介紹
吉祥的記號。梵語音譯作室利靺蹉洛利曩,意譯為吉祥雲海、吉祥喜鏇。又作‘塞縛悉底加’(svastika)。為佛三十二相之一,八十種好之一。大乘經典謂此系佛及第十地菩薩胸上的吉祥相,如新譯《華嚴經》卷四十八雲(大正10·253c)︰‘如來胸臆有大人相,形如卍字,名吉祥海雲。’然若據小乘之說,則此相不限於胸上。如《長阿含》卷一〈大本經〉及《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六等書,皆謂佛之胸臆有卍字相。《方廣大莊嚴經》卷三則說發有五卍字。《大般若經》卷三八一謂手足及胸臆之前俱有吉祥喜鏇之德。《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二十九說腰間有萬字,胸前有一鏇。此外,於今印度阿摩羅婆提(Amara^vati^)出土的佛足石,也刻有幾個卍字。
對於經典中的卍字,古來所漢譯者,即有數種,如鳩摩羅什、玄奘諸師譯之為‘德’字。魏·菩提流支於《十地經論》則譯為‘萬’字。相傳唐·長壽二年(693)始制定此字,音為‘萬’。意謂吉祥萬德所集。
此卍字,自古即盛行於世界各地,從而有關其起源,學者間異說紛紜。或以為太陽、電光、流水的象徵,或說依據鏇毛而有,或說是女性的象徵。在古代印度,除佛教以外,婆羅門教、耆那教均曾使用此一符號。《羅摩衍那》等書中也有此記號。甚至在刻文的首尾、錢幣等亦附有之。至於其書寫方式,古來印度認為右鏇與左鏇有別,印度教以右鏇表示男性神,左鏇表女性神。於西藏,藏傳佛教用右鏇,苯教(Bon-pa)教徒用左鏇。中國則左右多混用。新譯《華嚴經》明藏本作左鏇,高麗本及《慧苑音義》皆作右鏇。
按︰泰國佛教徒向人祝福時,往往雙手合掌於面前,並口稱‘sawaticap’。此詞之音義,皆與梵語‘svastika’相近。疑其來源,或系與卍字之原義有關。
◎
概況
(一)引言卍是遠古代表某種象徵的一種符號,其發生時代既無可考,出生地帶也向無定論,但一直普遍的流傳到現世各地,不論在文明古國,或是蠻荒之邦,都可發現它的蹤跡︰或見於宮室廟宇的建築,或見於古今的刻石塑像,或又見於套用的器皿和男女的服飾品上,德國且曾以此為國徽,各種卍字會也奉之如聖符。其套用如此普及,然而關於它的論著,至今──至少在我國──還很少見。
本來,這不是容易考究的問題,因其流傳之悠久,散布之廣泛,而且與人類文化、宗教思想處處都有密切關係。文獻無征,牽涉過廣,所以難於探索。茲就研討所得,略加理董,草成本文,藉明其原始的意義,與其流變的痕跡,希望能引起海內民俗學者與語言學者研究的興趣,這便是本文寫成以前的簡單動機。
(二)卍的意義
(1)卍是否文字卍在西洋通稱為swastika(昔稱suastika□svastika□或svastica),原是梵文su與asti二字所組成的。前者的意義為‘好’,後者為‘是’,合suasti即等於‘是好’。後面再加上名詞語尾ka,便成為suastika或swastika。所以就swastika的字源而論,是含有‘幸運’之義。
卍在中國本沒有適當的名稱,或音譯則稱為‘室利靺瑳’,或義譯則名為‘吉祥海雲’,據法雲的引證,謂自唐武后朝,才制定其讀音為‘萬’,他引《華嚴音義》說︰‘案卍字本非是字,大周長壽二年(693),主上權制此文著於天樞,音之為萬,謂吉祥萬德之所集也。’查新舊《唐書》〈武后本紀〉,長壽二年(693)並無制定卍字之說,不過《資治通鑑》天授元年(690)條下,有‘鳳閣侍郎河東宗秦客,改造天地等十二字以獻’之記載,可是其中也沒有卍字。且今本慧苑《華嚴經音義》卷上‘卍字之形’下並無‘大周’以下數語。可見法雲之說不確。
還有在南北朝時的譯經中已見有用‘萬’代‘卍’之例,如元魏和尚菩提流支所譯《十地經論》有︰‘菩薩胸中,有功德莊嚴金剛萬字相。’其《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亦有︰‘沙門瞿曇胸有萬字,示功德相。’等例。梁時劉勰記剡山石城寺之彌勒石像,亦有‘當胸萬字’之語,該石像造於梁·天監十二年(513),成於天監十五年(516),可見在南北朝時代,卍之稱萬已通行了。大概卍與萬之俗體‘萬’字,形極相近,而且萬又有‘萬福’、‘萬壽’之義,正與卍所代表的‘幸運’與‘吉祥’之義相合,所以以萬代卍也是自然的趨勢,無庸藉諸朝廷之力。若是果由於武后制定才通行的,那么當時所改造的天地等十二字,為什麼沒有一個能流行的?所以卍稱萬並不起於唐,南北朝時已有此例。實際萬並不能等於卍,只不過因為漢字都是單音,所以才以與卍形義相近的萬,權作此符號的讀音而已。慧琳《一切經音義》也這樣說︰‘卍字之文,梵雲室哩未蹉,唐雲吉祥相也。有雲萬字者謬說也。華嚴經第八卷中,具說此相等亦非是字也。乃是如來身上數處,有此吉祥之文,大福德之相。’所以卍並非文字,只不過是象徵‘幸運’、‘萬福’、‘萬壽’的一種吉祥的符號而已。
(2)佛教中的卍代表什麼卍通常用作代表佛的符號,大概因為佛胸間有卍字,謂之‘佛心印’,以示功德莊嚴之相(見前)。《楞嚴經》雲︰‘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湧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新譯《華嚴經》雲︰‘如來胸臆有大人相,形如卍字,名吉祥海雲。’《宋高僧傳》也有︰‘如佛胸前卍字。’之語。不但佛之胸前有卍,發間亦有之。《莊嚴經》謂轉輪聖王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其中︰‘七十八,發有萬字。七十九,發彩螺鏇。’《大般若經》謂︰‘如來應正等覺,三十二大士相,(中略)世尊發毛端皆上靡,右鏇宛轉,柔潤紺青,嚴金色身,甚可愛樂,是第十二。’佛之眉毛也都右鏇,《般若經》雲︰‘世尊眉間有白毫相,右鏇柔軟,如睹羅綿,鮮白光淨,踰珂雪等。’《長阿含經》雲︰‘眉間白毫,柔軟細澤,引長一尋,放則右鏇,螺如真珠。’甚至於佛的周身毫毛,也都右鏇宛轉。《般若經》雲︰‘世尊毛孔,各生一毛,柔潤紺青,右鏇宛轉。’《長阿含經》雲︰‘毛生右鏇,紺色仰靡。’總之,無論佛之胸有卍,發有萬字,以及眉毛右鏇,這都是以卍或■形來象徵佛身毛髮的鏇轉。
有時佛的手足間也有萬字。《般若經》雲︰‘世尊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鏇德相。文同綺畫,色類朱丹。’新譯《華嚴經》雲︰‘願一切眾生,得輪相指,指節圓滿,文相右鏇;願一切眾生,得如蓮華字鏇指,十力業報,相好莊嚴。’又雲︰‘如來左足指間,有大人相,名現一切佛海雲。(中略)於中示現一切諸佛,及諸菩薩,圓滿音聲,字等相,利益無量,一切眾生。’
在著名的佛足石上,也可以見到有幾個卍,在指端、掌心和踵前。這是象徵佛的手足的指紋與掌紋的鏇轉。
那么,何以毛髮的鏇轉,或是手足指紋的鏇轉,都要以卍來表示?還有卍本發生在前而被採用為佛的瑞相之象徵呢?還是因佛的特徵才產生了卍?這都在此要解決的問題。
我的解答是這樣︰第一,卍的產生,遠在佛教之前。因為既非佛家所創,所以在佛經中找不出確切的解釋,與固定的套用。毛髮的鏇轉,可以說它形如字;手足的指紋,也可說有字相。第二,卍本是‘幸運’與‘吉祥’的符號,佛又是神聖而祥瑞的代表;而且其左右鏇的形式,又恰與人的毛髮與指紋的鏇轉相似;所以佛家便很自然的採用了這‘幸運’的‘吉祥’的符號,作為佛的神聖、莊嚴、光明,和祥瑞的象徵。(中略)
(三)卍的源流
(1)卍的起源
事件的發生,常是偶然的。在此地有可能發生,在其他各地也有同樣的可能性。阿斯特利很同情其說,以為各地的卍也都是偶然發生的。
(2)卍的流傳
卍既為阿利安族所有的符號,則其流傳的行跡,也正好與阿利安族的遷徙相符合。阿利安族遷徙的路線,大致可分作兩條︰一是向西南和東南的,便散居于波斯和北印度等處;一是向西進的,更分出希臘與義大利兩大支族,分居於希臘、義大利及小亞細亞等地。而後再分出有革勒底斯族,散居於英法西班牙等地;德多尼族,分居於德丹瑞典挪威等處。所以卍也同樣發現於波斯西南的伊拉姆(Elam)、小亞細亞、愛琴海及多瑙河一帶文化區。同時在中歐、西歐及東歐各地所發現之卍字,也與印度的卍有同樣的吉祥與大德的意義。
在波斯西南的蘇薩(Susa),曾發現在一個著色的花瓶上有卍;至其傳入印度,據康特的推想,當在西元前十三世紀,而後隨佛教傳入中國和日本。在澳洲的斯利福德(Sleaford,在澳洲東南部)發現卍字在一個鈕扣上。卍字的流布,幾乎遍及全世界,這也不過略舉各洲都有卍字的縱跡之例而已,當然難免掛一漏萬。不過我們就此很可以看出卍字並非偶然產生的,其流傳的痕跡,可以有一貫的系統,這系統就是阿利安民族的遷徙。所以凡是上古阿利安民族所能到的地帶,甚至渡過大西洋和印度洋,以至於南北美洲及澳洲,都有這民族上的符號。由此也可以想見上古阿利安民族遷徙的概況。
(1)卍本非文字,因其與萬的俗體‘萬’字形相似而意相近,遂通稱為萬。梵雲swastika,漢譯為‘吉祥雲海’,都寓有‘幸運’之義。
(2)卍本是象徵火鑽左右鏇轉的兩個同樣性質的符號,在意義上原無區別。
(3)佛家以卍為其代表符號,蓋以其象徵佛身的鏇毛與指紋,大概也取其光明吉祥之義。
(4)卍的原始,本是上古民族以鑽鏇火的符號。所以梵稱‘塞縛悉底迦’相,正像火鑽之形。
(5)卍為火的象徵,火為原始民族所崇奉,以為可以驅猛獸,可以鎮鬼邪,所以卍也成為神靈的符號。火又能毀滅萬物,佛家喻作智火,於是卍又作為消除惡業煩惱之功德相。卍又象日象輪,長住不息,有永生之意,更成為人間一切祥瑞之符號。
(6)卍初見於小亞細亞,當為阿利安族之產物,所以其出生也當在中央亞細亞,而後東西分布到世界各方。
(7)卍的流傳︰一向南入波斯、印度,而後隨佛教入中國日本;一向西入歐洲,先由希臘、義大利,而後德、法、丹麥過波羅的海入挪威、瑞典,或過英吉利海峽入英國三島;更有遠航地中海至非洲,橫渡大西洋至美洲,再越太平洋至澳洲。
總之,卍並非神秘的符號,只要能縝密考驗,自會顯露其真相。此文不過是拋磚引玉,希望海內學者,更有精確的稽考與發現。[參考資料] 《大寶積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