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求索

史學求索

《史學求索》收錄羅榮渠先生《現代化新倫》和《美洲史論》以外有關史學理論、世界歷史和中外關係史第一系列重要問題的論文,反映了作者一生治學的深度和廣度,從中可以了解到他對相關重大歷史課題的長期探索歷程。此外,收入作者談“五四運動”、精神文化建設、書法藝術和論述古今人物的一些文章,酌收其訪觀感,展現了一個人文學者的寬廣胸懷和審美情趣。

基本信息

圖書前言

我出生在一個充滿憂患與動盪的時代。出生那年(1927)正是中國大革命的危急關頭。滿10歲那年(1937)抗日戰爭爆發。20歲(1947)那年解放戰爭打響。30歲(1957)趕上反右鬥爭。40歲(1967)正好是那場史無前例的大浩劫進入高潮。50歲那年(1977)“文革”宣告“正式結束”,形勢才開始發生重大變化。這就是說,過了大半輩子,我才有可能真正安下心來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了解我們這一代人生活的歷史背景,才能理解作為一個中國社會科學工作者所經歷的艱辛心路歷程。

我最大的幸運是年輕時代是在中國的名牌學校里學習的。國中在成都縣中,高中在成都樹德中學,都是第一流的中學。老師的教學質量很高,特別在文史方面給我打下了較好的基礎。這對我後來的志趣發生了很大影響。我愛讀課外書籍,進大學以前,已經瀏覽了胡適、錢穆、蕭一山、馮友蘭、朱光潛、羅素等人的著作,有志於探討中國文化的出路問題。1945年,我非常幸運以同等學力的資格考入昆明西南聯大,一年後學校復員,轉入北京大學史學系。這對我的一生發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我第一次呼吸到民主自由的學術空氣,聆聽到學術大師們的講課。在學術方面對我影響最大的是中西交通史專家向達先生。我的畢業論文的選題是“明清之際西學東漸時期中西文化的衝突”。但我並沒有完全因襲洋漢學的老路,而是重視理論的引導與對歷史發展的巨觀把握。

大學畢業那年,平津戰役拉開戰幕。在兵臨城下的形勢下,北大的50周年校慶也未能很好慶祝。胡適校長等人離校南下。1949年初,北大學生在東交民巷敲鑼打鼓,迎接解放軍入城。當時哪裡還有心思寫畢業論文。在革命浪潮的衝擊下,我們匆匆進入了畢業生學習團,很快我就走上了革命工作崗位——北京中蘇友好協會總會。在那裡一乾就是7年,當時並未對拋棄專業感到可惜。因為聽說是“已經坐上了新民主主義的火車”,心裡甚是興奮。

到1956年,一度出現了某種新形勢。當時響起了“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於是我才想起了自己的專業,想回北大念中國近代史的“副博士”研究生。結果卻是調回歷史系當世界現代史教員。在解放以前,我國的西洋史研究的底子很薄,完全受英美的影響。我的西洋史根底也很差。但我有一個特點,喜歡博覽群書,動腦筋,鑽研不捨。自己一邊學,一邊教。我先後講授過世界現代史、世界近代史、拉丁美洲史、美國史、殖民主義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和中共黨史等通史或專題課。涉獵的面很廣,雜七雜八,但也打下了寬廣的基礎,使我最後走上了開拓巨觀歷史研究的道路。

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中國的世界史教學與研究是在自我封閉的條件下進行的,受到蘇聯的教條主義很大影響。一直到70年代末,改革開放的新路線才給中國的世界史研究帶來了新的生機。我很幸運,在80年代初就獲得機會跨出國門,睜眼看世界。我刻了一方圖章:“求知識於世界”。這是日本明治維新的口號。我在美國密西根大學歷史系做了一年半的訪問學者,並利用機會到各地訪問,探尋美國興盛發達的歷史活力之所在。美利堅人在短短兩百年時間中在北美荒原上建立了一個富饒而美麗的國家,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1989年我又第二次出國,在英國薩塞……

圖書後記

《史學求索》作為羅榮渠文集第三卷,共收文50篇,分列“史學理論”、“世界史”、“中國史、中外關係史”和“散論”四編。

“史學理論”部分收9篇文章。前面的3篇發表於1979—1980年間。其中,《必須完整準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以資本主義發展的新趨勢和二戰中有關問題的評價等為例,較早提出了史學界如何解放思想、打破禁區、完整準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著作的問題。《淺談政治權力、經濟權力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和《略論歷史發展的偉大動力與終極原因的內在聯繫》重溫馬恩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系列論述,正本清源,區別歷史發展的“偉大動力”與“終極原因”,強調經濟運動即“現實生活的生產與再生產”歸根到底在起決定性的作用,同時提出了現有世界史體系的改造問題。作者後來提出的以生產力為歷史發展中軸的原理和“一元多線歷史發展觀”,以及關於建立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的一系列探索,在這裡已見端倪。

1985年前後,羅榮渠先生開始全力以赴進行與現代化有關的史學理論探討與建設。本部分所收6篇文字顯示了這一艱難探索的足跡和心路歷程,提出並論述了開展史學理論的研究、重視自然科學理論與方法的滲透和對國際人文社會科學新成就的研究、發展中國的世界史學科、建立馬克思主義的現代化理論,以及史學工作者應如何關心民族和人類的命運、如何應對新世紀的挑戰等重要課題。以“一元多線發展觀”為基礎的現代化範式,是羅先生對中國的現代化研究的重要貢獻。本編最後一篇文章《一元多線歷史發展觀與現代化的世界進程》,結合東亞現代化的史實,從5個方面對新發展觀做了高度概括,思想更尖銳,觀點更凝練,是反映作者晚年學術研究工作的一篇有代表性的重頭文章。

“世界史”部分收文14篇,大體分屬三個專題:

關於開創世界史研究新局面的探討,包括作者作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為制定國家“七五”社科發展規劃所寫的高校七五科研規劃諮詢報告(1985)世界史部分《積極推進中國的世界史研究》。這些文章和報告以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為基礎,關注國際上世界史學科發展的新趨勢,系統地指出了國內世界史學科建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特別提出了要對現代化這一重大歷史課題進行創造性探索。

第二個專題是拿破崙研究。作者曾計畫系統研究拿破崙專政和拿破崙戰爭,後因專注於現代化研究而作罷。收入本書的兩篇文章,對拿破崙研究的方法論問題,對學界長期爭論的霧月政變的性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發表後產生了較大影響,實際奠定了他在本領域的學術地位。

第三個專題是二戰史研究,寫作的時間跨度達20餘年,涉及戰爭的起源、性質、經驗教訓、中國戰場的地位和日本右翼的新軍國主義等重要問題。這也是作者辛勤著力的一個領域。近8萬字的《偉大的反法西斯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曾經由商務印書館於1980年出版單行本,是一部面向廣大客群的普及性歷史讀物。其中對一些問題的敘述,在後來作者依據新材料所寫的專題論文中有所修正。《輝煌、苦難、艱辛的勝利歷程——第二次世界大戰若於問題的再認識》一文為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而作,發表……

圖書目錄

羅榮渠自述(代前言)

第一編 史學理論

必須完整準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

淺談政治權力、經濟權力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的作用——關於世界通史教材體系的一個問題

略論歷史發展的偉大動力與終極原因的內在聯繫

我看史學的“理論熱”

開拓現代化研究的新領域——評布萊克的《現代化的動力》

歷史學要關心民族和人類的命運

偉大的變革時代必然會引起社會科學的變革

發展:跨世紀的挑戰——近40年發展思潮述評

一元多線歷史發展觀與現代化的世界進程

第二編 世界史

關於世界史的體系問題

“奴隸”、“苦力”的血淚史——亞非拉被壓迫民族的共同苦難

開創世界史研究的新局面

積極推進中國的世界史研究

世界史的新視野: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全球分裂》中譯本序

關於殖民主義史研究問題的四點意見

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拿破崙的論述——拿破崙研究的一個方法論問題

論拿破崙專政和法國資產階級強化國家機器的歷史教訓

通向全面戰爭之路——略論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起源的若干問題

偉大的反法西斯戰爭

輝煌、苦難、艱辛的勝利歷程——第二次世界大戰若干問題的再認識

日本的戰爭憂思錄——第二次世界大戰五十周年訪日觀感

正視歷史,反省戰爭,重新共建太平洋

面向未來安不忘危

第三編 中國史、中外關係史

參加十月革命和保衛蘇維埃政權的中國工人紅軍

關於中蘇關係的一批新發現檔案

懷念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翦伯贊同志

研究辛亥革命要建立在學術基礎上

15世紀中西航海發展取向的對比與思索

傳統與現代化問題的理論探索

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時代課題

季羨林、趙寶煦、羅榮渠談中外文化交流

對近代中國社會巨變的再思考

重新評價徐繼畲的歷史意義

第四編 散論

黑山觀景

《堂吉訶德》與中國

旅美見聞雜記

也談知識的“老化”與更新

發揚“五四”超越“五四”

“四為學會”五十周年感言

啟蒙治學社會教育——漫談圖書館

訪大幹先生故居“摩耶精舍

台北故宮博物院巡禮

人文憂思的盛世危言

趨新浪潮與回歸傳統

略論中國書法藝術的文化特徵

一筆書爭分寸功

編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