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合陽的糧食作物以小麥為主,麵食是村民的主食。
該縣村民普遍有精製細做面花的傳統風俗,在關中地區形成了自己的精細、色彩鮮艷諧調、象徵意義強等特色。面花藝術製作精巧,造型美觀,民俗內涵豐富,婚慶、做壽、滿月、祭祀等民間活動都有相應的面花。合陽縣面花久負盛名,被列為“秦藝六絕”之一。 合陽縣賀儉村婦女中的能人巧手特別多,在她們的手中白面可捏製成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等上百個品種,被當地人譽為“面花村”。因而在1998年陝西省面花製作大賽中取得了一等獎。
面花,既是平常難得吃上的節日食品,又是風俗信仰的象徵物,是農村民眾禮尚往來、寄予厚望、抒發情感的媒介。可食、可看、可玩、可用,在農耕時代它風靡關中農村長久不衰。 不過如今,現代節奏已開始改變著鄉村的生活,更新著人們的觀念。我們也不能不擔心,民俗的沃土如果失去了,面花這種農耕時代的奇葩,是否也將面臨衰敗、消亡的危險為民族文化的繼承發展,人們必須做出更多的努力。
它普遍流行於我國以吃麵食為主的北方,起源於民間祭祀活動中用麵塑動物代替宰殺牛羊等動物的習俗。之後,面花的作用越來越多,在許多地區,人的一生不斷與其結緣,而面花也深深地融入當地人的生活。
作用
合陽面花以婚俗面花最為精美而豐富。閨女出嫁娘家要送人物、鳥獸、魚蟲和花卉等形式的插花餛飩花饃。當新娘回娘家“住十”回婆家到十五天后,娘家要送各種樣式的核核饃。在核核饃中,石榴、魚和栆象徵女性生殖器,雞、胡桃和虎象徵男性生殖器。歲時節日多送獅虎等樣式的插花饃。這裡提供的婚俗面花只是攝者在洽川鎮東王鄉夏陽村和莘野村太姒故里所見所拍。
特色
合陽面花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造型生動誇張、色彩鮮艷奪目、民俗氣息濃郁、製作精巧細膩的風格特點。同時由於地域的不同,各呈異彩,千姿百態,美不勝收。金水溝以西地區製作的面花偏於細膩,一個大饅頭上常常會插上六、七十以至上百朵面花;而在金水溝以東製作的面花個體大,染色明亮鮮艷,一個送清明節用的“娃女子”能做到一尺五高,七八斤重。造型粗獷簡潔則是徐水溝以北、梁山腳下面花的特點,突出特徵,省去細部。合陽面花從外形上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簡潔生動的貼花型,類似浮雕,如過“元宵節”的“娃娃饃”;二是誇張性強的變體型,選取花鳥蟲魚、瓜果蔬菜作為表現對象,突出特徵,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送端午節用的“花花”(亦稱“艾葉饃”)即屬此類,第三類是富麗堂皇的插花型,呈立體狀,甚至做到了幾層高,十分壯觀。這一類品種最多,結婚大喜之日娘嫁送女的“老虎餛飩”、祝壽的“壽糕”屬此類。合陽面花設色濃艷,大紅大綠,具有顯著的文化特色,面蒸熟後點染是一大關,既要色彩艷麗,又要不失面的本色,方為上乘之作。
保護
現在只有根性文化還很濃郁的地方還有面花。而隨著根性文化的衰敗,面花這樣的民間藝術奇葩隨時面臨消亡。它的保存是它生存所面臨的最大障礙:面若濕會霉掉,幹了則會碎掉。但是,如果把面花造型用於花瓶、器皿上的浮雕,民間的誇張、變形由此得到充分的展示,一定會受到現代人的青睞。
榮譽
1984年,合陽面花隨著“渭南地區民間藝術展覽”赴北京展出,轟動京華;中國民間美術館和首都博物館收藏了合陽面花;1991年,合陽面花應邀在“中國西安古文化藝術節”展出八個系列的800多件作品,這是有史以來合陽面花規模最大、品種最全、高手雲集、精品薈萃一次展出。琳琅滿目、異彩紛呈的面花展覽每天都吸引著無數海內外的遊客。面花隨著社會生存環境的變化,已由過去的“吃”轉為“看”,捏面花逐漸成了稀罕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