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分裂》

《全球分裂》

《全球分裂》是《金融帝國:美國金融霸權的來源和基礎》(亦名《超級帝國主義》)的續篇,描述了債務國和原材料出口國在20世紀70年代尋求創建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努力。作為一項民族主義而非左派的計畫,國際經濟新秩序倡導非共產主義版的新政,以改進原材料的貿易條件和建立農業和工業自立,最終避免貿易依賴和對外債務陷阱。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今天,這一計畫已成為一段被遺忘的插曲。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1979年瑪格麗特·柴契爾夫人當選為英國首相和翌年羅納德·里根贏得美國總統選舉之後,該計畫的積極面全被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強加的金融緊縮和私有化取代了。在過去的20年中,外國政府的公共企業被私有化,而公共企業的發展曾是國際經濟新秩序的中心支柱。歐洲不僅沒有尋求一條出路。替代華盛頓共識及其以美國為中心的發展模式,而且連歐洲自己也實施了迄今只有不幸的債務國才採納的貨幣主義緊縮政策。

作者簡介

麥可·赫德森是美國獨立的金融和經濟分析專家。20世紀60年代為大通曼哈頓銀行和安達信公司做國際收支分析,此後一直活躍在華爾街,為很多金融公司做諮詢服務。

媒體評論

赫德森展示了美國比英國和其他歷史上的帝國都高明很多,我們完成了歷史上最偉大的詐欺。 
——美國著名智庫赫德遜研究所的創建人,未來學創始人之一的赫爾曼?卡恩(HermanKahn)
赫德森不久前在新版的《全球分裂》中指出,美國在金融領域以外國貿易順差(即外國的外匯存底)來抑制美國赤字,對內對外從事金融擴張,取得全球金融支配權,將外國儲蓄納入華爾街寡頭體系,以全球的原物料和財富支撐美國一國的繁榮。 
——著名政論家,香港《亞洲周刊》主筆,台灣《新新聞》周刊創辦人之一,原《中國時報》副總編輯、主筆南方朔 
赫德遜的經濟知識涵蓋從占到今,重商主義,十九世紀美國發展理論,直到產生今日金融危機的根源機制。據我所知,沒有任何健在的學者擁有如此廣博的經濟學識。
——挪威著名經濟史學家瑞諾特(E>rikReinert) 
麥可?赫德森的兩本重要著作Superimperialism和GlobalFracture出版將幫助中國學術界更為準確的認識和了解美倒。 
——北京大學著名學者韓毓海 
當下高等院校經濟,金融學科已經誤入歧途,我向讀者推薦20世紀最偉大的經濟思想家之——麥可?赫德森的重要著作。 
——上海交通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上海電視台“第一財經”頻道、上海證券報國際財經版等欄目的著名財經評論家沈思瑋
赫德森是新自由主義和華盛頓共以的強悍批判者。他看到一個不對稱的世界,其中負債、金融、稅收和政府政策等陶家因素具有重大影響。赫德森以其廣博的歷史、貿易理論知識,為我們提供一種不同於正統經濟學的替代分析做出了很火貢獻。 
——當代著名經濟學家、英格蘭銀行首席經濟顧問,古德哈特定理(GoodhartLaw)的發現者古德哈特(CharlesGoodhart)

目錄

譯序一
新版前言
原版前言
導論
第一部分一個美國世界
第一章美國治下的和平
戰後的經濟秩序正在四分五裂,最迫切的經濟問題是如何增加國際社會的購買力以避免戰後經濟衰退。
第二章美國短期國庫券本位制與金本位制
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通過一個新的貨幣體系來利用世界資源:美國利用國際收支逆差迫使外國政府把其持有的盈餘美元投資於美國短期國庫券,就是說,把流入它們手裡的美元再貸給美國國庫。美國拒絕以黃金來解決其國際收支逆差的問題。
第三章第三世界問題
正統理論只是在很久之後,才開始擔憂外國投資會完全扭曲原料出口國的經濟。經典經濟學家仍然沒有接受這一普遍的事實。他們指出了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具體管理失當的案例,而不去考察導致其政治經濟畸形的一般困境。
第四章冷戰由緊張變為緩和
與共產主義國家緩和的另一個好處是讓西方盟國擔憂美國不再為其所面臨的蘇聯威脅提供保護,從而可以加強西方聯盟。至少美國可以讓歐洲承擔更多的軍事負擔。
第二部分全球分裂
第五章1973年的事件
在1973年的四個事件的衝擊下,二戰後的經濟秩序走向了終點。
第六章美國的外交戰略在出口禁運中達到極致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美國農業政策反映了這樣一種具有典型冷戰特點的辯證運動:美國國家鞏固符合特殊美國條件的自由貿易的努力最後導致在美國國內和國外日益增長的保護主義和國家主義。
第七章石油戰爭改變了世界外交
1973年10月埃及和敘利亞襲擊了以色列,引起了美蘇關係的緊張。蘇聯和美國分別是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的武器供應者。美蘇緩和受到了考驗,並使衝突得以復活——事實上最後變成一個政府間友善的諒解。
第八章美國的新金融戰略
美國官員試圖創造第四個選擇:通過把這個債務變成世界貨幣儲備的一部分而“為美元過剩融資”,這個債務是不能被償還的,就像美國財政部不會償還國內貨幣一樣。世界貨幣制度的黃金將被法令貨幣所取代,而美國人在為外國真實資源付款的過程中可以毫無代價地創造美元信貸。
第九章向世界投資關閉大門
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投資者在美國和日本進行類似收購時都遇到了阻礙。美國政府官員反對他們在重工業(例如美國鋼鐵公司或通用汽車公司)、軍工(例如格魯曼公司)或原材料和自然資源等領域從能維持下去的大型公司手裡購買5%以上的股權。美國是石油輸出國組織進行海外收購的最激烈的反對者。
第十章美國外援的停止
在今天世界的海外援助不再是一份禮物。通過救急食品和醫療救助形式對地震、乾旱、洪水或其他天災所給予的“人道主義”援助不足美國海外援助的2%。美國的大多數海外援助都帶有軍事性質,包含後勤支援和武器信貸,以及給對於美國具有軍事戰略意義的國家提供的備用輔助設備等。
第十一章美國的鋼鐵配額預示著新貿易保護主義的來臨
美國是第一個察覺到在這個新環境下自由貿易原則注定要失敗的國家,並立刻對此做出反應。早在20世紀60年代早期,當不符合美國經濟利益的情況出現時,美國就停止遵循這一原No事實上,它從未作為一個完全的成員參加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它只是一個參與的觀察員。由代表政府行政部門的貿易官員所簽署的任何協定都可能遭到國會的否決。
第十二章放任主義的終結
直到1964年,迫於第三世界要求把貿易與發展問題聯繫起來的壓力,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才得以召開。美國反對該組織的成立,表現在它否決了15個通則中的9個以及4個具體原則。在所有的工業國中,美國對第三世界國家採取了最強硬的路線(其次是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德國)。
第三部分國際經濟新秩序
第十三章基本目標
不同國家和地區具有不同的經濟和政治利益,國際經濟新秩序這一口號變成了包括眾多計畫與聯盟的口號。
第十四章世界金融改革
國際金融改革若不能替代美國短期國庫券本位制,收支順差國家通過增加淨出口所賺取的任何收入都將繼續流入美國,因為這些國家以美國短期國庫券的形式持有其國際儲備。國內或區域內貿易和投資可得到現有的國家貨幣的資助,但世界貿易需要的世界貨幣本位制必須與國家債務無關。
第十五章世界貿易的新目標
自1973年以來,這兩種國際平衡的概念一直相互對立:貿易條件的改善和第三世界國家的收入平等意味著工業國國際收支狀況的惡化。在今天經濟衰退的大環境下,第三世界國家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國內投資和經濟的自給自足,與美國和歐洲維持當前的生活水準和現有投資的要求格格不入。
第十六章政府對國際投資的監管
迄今為止,世界工業合作基本上屬於跨國公司的範疇。跨國公司已極大地擴大,催生了某種形式的國際分工。但國家不能讓跨國公司獨自承擔工業合作的責任。人們現已普遍認為應該同時審查能源、原材料和發展的問題。
第十七章戰爭的未來
國際經濟新秩序對於美國或其它工業國參與對外戰爭的能力形成了新的制約因素。它通過減少國際收支不平衡(特別是戰爭引起的收支赤字),而襲擊了戰爭的經濟基礎,這些戰爭可能由美國、歐洲活著日本發動。
……

前言

2007年從美國肇始的國際金融危機發展到今天已經快三年了,世界經濟的未來走勢仍然很不明朗,世界何去何從,這一問題日益緊迫地擺在世人面前。本書對於回答這一重大問題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閱讀本書我們發現原來當前的這一幕幕好像是似曾相識的歷史的重演。請看本書中對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國際經濟形勢的這些描述:“隨著冷戰促使美國的國際收支平衡陷入大規模的赤字。迫使其與黃金脫鉤。並使之對外國政府欠下其失去償還意願的債務後。美國加緊實施了保護主義的貿易和投資政策,同時繼續向世界經濟注入過量的美元,使之通貨膨脹。”“新形勢對於德國來說尤其棘手。德國外向型的發展繁榮成果被美國國庫吸走了。許多私人公司從外銷中獲利。然而當大眾汽車和其他商品運往美國時。德國經濟卻遭受了損失。公司可以用其收到的美元與德國央行兌換馬克,因而可以確保外銷的利潤,但是德國央行只能用這些美元購買美國短期國庫券和債券。在1970-1974年間當美元與馬克相比貶值52%時。德國央行失去了其美元存款1/3的價值。其主要原因是美國國內的通貨膨脹侵蝕了美元34%的本國購買力。更糟糕的是,德國發現自己和日本、加拿大、瑞士一起為美國的國內外開支項目融資。包括東南亞戰爭和對以色列的軍事支援。而他們是不願支持美國的這些政策的。”(引文來自本書。下面不做特別註明的引文。同此)
當時美元霸權第一次出現大規模的系統性危機,美國應對的辦法和今天的做法如此相似:美國不願意償還其外債,反而向世界經濟注入大量美元,使世界經濟陷入通貨膨脹,同時使美國所欠外債貶值。

精彩書摘

情況看起來可能是,隨著第三世界將其更多的資源用於本國的發展,而不是將它們出口以資助工業化國家和它們不斷發展的後工業化消費型經濟,後者的政治機器就不再能夠維持現狀不變。工業化國家的政府必須要么接受生活水平的下降。要么提高自己國內的財富生產能力,要么重新建立它們的國際外交以努力從國外得到那些它們在本國無法生產的東西。由於第三世界的國家統制主義旨在實現基礎廣泛的農業現代化和工業發展,以及由於對外貿易和投資對於工業化國家而言變得越來越成問題,後者將被迫,也已經正在被迫使自身變得更加國家統制主義。在美國。它正在以新孤立主義的形式出現。在歐洲。它採取的形式是在經濟和政治上與近東和非洲更緊密的一體化。
如果自由放任主義在國際上已經消亡,那么它在國內也同樣消亡了。隨著所有的中央政府維護其在對外貿易和投資領域的權威,這一管制過程必然會將其自身擴展到本國的經濟生活中。有人或許會期待為這一發展做好了最充分準備的政黨應該是社會主義的或共產主義的政黨。然而,當今的政治左派面臨著兩個問題。考慮到賴以提高生活水平的純經濟剩餘在減少,執政的實施國家統制主義的政黨或許會發現自己不得不,然而又是不情願地執行緊縮的經濟政策。當然,自從蘇聯在1917年確立了模式以來,非工業化國家的共產主義運動一直在實施投資導向的而不是消費導向的計畫。然而,在工業化程度更高的國家,社會主義運動一般都極力主張以投資和商業利潤為代價的更高水平的消費。對於這些國家的社會主義政黨而言,為了資本積累和生產能力的提高而運用國家統制主義的政策是為了實現一項傳統上與保守主義政黨聯繫在一起的目標。同時,代表私有企業的政黨發現,隨著它們依據其所解釋的國家利益對市場力量、價格、對外貿易和收入進行管制,它們不得不變得越來越具有國家統制主義性質。不管好壞,世界看起來注定要經歷更多的國家統制主義形式,其目標將集中在資本構成而不是提高消費標準上——除了低收入的在第三世界國家,在這些國家,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生產能力的提高往往是結伴而行的。在這種情況中。“左翼”和“右翼”的標籤就其經濟計畫而言變得幾乎沒有意義(雖然它們保留了其政治含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