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苑英華

史苑英華

史苑英華,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出版發行,出版時間為2008年7月1號,共540000字。

圖書名:史苑英華

圖書信息:

作 者: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出 版 社:
出版時間:2008-7-1
版 次:1

頁 數:461
字 數:540000
印刷時間:2008-7-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807451877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歷史學是歷史最悠久的學問,是範圍最廣袤的學問,是發人深思、啟人智慧、引人入勝的學問,還可能是養氣固元的學問。本書是歷史所五十多年來研究員的論文選編。議題所及,或古代,或近代,或都市,或鄉村,或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為文風格,或以義理取勝,或以考據見長,要之,都是各人潛心研究的結晶。
歷史研究所建所以來,除了史無前例的動亂歲月,一直高揚學術的旗幟,崇尚學術,敬畏學術,酷愛學術,以學術為立所之本,以學術為育人之魂,以學術為強所之路。即使在“大躍進”年代,由於歷史學科的特殊性,由於李亞農、周予同、楊寬等一批學養豐厚、學風嚴謹的著名學者的示範作用,歷史所也是腳踏實地進行研究工作,從蒐集資料入手,從調查研究起步。那一箱箱精心抄錄的卡片,一摞摞推敲再三的譯稿,一部部功力深厚的資料書,乃至到現在還讓許多學術機構欽羨不已的二十多萬冊藏書,都是本所重視學術的明證和結晶。從鴉片戰爭、小刀會起義、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到工人運動,本所出版的眾多資料書都是在建所前十年內奠定基礎的,到現在仍然被學術界廣泛使用。歷史所在20個世紀60年代,人數已超過八十,匯集了一大批出身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聖約翰大學的優秀學者,分布在古代、近現代、工人運動、黨史、中外關係等各個領域,堪稱上海第一大專門史學研究機構,其學術地位舉世公認。

目錄

序言熊月之
中國古代史
從管子的幾篇文章來看戰國時代的社會李亞農
關於中國經學史中的學派問題——中國經學史論之二周予同
關於西周農業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討論楊寬
明代抗倭戰爭中的詩人徐文長徐嵛
關於漢晉琅邪諸葛氏的“族姓”問題——論諸葛亮與劉備的政治結合方詩銘
兩漢的歷史轉折劉修明
論周禮的制訂在歷史上的進步作用楊善群
范仲淹與北宋前期儒學復興——兼儒學、道學、理學之概念羅義俊
摩尼教神“淨風”、“惠明”異同考芮傳明
從先秦禮制中的爵、服與德數位一體詮釋《緇衣》有關章旨虞萬里
早期儒家的“和諧”觀程兆奇
王學旨歸與王學之革命性質程念祺
中國近代史
啟蒙運動與五四罷工沈以行
孫中山和自立軍湯志鈞
建黨時期陳獨秀研究述評任建樹
關於“六三”大罷工的幾個問題姜沛
論晚清通訊業的近代化徐元基
《南京條約》至《虎門條約》期間英國在上海選擇居留地的活動吳乾兌
理解的困難與表達的偏差——晚清中國對美國總統制的解讀熊月之
1900年:新舊消長和人心丕變楊國強
太平軍戰事與江南社會變遷周武
東南的旗營與旗地問題馬學強
華商同業公會與中外商業關係的的調處宋鑽友
中國現當代史
1957年:良機與逆轉李華興
現代化與漢人宗族問題錢杭
崇“武”的審美及其蛻變——上海“文革”社會生活史研究金大陸
上海史
市民意識與上海社會唐振常
黃炎培與穆藕初——近代企業界與教育界攜手奮鬥之典範陳正書
上海與近代都市美女視覺形象的塑造(—)羅蘇文
鐵門悲歡——“八一三事變”中的租界與中國難民鄭祖安
幾點鐘打烊?——論舊上海兩界三方圍繞公共娛樂場所關門時間的交涉馬軍
工部局與上海早期路政袁燮銘
清末上海地方自治運動述論吳桂龍
清末上海教育改革之研究(節選)施扣柱

試讀部分章節

從《管子》的幾篇文章來看戰國時代的社會
二 封建地主的剝削方式和農民的生活狀態
在戰國時代,出現了龐大的自耕農和佃農階層。據李悝的估計,五口之家的自耕農,種地百畝,每年可得粟150石,五人一年要吃90石,繳納田賦15石,尚餘45石。為了家庭生活必需的其他開支,這45石糧食大概都會賣出,換錢來應付。平年每石可賣30錢。依照這個最低限度的開支計畫,一個五口之家的佃農,如果他也和自耕農一樣只耕百畝,則完全無法維持其生存,因為他還必須從收穫中提出一半或一半以上糧食來向地主繳納地租;因此,一個佃農如果想維持其最低生活,必須加強勞動強度,比自耕農多種加倍的田地才行。在這種情況下,佃農也可能出售45石左右的糧食到市場上去。所以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已經形成了廣大的糧食市場。商業資本以及產業資本時期的經濟法則——供求法則開始起作用了。豐年秋收.日寸谷多,供過於求,則糧價下跌;凶年穀少、春荒時谷少,供不應求,則谷價上漲。手中掌握著大量食糧的地主們便利用這一條經濟法則來加強剝削了。
(山)《至數篇》第七十六:
彼守國者,守谷而已矣。日:某縣之壤廣若干,某縣之壤狹若干,則必積委幣。於是縣、州、里受公錢。泰秋,國谷去叄之一,君下令謂郡縣屬大夫:“里邑皆籍粟,入若干。”谷(重)量一也,以藏於上者,國谷三分,則二分在上矣。泰春,國谷倍重,數也。泰夏,賦谷以市櫎,民皆受上谷,以治田土。泰秋,田谷之存予者若干?今上斂谷以幣,民日:“無幣,以谷。”則民之三,有(又)歸於上矣。重之相因,時之化舉,無不為谷策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