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要求
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系統的專業知識和科研能力,以從事歷史教學和研究及新聞、出版、宣傳工作的高層次專門人才。
1.品德端正,寧靜致遠,以誠信為本,具有團隊合作精神;擁有較高的理論素養和洞察力,學風嚴謹,勇於追求真理,以學術為生命,有強烈的事業心和獻身精神,有道德承擔和現實關懷。
2.要求博士生具有廣博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深厚的人文素養,深刻的歷史洞察力,獨立分析和創造性思考的能力,要了解本學科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追蹤學術前沿,能熟練地運用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的方法,從事尖端研究,嚴格遵守學術道德和學術規範,勝任本學科領域的研究工作和教學工作。
3.掌握第一外國語,初步掌握第二外國語,能夠熟練運用第一外國語閱讀本專業的文獻資料,具有一定的外語寫作和國際學術交流的能力。
研究方向
1.史學理論
研習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歷史理論,同時深入把握當前西方最新的史學理論與方法。重點探討歷史本體論、歷史知識論、歷史方法論問題。
2.中國史學思想史 研究中國史學思想的演變及特點,側重探討中國史學理論研究領域中的前沿問題,包括後現代主義與歷史學,歷史客觀性問題,歷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歷史學的自主性問題,歷史學的危機與出路等。
3.中國古代學術文化
研究和總結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發展狀況和發展規律,特別突出對中國古代史學的系統研究,並結合近人的批判與反思著力探求其對現代中國學術的啟示。 4、 20世紀中國學術史 系統和深入研究五四以來史學流派的治史路數、優劣異同,結合20世紀中國的幾種主要的史學思潮,把握現代史學發展的線索和趨勢。
學習年限
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的學制為3年,最長學習年限不超過4年。博士研究生原則上不能提前畢業,對於特別優秀者,最多可提前一年畢業。
培養方式
博士研究生的培養實行導師指導和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成立博士研究生指導小組,由3-5名本專業和相關學科的專家組成,其中應有一名校內跨學科的導師或校外導師,研究生導師任組長。
應修總學分數
應修總學分:不少於20學分 ,其中必修17學分,選修 3 學分。
六、 課程設定(具體見課程設定一覽表)
1、必修課
學位公共課 3門 6學分
學位專業課 2門 8學分
前沿講座(含討論班) 5學分
以小型講座或討論為主,由導師主持,也可由博士生重點報告、主講。重點關注本學科各研究方向的重大學術問題、前沿態勢和熱點話題,以培養博士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參與專業前沿學術建設的積極性。每位博士生在學期間參加講座次數不少於15次,本人主講不少於5次,並撰寫學術論文(一般為主題報告的擴展)。由參加講座的教研室的教師和導師共同進行考核、評定成績並寫出評語。考核按優、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級計分,成績及極以上記5分。
2、選修課 至少 1門 3學分
3、補修課 同等學力及跨學科考入的博士生,需補修2門碩士階段課程,成績記入本人檔案,不計學分。
具體課程設定見後附本專業教學計畫表。
中期考核
在第三學期初進行。考前組成考試委員會。該委員會由五名專家組成,導師可以參加考試委員會,但不能擔任主席。委員會負責對博士生一年多來思想表現、課程學習、科研能力、開題報告、健康狀態進行全面衡量和綜合評估。
考試方式可以口試、也可以口、筆兼試,按優、良、合格、不合格四級評定成績,並寫出評語。考核不合格者,不得進行補考,不得進入博士學位論文寫作階段;無碩士學位者,可視情況改寫碩士論文。
學位論文
要求博士生站在學術的前沿,勇於探索新領域和未知領域,結合傳統和現代學術方法,對諸問題展開多層次、全方位的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必須合乎規範,在前人基礎上綜合創新,具有較大的學術價值。
博士學位論文應在導師指導下,由博士生獨立完成。它是一篇系統、完整的研究某一領域或某一專題的學術論文(字數10萬字以上)。為保證論文質量,寫作時間一般不少於兩年。並要求博士生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CSSCI核心學術刊物(不包括增刊)上發表一篇與其研究方向有關的學術論文(第一作者,且單位為山東大學)。發表的論文一律以公開出版或清樣為準。
1.做好學位論文的選題和開題工作。博士論文的選題直接關係到博士論文的質量、水平、價值,要求博士生在廣泛調查研究、大量閱讀文獻資料、熟悉掌握主攻方向的最新成果和發展動態的基礎上,與導師一起擬定論文題目,獨立完成選題報告。在中期考核之前,博士生做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聽取與會專家意見。導師最後對論文選題進行把關。開題報告通過者,論文正式進入寫作階段;未通過者,應在三個月內進行修改,再度進行開題報告。要求博士研究生提交不少於2000字的文獻綜述。
2.定期檢查學位論文的寫作進度及寫作質量。每隔3—5個月,博士生嚮導師及有關專家報告論文進展情況,幫助博士生分析論文的難點,指導學生解決寫作中的問題,以使論文寫作順利進行。
3.認真進行學位論文的全面審查。博士生在申請學位論文答辯前3—5個月,嚮導師及有關專家全面報告學位論文進展情況及取得的成果,廣泛徵求意見,進一步修改完善學位論文。
4.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保證學位授予質量。博士學位論文完成後,博士生導師及學位評定分委員會主席應做好學位論文的審閱和答辯的各項工作,以保證學位授予質量。
學科相關
北師大史學理論及史學史專業已有近50年歷史。1961年,教育部委託白壽彝教授組織並主持編寫中國古代史學史教材,招收研究生和進修教師,創辦《史學史參考資料》(1981年更名為《史學史研究》,國內外公開發行,現已發行到16個國家和地區,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註冊)。1978-1981年,本學科先後獲得國內首批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其間經教育部批准,成立專門研究機構史學研究所。2000年,以本學科為依託,“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被教育部批准為全國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07年本學科被批准為國家重點學科。本學科學術梯隊年齡結構合理。中青年教師為學術研究的主體,他們多為國內外著名院校畢業的博士。主要學術帶頭人劉家和、瞿林東和陳其泰教授,學術造詣精深,對學科發展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中青年教師的科學研究位於學術的前沿,在諸多領域作了開創性的工作,受到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本學科承擔和完成了一大批國家、省部級重大項目,其中白壽彝教授任總主編的《中國通史》(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成果),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極廣泛的影響,1999年江澤民總書記對此書的出版親自寫信表示祝賀。本學科主持的“中外史學理論比較”、“古代中西歷史、史學和理論的比較研究”、 “唯物史觀與中國歷史學研究”、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理論成就”等項目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本學科與國內外學術界有廣泛的學術交流,美國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英國劍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台灣大學等國內外著名大學的教授都曾來本學科訪問。近年來,本學科先後召開了10餘次國內或國際學術會議。
本學科主要有三個研究方向:中國史學史、史學理論、中西史學與史學理論比較研究。
中國史學史方向,學術研究居國內外領先水平。該方向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對中國史學史有貫通性的研究,深入揭示中國史學的發展規律及其民族特色,強調史學與社會發展的聯繫,重視總結中國古代史學和近現代史學的優秀遺產。
史學理論方向,學術研究頗具特色。該方向重視研究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探討唯物史觀在歷史研究中的理論意義和科學價值,系統梳理和總結中國史學理論的遺產,揭示中國史學理論的民族特點,積極探索當代西方史學理論問題。
中西史學與史學理論比較方向,在學術界有相當的影響。該方向的比較研究工作,重視歷史、歷史編纂學與史學理論三者的聯繫,對中西古代歷史理論作了深入的探討,努力回應當代西方史學理論的前沿性問題。( 備註:北京師範大學 國家重點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