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永新

902~975年永新縣先屬楊吳,後屬南唐。 1369年(明洪武二年)永新復為縣,隸江西行省吉安府。 1928年,永新縣隸屬湘贛邊界特區。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永新縣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永新縣代碼:360830 拼音:Yǒng Xīn Xiàn 英譯:Yongxin County 永新縣總面積2195平方千米,總人口48萬人。全縣轄10個鎮、13個鄉:禾川鎮、石橋鎮、龍源口鎮、澧田鎮、龍門鎮、沙市鎮、文竹鎮、埠前鎮、懷忠鎮、高橋樓鎮、坳南鄉、曲白鄉、才豐鄉、煙閣鄉、在中鄉、三灣鄉、台嶺鄉、龍田鄉、高溪鄉、蓮洲鄉、高市鄉、象形鄉、蘆溪鄉。共有15個居委會、241個行政村。縣政府駐禾川鎮。 永新縣南、西、北三面為低山區,中、東部多丘陵、崗阜和谷地, 禾水流貫中部。屬中亞熱帶季風潮濕性天氣,天氣溫順,年均溫18.2℃,年降水量1530.7毫米。為國家商品糧出產基地縣、全國瘦肉型豬基地縣,省林業重點縣和蠶桑工程大縣。礦產資源有鐵礦石、石膏礦、瓷土、石灰石、混合稀土。  

地貌

永新縣位於吉泰盆地腹地,基本地形為東西高、中間低。東南部為雩山山脈余脈,山峰林立,有多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西部屬羅霄山脈余脈,山峰均低於800米。山地占全縣面積的15.9%。中部是海拔較低、地勢開闊的贛江河谷平原,占全縣面積的29.6%,縣城坐落於中心的贛江北岸。河谷與東西兩側山地之間則是占全縣面積達54.5%的丘陵。整體地勢自東、西兩側向中部逐級下降,同時,贛江各支流由四周向中心匯集,構成一個近似羽狀的水系,把中部河谷與四周山丘聯結在一起,組成一個緊密的盆地系統。

人口情況

全縣現有總人口46萬人,其中勞動力26.7萬人。勞動力資源非常豐富,勞務輸出十分活躍,每年有超過6萬餘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打工。

隸屬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

永新地域先後屬吳、越、楚。秦滅楚後,尾秦九江郡。公元前206年(西楚元年)項羽立英布為九江 王,永新地屬九江國,公元前203年(漢高帝四年),改九江國為淮南國,領豫章等4郡,永新地屬之。其後,增廬陵縣,永新地屬廬陵,隸淮南國像章郡 195年(漢高帝十二年》,封濞吳王,豫章郡廬陵縣屬吳王國。公元前154年(漢景帝三年)削吳王國之豫章等地直屬朝廷,公元199年(東漢建安四年),孫策分揚州像章郡設廬陵郡,並置西昌縣,永新地屬西昌。

公元203年

(建安八年),孫權遣將擊敗像章、廬陵等郡的山越人。么又一215年(建安九年至二十年),分揚州廬陵郡地置永新縣,因境內主川禾水又名永新江而得名。縣治在今沙市下排洲與澧田洲頭交界的高洲。267年(吳寶鼎二年),孫皓分長沙郡的安成、萍鄉,豫章郡的新喻、宜春,廬陵郡的平都、永新,共6縣置安成郡,隸揚州。

280年(晉武帝太康元年)

安成郡劃歸荊州,永新縣屬荊州安成郡。291年(晉惠帝元康元年),分揚州和荊州10郡置江州,永新縣屬江州安成郡。420一589年,南朝期間永新縣隸屬未變。

隋朝

實行州縣二級制,以州統縣。591年(開皇十一年),廢安成郡置吉州,永新並人吉州太和(今泰和)縣。607年(大業三年),廢州復郡,永新隸屬廬陵郡太和縣。622年(唐武德五年),分太和縣地置南平州,永新縣屬之。 後漢時永新併入吉州太和縣。 657年(唐高宗顯慶二年),永新屬江南道吉州,縣治改設禾川鎮。 此後州郡名稱凡經變更,永新縣隸屬關係未變。

902~975年

永新縣先屬楊吳,後屬南唐。宋代在州之上設路,吉州永新縣始屬江南路,後屬江南西路。 1130年(建炎四年)改屬鄂州路。 1131年(紹興無年)乃屬江南西路吉州。

1277年(無至元十四年)

設江西行中書省(簡稱江西行省或江西省),吉州路永新縣屬之。 1295年(元貞元年),吉州路改稱吉安路,永新升為州。

1369年(明洪武二年)

永新復為縣,隸江西行省吉安府。 洪武九年,永新縣屬江西布政使司吉安府。 清朝,永新縣仍屬吉安 府。

1912年(民國2年)

廢府,各縣直屬於省。1914年,江西省劃分為四道,永新屬廬陵道。1926年,各縣仍直屬於省。1932年,江西全省劃為13個行政區,永新屬第十行政區。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永新屬蘇區。1928年,永新縣隸屬湘贛邊界特區。1931年,屬湘贛省蘇維埃政府管轄,省會設在永新縣城禾川鎮。1935年,江西省劃分為8個行政區,永新屬第三行政區,直至新中國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

省.縣之 初設大區、專區分治,永新縣屬江西省贛西南區吉安專區。後廢大區,改專區為地區,永新縣屬吉安地區。1968年,吉安地區改稱井岡山地區,永新屬之。“文化大革命”後,恢復吉安地區名稱。2000年,吉安地區改設吉安市,永新縣隸屬關係不變。

永新名人

愛國愛鄉的書法大家——劉郁文 推開世貿之門的人——龍永圖 著名畜牧獸醫科學家——盛彤笙 著名國畫家——劉勃舒 著名古建築學家——龍慶忠 著名計算機專家——洪加威 中國樂壇一代先賢——唐學詠 戰鬥在湘贛邊界的戰士——譚余保 國際主義戰士——李湘 革命三兄妹——賀敏學、賀子珍、賀怡傳 天地有正氣——劉真、劉作述、劉家賢 永新革命的播火人——歐陽洛 一生高潔的——賀貽孫 翰林學士——劉定之 平民思想家——顏鈞 三朝宰輔——劉沆 盛唐歷史上第一位女歌唱家——許和子

行政區劃

全縣轄10個鎮、13個鄉:禾川鎮、石橋鎮、龍源口鎮、里田鎮、龍門鎮、沙市鎮、文竹鎮、埠前鎮、懷忠鎮、高橋樓鎮、坳南鄉、曲白鄉、才豐鄉、煙閣鄉、在中鄉、三灣鄉、台嶺鄉、龍田鄉、高溪鄉、蓮洲鄉、高市鄉、象形鄉、蘆溪鄉。共有15個居委會、241個村委會。

將領名錄

在井岡山鬥爭和湘贛蘇區革命時期,永新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高舉革命旗幟,前仆後繼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為中國革命事業做出了很大的犧牲和貢獻。在永新這塊紅色的土地上先後誕生了40多位共和國的將軍,在這塊紅土地上升起了一群璀璨的將星。據資料統計,永新籍將軍人數名列全國第四位,是赫赫有名的將軍縣。 這批將軍大多數是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參加紅軍的,他們在幾十年的艱苦革命鬥爭中,為人民的翻身、民族的解放而出生入死,英勇奮鬥,歷經血與火的考驗,從貧苦的農家子弟成長為戰功卓著的人民軍隊的高級將領。在革命戰爭年代,他們有的馳騁於炮火紛飛的戰場,浴血拚殺,能攻善守,威震敵膽;有的運籌帷幄,多謀善斷,指揮千軍萬馬南征北戰;有的肩負特殊使命,戰鬥在敵人心臟,在極其艱險的條件下進行隨機應變、不屈不撓的鬥爭。他們或血灑疆場,多次負傷,或忘我工作,積勞成疾,為新中國的勝利立下了不朽功勳,他們的業績將永遠彪炳史冊!共和國成立之後,他們又在各自重要的崗位上為保衛新中國、為人民軍隊的建設和國防現代化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無私地奉獻自己的光和熱。 在新時期中,一批永新籍的年輕軍人因在自己的崗位上所做的突出貢獻而脫穎而出,成為新時代軍人的模範,躋身於將軍行列。 永新籍將軍可歌可泣的戰鬥經歷和動人故事,給後人留下了一筆可貴的精神財富。其中有身經百戰的曠伏兆將軍,解放家鄉的張國華將軍,周恩來的衛士長龍飛虎將軍,將軍書法家:李真,從三灣走出的將軍江燮元,一生傳奇的馬輝將軍,獨臂將軍左齊和戎馬一生的張至秀將軍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