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鰻鰍

台灣鰻鰍

台灣鰻鰍,屬鰍科。被稱為“水中之參”、“鰍中之王”具有個體大,長勢快,適應強等特點。

簡介

台灣鰻鰍 台灣鰻鰍

台灣鰻鰍,屬鰍科。被稱為“水中之參”、“鰍中之王”具有個體大,長勢快,適應強等特點。金華市橫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從2011年引入大陸地區培育養殖,台灣鰻鰍源自台灣台南縣,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後來因地殼運動,相連線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台灣島,就是因為台灣海峽的隔斷,形成了不同的地理特徵以及不同的品種,台灣鰻鰍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經歷千百年慢慢的進化而來。形體比普通的泥鰍大3-4倍,可達16至20厘米長。它體形圓,皮下有小鱗片,顏色青黑,須5對。鱗極其細小,圓形,埋於皮下。體背部及兩側灰黑色,全體有許多小的黑斑點,頭部和各鰭上亦有許多黑色斑點,背鰭和尾鰭膜上的斑點排列成行,渾身沾滿了自身的粘液,滑膩無法握住。營養價值很高,食用口感很好,既有鰻魚的味道也有泥鰍的味道。還可入藥,《本草綱目》中記載鰍魚有暖中益氣之功效;對解渴醒酒、利小便、壯陽、收痔都有一定藥效,它對肝炎、小兒盜汗、痔瘡下墜、皮膚瘙癢、跌打損傷、手指疔瘡、陽萎、腹水、乳癰等症均有良好的療效。

營養化學成份

台灣鰻鰍 台灣鰻鰍

台灣鰻鰍肌肉含天冬氨酸轉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每100g肉中含水83g,蛋白質9.6g,脂肪3.7g,碳水化合物2.5g,灰分1.2g,鈣28mg,磷72mg,鐵0.9mg。脂肪含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enoic acid)和十八碳三烯酸(calendic acid)。組織含胺(spermine),亞精胺(spermindin),腐胺(putrescine)和屍胺(cadaverine)。烘乾泥鰍表皮含γ-丁內酯(γ-butyrolactone)。

泥鰍含多種酶:蛋白酶(protease),表型-6-磷酸葡萄糖酸脫氧酶(phenotype of 6-phosphogluconate dehydrogenase),磷酸葡萄糖變位酶(phosphoglucomutase),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還含胞嘧啶(cytosine),黃嘌呤(xanthine),腺嘌呤(adenine),鳥嘌呤核糖甙(guanosine),鳥嘌呤(guanine),嘧啶(pyrimidine),嘌噙鹼(purine bases),核苷(nucleoside),核3苷酸(nucleotide),腺苷酸(adenylic acid),鳥苷酸(guanylic acid),尿嘧啶核苷酸(uridylic aicd),脫氧鳥苷酸(deoxyguanylic acid)。此外,還含F-型前列腺素(F-type prostaglandins),肌肉蛋白(muscle proteins),4-(2,4,6-三氯苯氧基)-N-乙醯苯胺[4-(2,4,6,-trichlorophenoxy)acetanilide]和4-(2,4,6-三氯苯氧基)甲醯苯胺[4,(2,4,6-trichlorophenoxy)formanilide],維生素(vitamin)A、B1.B2,和煙酸(nicotinic acid)。

營養價值

台灣鰻鰍 台灣鰻鰍

台灣鰻鰍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含蛋白質較高而脂肪較低,能降脂降壓,即是美味佳肴又是大眾食品,素有“天上的斑鳩,地下的泥鰍”,和“水中人參”之美譽。美味又滋補,還易獲得,價廉物美。台灣鰻鰍可食部分占整個魚體的80%左右,高於一般淡水魚類。經測定,每100克台灣鰻鰍肉中,含蛋白質22.6克,脂肪2.9克,碳水化合物2.5克,灰分1.6克,鈣51毫克,磷154毫克,鐵3毫克,硫黃素0.08毫克,核黃素0.16毫克,尼克酸5毫克,還有多種維生素,其中維生素A70國際單位,維生素B1 30毫克,維生素B2 440毫克,還含有較高的不飽和脂肪酸。

所含成分

亞精胺是精子的主要成份,現代醫學證明能促進人體胚胎細胞數量和發育,延緩和逆轉衰老。增加皮膚彈性和濕潤度。(美國專利號:10/556,411)。並能綁定DNA。二十二碳六烯酸和十八碳酸烯酸,是大腦磷脂和視網膜的重要組成成份(俗稱DHA)。台灣鰻鰍體內磷酸甘油酸變位酶是人類特有的,能提高染色體的顯性遺傳,是優生優育的首選食物。

磷酸葡萄糖脫氫酶,在人體內刺激酒精氧化還原酶的生成。是長期大量飲酒的人士餐餐必備的食物。

台灣鰻鰍體內還含有豐富的核苷,核苷是各種疫苗的主要成份,能提高身體抗病毒能力。磷酸葡萄糖變位酶對肝炎癌症有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泥鰍魚含優質蛋白質、脂肪、維生素 A、維生素 B1、煙酸、鐵、磷、鈣等。其味甘,性平,有 補中益氣、養腎生精功效。對調節性功能有較好的作用。成年男子常食台灣鰻鰍可滋補強身。味甘性平,有暖中益氣、清利小便、解毒收痔之功效。泥鰍肉質細嫩,營養價值很高,其滑涎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治濕熱黃疸、小便不利、病後盜汗等症。

營養分析

泥鰍含脂肪成分較低,膽固醇更少,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含一種類似廿碳戊烯酸的不飽和脂肪酸,有利人體抗血管衰老,有益於老年人及心血管病人。泥鰍和豆腐同烹,具很好的進補和食療功用。

適用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特別適宜身體虛弱、脾胃虛寒、營養不良、小兒體虛盜汗者食用,有助於生長發育;同時適宜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疾病、癌症患者及放療化療後、急慢性肝炎及黃疸之人食用,尤其是急性黃疽型肝炎更適宜,可促進黃疽和轉氨酶下降;同時適宜陽痿、痔瘡、皮膚疥癬瘙癢之人食用。

保鮮

買來的泥鰍,用清水漂一下,放在裝有少量水的塑膠袋中,紮緊口,放在冰櫃中冷凍,泥鰍長時間都不會死掉,只是呈冬眠狀態;燒制時,取出泥鰍,倒在一個冷水盆內,待冰塊化凍時,泥鰍就會復活。

食用功效

具有補中益氣、除濕退黃、益腎助陽、祛濕止瀉、暖脾胃、療痔、止虛汗之功效。泥鰍含多種營養成分,蛋白質,糖類,礦物質(鈣,磷,鐵)維生素(VB,VA,VC)均比一般魚蝦高,脂肪成分較低,膽固醇更少,並含有艹碳戊烯酸的不飽和脂肪,性涼,夏天吃最好。

藥用價值

性味

味甘;性平

歸經

脾;肝;腎經

功能主治

補益脾腎;利水;解毒。主脾虛瀉痢;熱病口渴;消渴;小兒盜汗水腫;小便不利;陽事不舉;病毒性肝炎;痔瘡;疔瘡;皮膚瘙癢。

養殖條件

泥鰍為多次性產卵魚類。在自然條件下,4月上旬開始繁殖,5一6 月是產卵盛期,一直延續到9月還可產卵。繁殖的水溫為18一30 ℃ ,最適水溫為22一28 ℃。

雌鰍性成熟較雄鰍遲,體長5厘米時,雌鰍體內有一對卵巢,體長8厘米時,2個卵巢癒合在一起,成為1個卵巢,並由前端向後端延伸,這時整個卵巢發育開始成熟。

雌鰍懷卵量因個體大小不同而有很大差異。最小性成熟個體體長8厘米,懷卵量約2000粒左右,10厘米的懷卵量為7000一10000粒,體長12厘米的懷卵量12000一14000粒,體長15厘米的懷卵量為15000一18000粒,體長20 厘米懷卵量為 24000粒左右。懷卵量最多的可以超過 6.5 萬粒。卵圓形,卵徑0.8一1.0毫米左右,吸水後膨脹到1.3一1.5 毫米,卵黃色,為半黏性,黏附力不強。由於卵在卵巢內成熟度不一致,每次排卵量約為懷卵數的50%一60%。

雄鰍最小性成熟個體體長在6厘米以上,性成熟較雌鰍早,雄鰍精巢一對,位於腹腔兩側,呈帶狀且不對稱,右側的精巢比左側的長而狹窄,重量也輕一些,當雄鰍體長為9一11厘米時,精巢內的精子約有億個。泥鰍產卵喜在雨後晴天的早晨,產卵前,雌鰍在前面遊動.數尾雄鰍在其後緊追不捨,發情時,雌雄鰍多活動在水表面和魚巢周圍,當發情達到高潮時,雌雄鰍的頭部和軀體互相摩擦並相繼游出水面。雄鰍追逐糾纏雌鰍,並捲曲於雌鰍腹部,以刺激雌鰍產卵,同時雄鰍也排出精子,進行體外受精,這種動作因個體大小不同而次數也不相等,個體大的可在10次以上,受精卵先黏附在水草或其他附著物上,隨著水的波動,極易從附著物上脫落沉到水底。

池塘養殖

池塘養鰍,一般選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池深70-10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底鋪15-20厘米厚的肥泥,池的面積可大可小,以2-3畝為好。池塘應排灌方便,進出水口均用鐵絲網防逃。放養前應進行清塘消毒,其方法和用量與魚苗池相同。如無生石灰,也可用漂白粉消毒,每畝用量4—5千克。有條件的話,可在池中央和排水口附近設定集魚坑,便於日後捕撈。泥鰍苗入池前,也應施肥以促使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待施肥後2-5天,鰍種即可下塘。每畝放養30-50公斤,有豐富水源條件的可增加放養量。要根據池塘水質情況,經常投施一些有機和無機肥料,以培肥水質。另外,每日還要投餵一定數量的人工餌料。投餵的餌料種類有蠅蛆、魚粉、豬血粉、蠶蛹粉、米糠、麥麩、菜餅等。投餵量可根據不同季節而不同。5-6月為鰍體重的4%一5%;7—8月為8%一10%;9—10月為5%一6%。池塘內要搭設餌料台,餌料要投到食台上,每池可根據大小設3—4個餌料台。投餌前應檢查吃食情況,如發現未吃完,應減少其投量。一般以投餌後2—4小時吃完為度,還要每隔3-5天清洗一次餌料台,以防疾病發生。池塘要經常注入新水,以保持良好的水質環境。池水宜保持中性或弱酸性(pH值為6.5-7.2),並每隔一定時間(15-30天)用1-2ppm的漂白粉消毒一下,以達到滅菌防病目的。[1]

1,鰍种放養

每畝投放規格整齊、體表光滑、無病無畸形、300尾/公斤的泥鰍苗種280~300公斤,放養前用3%~4%的食鹽水,在水溫10~15℃時,浸泡消毒15~25分鐘。

2,水質管理

池水水色以黃綠色為宜,透明度20~25厘米,酸鹼度為中性或弱酸性,溶解氧2毫克/升以上,並適時用田螺、微生物製劑改良水體。

3,飼料投餵

要求配合飼料蛋白質含量在30%左右,粒徑2.3毫米以內,水溫15℃時,投餵量為在池泥鰍總體重的2%,水溫20~28℃時,投餵量為在池泥鰍總體重的3%~4%。每天投餵3次,投餵飼料時遵循“四定”投餵原則。

4,日常管理

每天早、中、晚3次巡塘檢查,觀察水質變化以及泥鰍的攝食、活動情況,並做好防逃工作。

5,疾病預防

每公斤飼料添加抗生素2克、三黃粉5克、維生素C 2克,拌勻投餵,每月1次,每次連餵5天,並定期使用微生物製劑改良水質。預防泥鰍氣泡病時,做好對池中各種氣體飽和度的檢測,保證飼料供應充足,減少泥鰍吞食氣泡的機會。若泥鰍已經發生了氣泡病,可用5毫克/升的食鹽水全池潑灑,並排出一部分老水,添加新水。另外,每立方米水體用0.7克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5:2)溶水全池潑灑防治車輪蟲病和舌杯蟲病。[4]

池塘混養

即和其它魚類混養。如和鰱魚、鱅魚、鯉魚、草魚、鯿魚等混養。該種養殖方式其選塘、清塘,消毒、放養等和池塘養殖相同。混養的優點是:不需專門給泥鰍投餵較多餌料,只需給其它魚類投餌。而魚類吃不完的餌料和排出的糞便即為泥鰍的食物來源。故這種養殖方式效益高,水面利用價值大,值得大力推廣。

稻田養殖

中國南方稻區廣闊,利用稻田養鰍,既節約水面,又能獲得糧食,經濟效益顯著,是高效農業良好的種養模式。

⒈稻田選擇

養殖泥鰍的稻田以弱酸性、少泥沙,保水性好,降雨時不溢水的稻田為佳。稻田四周要高築田埂.進排水口要設二道網,以防泥鰍逃逸。同時在田中或四角挖些集魚坑,便於日後捕撈。

⒉放養與管理

於早稻或中稻插秧活蔸後放入苗種。一般每畝放養4—5萬尾。放鰍前,也要追施有機肥料,以培養水中浮遊動植物。為了獲得泥鰍高產,應每口或隔日投餵一定的人工餌料。其餌料種類可以農副產品為主,搭配少量魚粉、蠶蛹粉即可。後期可在集魚坑多投餵一些餌料,利於集中捕撈。在飼養期間,要經常檢查防逃設施,以防逃跑。養鰍稻田要儘量少施農藥或不施。即使萬一需要使用,也應分批下藥,且噴頭朝上,不要把藥液噴到水面。另外,也不要使用除草劑。雙季晚稻栽種時,最好採用免耕法,可避免機械損傷泥鰍。

坑塘養殖

這種養殖方式是利用房前屋後的小型肥水坑塘養鰍。坑塘面積可大可小。十幾平方米到四五十平方米均可。一般常規魚類在這種坑塘中會因有機質過多、溶氧不足而導致缺氧死亡。泥鰍因具有特殊的呼吸器官而在這種坑塘中生長良好。坑塘養鰍,每平方米可放養120尾左右,其管理方法亦與池塘養殖相同.一般只需投點豬、雞糞一類的有機肥料和農家的殘存剩品,如米糠、菜餅等,即可獲得較高產量。[1]

庭院養殖

江蘇省濱海縣部分農戶利用房前屋後的廢棄池塘、低洼地等進行修正、改建,發展庭院養鰍,實踐證明,它具有方法簡單、飼料來源廣、養殖成本低、飼養管理方便等優點,是農民發展家庭副業、致富奔小康的一條好門路,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筆者現將庭院養殖泥鰍技術要點總結如下:

鰍池建設

鰍池宜選擇在地勢較為平坦、通風向陽、進水和排水都比較方便、便於管理的地方,形狀可多種多樣,一般來說以長方形、東西走向較好。鰍池面積因養殖方式及養殖水平不同而異,一般來說,庭院養殖使用的鰍池面積為50平方米~80平方米,池深1m~1.5m。鰍池可用磚、石等材料砌成,壁頂設壓口,壓口向池內延伸出5cm~6cm。池底中央設有排水口,水管直徑1.5cm左右,同時在池邊設有溢水口1個,以便控制水位。出水口與溢水口套用鐵絲網罩住,以防逃苗。鰍池內可種植一些水草,如水花生、水葫蘆等,以改善水環境,降低水溫,另外,還可在鰍池周圍種植一些葡萄或絲瓜等攀援植物,夏季可以為泥鰍提供遮陽納涼的場所。

苗种放養

鰍种放養前7天~10天,用生石灰0.2kg/平方米徹底清塘;5天~7天后,蓄水10cm~20cm,施用10kg/畝~15kg/畝的有機肥與無機肥混合物培育水體中的基礎餌料生物。放養的鰍種要求規格整齊、體質健壯、肌肉豐富、無病無傷、體色鮮亮,放養密度應根據池塘條件、飼料來源、管理水平而定,一般情況下,規格為體長5cm~7cm的鰍種的放養密度為80/平方米~100尾/平方米,同時可在鰍池中搭配放養5尾/平方米~8尾/平方米的鯽魚。

飼料投餵

泥鰍為雜食性小型魚類,飼料來源很廣,水蚤、蚯蚓、蠅蛆等是泥鰍天然的餌料生物,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可投餵米糠、豆餅、豆渣、血粉、麥麩等。泥鰍的攝食量與水溫密切相關,3月的日投餵量為泥鰍總體重的1%,4月~6月的日投餵量為泥鰍總體重的4%,7月~8月的日投餵量為泥鰍總體重的1%,9月~10月的日投餵量為泥鰍總體重的4%。投餵方法是在鰍池中搭建飼料台,將飼料投放在飼料台上,飼料要求新鮮、無污染、無腐爛、無變質,投餵時間一般在上午9時左右,投餵量以泥鰍在3小時~4小時內吃完為準。成鰍期,飼料投餵量應根據天氣情況和泥鰍生長、攝食情況等作出適當調整。殘餌要及時清除。

水質調控

鰍種剛入池時,池水水深保持在10cm~20cm;以後隨著鰍種的生長,逐漸加深水位到應有的深度,平時淺一些,炎熱高溫時可加深一些,並經常注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環境。天氣悶熱時,池水易缺氧,如發現泥鰍游到水面吐食空氣,應及時添注新水或採取增氧措施。

日常管理

要做到“二防、二勤、三早、四看”,即:防逃、防病;勤巡塘、勤作日記;早清塘、早開食、早放養(延長泥鰍生長期);看泥鰍活動和攝食情況、看天氣變化情況、看水質變化情況、看季節變化情況等決定飼料投餵量。

病害防治

力爭做到無病早防、有病早治。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全池潑灑,可以改善水質和預防魚病的發生。要及時清除鰍池中的水蛇、水老鼠等敵害生物。

捕撈

秋末冬初,水溫降至10℃~15℃,泥鰍攝食量降低,即可進行捕撈。一般多採用排乾池水進行人工下池捕捉的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