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昆蟲名:台灣鳳蝶
拉丁文學名:Papilio thaiwanus( Rothschild ,1898 )
科:鳳蝶科Papilionodae
屬:鳳蝶屬Papilio( Linnaeus , 1758 )
產卵
一般情況下,鳳蝶都是在樹上產卵的,不過,它可並不是隨便找一棵樹,相反,鳳蝶在繁殖期產卵很講究,它專門選在芸香科等植物上面產卵。
特徵
橙帶藍尺蛾 Milionia pryeri 翅底色藍黑色,前翅中央及後翅邊緣有橙黃色帶,翅平展時兩者形成連續的帶紋,此為中文名橙帶之由來,此外,在頭、胸部、前翅基部以及各腹節節間處有局部帶藍綠色金屬光澤之鱗粉。
雄蛾色澤較為鮮艷,藍色鱗粉較發達,雌蛾帶狀紋則偏淡黃色。大型昆蟲。翅2對,較大,密生各色鱗片,形成多種絢麗有光澤的花斑,後翅臀區外緣波狀並具有尾突,善於飛行。體被鱗片和短毛。
口器特化成虹吸式口器,平時呈螺鏇狀捲曲,吮吸花蜜時可伸直。完全變態,1年繁殖1~2代,卵球形,分散在葉片上。幼蟲芽1胸節背面有1個分叉的臭角,觸動時即突然伸出,並能發出臭氣,為鳳蝶獨有的特徵。
幼蟲植食性,有很多種幼蟲以柑桔、樟等樹葉為食。常見的為鳳蝶屬的花椒鳳蝶(Papilioxuthus),翅展約7厘米,黃綠色,有黑色的斑紋;為害柑桔類果樹的玉帶鳳蝶(Papilio polytes),翅展9.5~10厘米,黑色前翅翅緣具有小白斑,後翅翅緣反面有黃白色新月斑6個大鳳蝶(Papilio cresphontes),中央有黃白色斑紋1列,共7個。
幼蟲以大葉羅漢松及其他羅漢松科的植物葉片為食,成蟲棲息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在5月及9月集體羽化,幼蟲常造成大發生而危害羅漢松林。
幼蟲變色
鳳蝶的幼蟲經過幾次蛻皮後,顏色會突然從黑白變為鮮艷。幼蟲體內保幼激素量的變化改變了基因的作用方式,從而促使幼蟲變色。鳳蝶幼蟲起先身披黑白相間斑紋,全身遍布瘤一樣的凸起,它們以此偽裝成鳥類的糞便,躲避天敵。
而幼蟲第四次蛻皮後,卻變成可以融入周圍草木的鮮艷,身上的凸起也消失了,因為它們長大一些後如果依然是鳥類糞便的樣子,反而比較顯眼。這個過程中,保幼激素(註:保幼激素是昆蟲在發育過程中分泌的一種激素,能抑制成蟲特徵出現,使幼蟲蛻皮後仍保持幼蟲狀態。)的濃度是鳳蝶幼蟲變色的關鍵。
保幼激素在幼蟲體內的濃度在第三次蛻皮後的約1天內直線下降,這種變化導致幼蟲第四次蛻皮後變色。而如果在剛完成第三次蛻皮的幼蟲身上塗抹保幼激素,那么這些幼蟲第四次蛻皮之後其身體斑紋依然是黑白相間。
生態習性
成蟲除了冬季外,生活在低、中海拔山區,數量較其他常見的鳳蝶少一些。喜訪花,雄蝶會在溪邊濕地吸水。
分布區域:翅展80-100毫米。台灣特有種,僅知分布於台灣,成蟲除冬季外均可見,生活在台灣的中、低海拔山區,比較常見。雌蝶喜歡訪花吸蜜,雄蝶會在溪邊濕地吸水。一年4-5代,幼蟲以芸香科的食茱萸和樟科的樟樹等植物為食。
此物種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