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省城是清朝時台灣建省後,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預定設在橋仔頭(今台中市)的省城,負責管理台灣的中路,亦是行政區劃調整後新台灣府的府治所在。但在邵友濂接任巡撫後令省城停工,並將省會正式移到台北府,於是此城之後僅為新的台灣府城,且直到乙未戰爭時仍處於未完工狀態[1]。日治時期在1903年進行市區改正後省城建物幾乎全毀,僅留下台灣省城大北門的城樓(今台中公園望月亭)[2]以及儒考棚。
沿革
於光緒七年(1881年),福建巡撫岑毓英便感到台灣中路防衛不足,便命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劉璈調查彰化一帶,之後劉璈贊成將巡道調往中路,並建議選擇貓霧拺、上橋頭、下橋頭或烏日莊等地擇一建城。之後到了光緒十三年(1887年)劉銘傳來台勘察後,確定選擇橋仔頭作為省會,亦為台灣府府治所在,周圍改為台灣縣,而原台灣府與台灣縣則改成台南府安平縣[1]。省城的範圍在頂橋仔頭到東大墩一帶,包含了三分之一的東大墩街,另外也涵蓋了整條新莊仔街並至旱溪西側為止。而在土地方面,東邊原為仕紳吳鸞旗所有,南邊與考棚東南邊的地原屬霧峰林家,城中央原屬樹仔腳林家的地,而城北與西門外則是之前被抄收的地,面積總計約為375甲6分。築城工程自光緒十五年(1889年)八月始,由台灣府台灣縣知縣黃承乙監造、吳鸞旗為總理,工人則主要來自兵勇,另外還有從上海招募來的50名木工與泥水匠師。築城費用共21萬5000銀兩[注1],由彰化、苗栗、雲林、台灣四縣的經費分攤。然而城尚未築完,便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二月停工,而接任劉銘傳的邵友濂更是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二月將省會移到台北府,之後因經費不足,直到乙未割台時城池仍處於未完工狀態[1][3]。
日治時期,城池全被拆除,僅留下大北門城樓,該城樓後來移到台中公園炮台山旁,改稱望月亭作涼亭使用,其內仍有當年台灣知縣黃承乙所書之“曲奏迎神”匾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