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歷程
遠別故土
黃輝先生1928年出生於四川省射洪縣太和鎮的車路口,在兄妹四人中排行第三。黃輝先生七歲時啟蒙,就讀私塾。不幸的是,就在黃輝先生7歲時,經營黃家茶館的父親突然病逝,從此,他單薄的母親挑起了這個家庭養兒育女的重任。在私塾讀書8年,黃輝先生又上了2年新學。
1945年夏,17歲的黃輝先生與一位同窗到省城旅遊,夜間去成都鼓樓洞街閒遊時,被國民黨城防軍抓去當兵,從此輾轉川、黔、湘、鄂一帶,備受奔波之苦,寒暑之淒。
1947年夏,“人民解放軍”解放襄陽,國民黨軍隊在襄陽城外的同濟醫院設防。經過17天的激烈戰鬥,國民黨的軍隊敗北,司令官康澤被俘,其中的一大批國民黨軍人被俘,下級軍官和班長獲得遣返還家的厚待。黃輝先生攜著人民解放軍開具的路條,步行兩天一夜,卻又進入了國軍防地。他不得不放棄回家的念頭,又到了宜昌的國軍收容所,再度過上軍旅生涯。
1949年,國共內戰的形勢急轉直下,國民黨的部隊連連失利、開始全面撤退。21歲的黃輝先生在長沙坐上了南撤的火車去廣州,到了廣州後又隨即乘夜船向台灣方向而去。在海上漂流了一夜兩天后,農曆七月初七的黃昏,黃輝先生抵達高雄。站在港口遙望故土,此時此刻,黃輝先生思緒萬端,備受奔波之苦的心上不禁平添了幾許淒涼。
追求理想
到了台灣,黃輝先生仍然過著軍旅生活。然而,出生於唐代大詩人陳子昂故鄉的黃輝先生,卻始終熱愛著文學。
黃輝先生1947年在湖北襄陽駐防時曾經結識了畢業於武漢大學教國文的孔老師,在孔老師的影響下,黃輝先生接觸到了大量的文學名著。如魯迅的《阿Q正傳》、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小仲馬的《茶花女》、林語堂的《京華煙雲》等。這給他後來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矗而多年的軍旅生活,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給黃輝先生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
到台灣後,他利用各種機會,不斷地充實自己的文學知識。在27歲那年,黃輝先生開始創作小說,但20萬字的長篇處女作《追》問世後,卻連續遭到九家出版社的冷眼。面對四顧無門的困境,熱愛文學的黃輝先生並沒有氣餒,始終相信,成功之門總是為鍥而不捨的人開啟的。1961年,另一長篇小說《女老師》得到了巨大成功,一連出了十三版。之後出版了《霧裡情》、《綠色的旋律》、《空谷水流》、《明月上高樓》等中、長、短篇小說暨散文、報告文學、回憶錄等共50部。
1971年,黃輝先生在台灣創辦了台灣彩虹出版社,自任社長兼總發行人。台灣彩虹出版社在10多年的時間裡,共出版文藝作品260餘種,印數達百萬冊以上,為台灣文化出版業做出了貢獻。
重回家鄉
上世紀80年代,凝固了數十年的兩岸關係終於有了鬆動,雙方達成共識,同意有條件地開放兩岸探親。得知這個訊息時,漂泊的遊子黃輝先生喜極而泣,他回鄉的夙願終於可以如願以償了。1988年的中秋時節,黃輝先生幾經輾轉踏上了漫漫的回歸路,他終於回到了闊別43年的太和鎮。
黃輝先生默默地立下了誓願,要在有生之年致力於兩岸的文化交流事業,回報大陸同胞和家鄉父老的關愛。由於政治因素,兩岸幾十年間缺乏信息交流,台灣同胞對大陸在改革開放後的發展了解甚少,而大陸對台灣的了解也不多。考慮到這些因素,黃輝先生每年中秋回到大陸期間總是廣交朋友,利用各種機會傳遞台灣的風土人情、社會文化。而在台灣,他擔任主編的《世界論壇報》副刊版經常將大陸尤其是故鄉射洪的風土人情、巨大變化推向台灣。
2008年,黃輝先生定居四川省射洪縣,同時創辦《洪城來者報》,這位耄耋之年的文學老者常常用老花鏡加上放大鏡閱讀寫作,親自為《洪城來者報》排版撰稿。
作品風格
黃輝先生的小說作品取材自尋常人家,訴說兒女情長,故事於平和中見真情,文風樸實自然,深受海內外讀者的歡迎。
主要貢獻
2007年,黃輝先生在四川省射洪縣“黃輝作品陳列館”開始設立頒發“黃輝作品陳列館青年文藝獎”,黃輝先生每年都在此獎項上花費5000餘元。加上他開辦的黃輝作品陳列館和主辦的《洪城來者報》,黃輝先生每年在發展家鄉文化事業上的投入超過1.2萬元。
黃輝先生撰文向台灣社會各界介紹大陸及故鄉的經濟建設、人文精粹、名山古剎的情況,寫了《重遊李白紀念館》、《樂山行》、《千年古剎廣德寺》、《中國科學城——綿陽》、《蓬勃發展的射洪》等。他將這些文章編輯成專輯由台灣彩虹出版社出版,其中部分篇章曾在台北報刊上發表,積極地推動了兩岸文化交流。黃輝先生的撰稿出書,表達了深深的中國情結;他捐書贈物,關心祖國下一代的健康成長;他以特殊的方式交流、傳播、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表達著一位80多歲老人期盼祖國早日統一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