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峽硯

合川峽硯又稱釣魚城峽硯,是採用重慶天然峽石精雕細琢成的一件作品,這種雕刻技術始於中國宋朝時期。

釣魚城峽硯,俗稱三峽石硯或合川峽硯,採用重慶合川釣魚城下嘉陵江瀝濞峽段的天然峽石精雕細琢而成。“峽石”又名“黑玉石”,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分布於合川嘉陵江瀝濞峽(俗稱小三峽)東岸草街鎮麻柳村(磨刀溪)後山一帶。峽硯具有石質細膩,色澤淡雅,磨墨快速,不損筆鋒,硯中蓄水,數日不乾,儲墨不腐,石料年久不風化的特點。峽石經重慶醫學院徐國民教授化驗,石內含有“氧化鋁”,是削金切玉的堅硬金屬,利於磨刀,清口利鋒。雕刻藝人們使用刻刀、鑽子、手錘、磨具等工具,經過開採石材(洞采)、選材、構思、製圖、初步造型、細磨、精雕、上色、拋光、評選、包裝等十幾道工序,採用平雕、浮雕、鏤空雕、陰刻、鑽花,以及鏤雕和浮雕等手法雕刻峽硯,產品造型優美、栩栩如生,數百年來深受文人墨客的鐘愛,被譽為巴渝三大名硯(三峽石硯、金音石硯、虁硯)之首,2009年釣魚城峽硯被列入重慶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峽硯雕刻技藝始於宋代,盛於清代,歷史悠久。早在明代,釣魚城峽硯就享有盛名,明代合州人吏部尚書李實用曾題詩讚峽硯:“峽畔茅屋僻,巧工鑿石盤;啟墨龍雲舞,運筆虎榜懸;石膩堪如玉,工藝聖手傳;貴似翰家客,四寶居一員。”近代知名人士及書畫家如馮玉祥、於佑任、謝無量等亦題詩讚揚峽硯。峽硯被列入巴渝十二品,是當年上海四寶齋、徽州老胡開文和漢口鄒紫光閣等大文具店的上品。新中國成立後,合川三峽石硯曾經榮獲四川省旅遊產品優質獎、國家外經部榮譽證書、重慶市優質產品證書等。其中由合川設計雕刻的“百龍戲龜”峽硯為中南海收藏品。
峽硯雕刻技藝傳承的道路艱難曲折。宋代初期,合川本地從事硯台的製作人屈指可數,但雕刻技藝遠近聞名。後來隨著南宋中晚期宋蒙交戰,合川峽硯製作曾一度停止,到了明代才恢復了硯台的製作,到了明末,又由於戰亂,工匠為了躲避戰亂,舉家外出,致使合川峽硯的製作再度終斷。到清康熙年間,由“湖廣填川”的移民與當地的明間藝人李銀山又開始了從事這類手工雕刻工藝,近代的明間藝人從單一的方型、條型、小圓型演變為自然形狀的各種異形體。新中國成立以後,民間雕刻藝人,將峽硯雕刻技藝傳承至今,從二十世紀80年代,峽硯由幾個款式發展到現在的近百個品種,而今,雕刻工藝後繼無人,整個合川本地從事硯台製作的藝人只有十位左右,雕刻技術面臨失傳。
重慶市合川區釣魚城峽硯工藝品有限公司,決意大力傳承和弘揚這一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峽硯製作後繼無人和峽石自然資源減少等困境,成立合川峽硯行業協會作為會長單位,著力整合合川本土民間雕刻技術,重金聘請本土知名雕刻大師和國內知名設計師,潛心研究峽硯的雕刻技法,精心製作峽硯精品,不斷開發和推廣峽硯,把峽硯這一民間的傳統工藝發揚光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