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三軍概況
幾十年來,台灣軍隊的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總兵力,20世紀50年代為66萬餘人,到90年代初為50萬人左右,目前則為38.5萬餘人。從2004年開始實施兵力精減,預計每年裁減1.5萬人,到2006年完成,總兵力約達34萬人,其中陸軍約20萬人,海軍和空軍各為5萬餘人,其他部隊包括憲兵部隊、後勤支援部隊等3~4萬人。並且在2006年以後還將繼續精簡,到2013年降到30萬人左右。同時,部隊的編組、武器裝備等,也都依據新的需求有了很大的變化。台灣陸、海、空三軍概況如下:
陸軍
台灣的陸軍總司令部設在龍潭,現有兵力20萬人。下設三個軍團司令部,即陸陸軍第六、第八、第十軍團司令部及金門、馬祖、澎湖、花東三個防衛司令部,後勤司令部、防空飛彈指揮部等。另外,陸軍空降特戰司令部改編為航空特戰司令部,陸軍作戰發展委員會改編為督察長室與陸軍教育訓練暨準則發展委員會。1998年6月30日,台軍實施“精實案”後,將師級逐次改編為“裝步旅”、“空騎旅”、“摩步旅”、“裝甲旅”及“特戰旅”等5種“聯合兵種旅”,總共有39個“聯兵旅”。為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還組建了電子戰營。
台軍推行“精實案”後,台陸軍對“防衛戰略”和兵力編制進行了調整,特別是陳水扁提出“決戰境外”的構想後,台軍確立了“以空海戰力為優先的三軍聯合作戰”的軍事戰略,將陸軍從過去主戰軍種的“主導角色”調整為協助作戰軍種的“支援角色”,其具體任務亦轉變為:“深遠作戰、維護基地安全、負責地面防空、負責島內綏靖作戰”等。
台陸軍現階段的建軍目標是:作戰立體化、裝備機械化、指揮自動化。所謂“立體化”是:為適應未來作戰型態,改編陸、航部隊,使其具有攻擊、戰搜、突襲、運輸能力,並逐步採購新型直升機,以強化反登入、反空降、反裝甲和空中機動作戰能力,達成“空地一體”的立體化作戰需求。此外,為確保基地防空安全及陸軍戰力完整,完成陸軍現有各式飛彈部署及性能提升與建立低空野戰防空系統,以有效維護空域安全,達到“以地制空”之最高要求。
所謂“機械化”是:逐年完成部隊M48-H勇虎型主戰坦克及M60-A3型主戰坦克“換裝編實”及各式裝甲車的性能整體改良,並結合台灣島“防衛”作戰的特性,研發輕型坦克,增大機動戰力,增強射控能力,提高反裝甲作戰能力,以強化機動打擊力,適應機動作戰的要求。
所謂“自動化”是:積極整合資訊管理、指管通情、電腦兵棋系統,達到平時精進作業管理、決策支援,戰時強化指揮管制、掌握戰場功能,從推廣資訊管理系統,精進指管通情系統,以及區分近、中、遠程研發電腦兵棋系統等三大目標整體規劃,建立平、戰時一體的決策管理和指揮用兵的統合戰力。
目前,台陸軍兵力80%部署在台灣島內,其中第六軍團部署在台灣北部地區,第十軍團部署在台灣中部地區,第八軍團部署在台灣南部地區。金門、馬祖、澎湖部署兵力約5萬人。台軍認為,澎湖群島將是解放軍武力進攻台灣最有可能先登入取勝的戰略要地,因此,將澎湖的戰略地位提升為台澎防衛作戰中的最前哨。為強化澎湖地區的防衛能力,在澎湖部署了裝步旅和炮兵旅,並將澎湖陸軍裝甲旅改編為裝甲503旅及守備168旅。
海軍
海軍總司令部是台灣海軍的最高統帥機關,設在台北,通過海軍作戰指揮系統、教育訓練系統及後勤支援管理海軍部隊,現有兵力約5萬多人。海軍總司令部下設艦隊司令部、陸戰隊司令部、兩棲部隊司令部(以上均設在左營)、後勤司令部和三個負責指揮海軍基地的軍區等。編有驅逐艦隊、巡防艦隊、潛艦戰隊、水雷艦隊、勤務艦隊、兩棲艦隊、飛彈快艇部隊、海軍航空部隊、岸置飛彈部隊、觀通系統指揮部、基地指揮部、海軍陸戰旅、海測局、海發中心等。
軍區是台灣海軍的主要陸面機構。台灣海軍依據台灣海區地理狀況和作戰任務,劃分為第1、2、3軍區和中正基地指揮部,直屬海軍總司令部。軍區司令部在轄區內為海軍最高行政機構。軍區司令對本轄內的海區、海軍基地的防務負責,還負責保障部署在轄區內的艦隊兵力、岸防部隊、機關和其他軍事設施的活動。軍區轄區範圍內的海軍其他陸上機構均受軍區司令部督導監察和行政管理。軍區以下劃分為若干軍分區,並設有相應的陸地機構,即基地指揮部。在烏丘、東沙及南沙設有3個守備區。
台灣海軍的後勤保障體系較為完善,其造船工業能力完全可以滿足台灣自身防務的需要。目前,台灣共有大小船廠約200家,分布在高雄、基隆、台南、蘇澳港等6個地區。這些造船工業能夠設計建造各種大中型民船和較大的軍用輔助船。但不具備較大艦艇的設計能力。由於特定的歷史原因,台灣的艦艇修理改裝能力較強。台灣曾對二戰時期美國製造的驅逐艦和護衛艦進行不同程度的現代化改裝,某些性能超過了20世紀80年代世界驅、護艦的先進水平。
台海軍現階段的建軍目標是:指揮管理自動化,艦艇武器飛彈化,反潛作戰立體化。一是配合聯戰系統整合,強化三度空間資訊電子戰系統,提升三軍整體防空與反制能力;二是籌建新一代作戰艦艇、近海巡防艦及大型飛彈快艇,組成有效制海與機動打擊水面兵力,並增強反封鎖能力;三是籌建潛艇、潛射武器,充實空中反潛及掃布雷兵力,增強三度空間反潛及掃布雷作戰能力;四是加強岸置火力部署,提升陣地防禦,有效地增強制海能力;五是持續整建陸戰隊防空、反裝甲與機械化裝備,強化快速反應及聯合作戰能力,擴大制海優勢。
台灣海軍陸戰隊占台海軍總人數的1/2。為因應“精實案”兵力調整,將海軍陸戰師整編為陸戰旅。台灣海軍陸戰隊是參謀本部的戰略預備隊,直接受參謀本部指揮,以“永遠忠誠”為隊訓,自詡為“參謀本部的兩隻鐵拳”。在陸戰隊的營地中,一部分運兵車上永遠裝有武器、彈藥、糧食,只要幾分鐘,上萬部隊就可以立即出動。為了跟上世界水準,海軍陸戰隊主要聘請美國教官進行訓練。
空軍
空軍總司令部是台灣空軍部隊的最高領率機關,設在台北市仁愛路,其主要任務是依據台灣軍隊的建軍方針、原則和軍事戰略,擬制空軍建設規劃並組織實施;制定防空作戰計畫,指揮空軍部隊的戰鬥行動;組織各種技術、勤務保障;制訂訓練大綱,組織部隊訓練。台灣空軍現在兵力5萬多人,由飛行部隊、地面技術勤務保障部隊和防空炮兵部隊組成。地空飛彈部隊歸陸軍建制。
飛行聯隊是空軍的主體,原有8個聯隊,實施“精實案”後撤銷了第8飛行聯隊,整編為7個作戰飛行聯隊,其中戰鬥機聯隊6個,反潛運輸機聯隊1個。6個戰鬥機聯隊中,3個裝備F-16型機,1個裝備幻影2000-5型機,2個裝備IDF型機。戰鬥機聯隊下轄1個飛行大隊、1個維護補給大隊、1個基地勤務大隊;反潛運輸機聯隊下轄2個運輸機大隊,1個反潛機大隊,1個維護補給大隊和1個基地勤務大隊。飛行大隊是台灣空軍的基本戰術分隊,戰鬥機中隊編制飛機18—22架,運輸反潛機中隊編制飛機16架。台灣空軍的各飛行聯隊分別駐在桃園、清泉崗、馬公、新竹、台中、嘉義、台南、花蓮、台東、高雄及屏東等基地,空軍基地設有指揮部。
地面聯隊是台灣空軍的技術、勤務保障部隊,包括通信航管聯隊、戰術管制聯隊、氣象聯隊和電訊監測中心等,主要任務是實施技術勤務保障。松山、金門、馬公和花東所設的4個指揮部,為空軍駐該地區的輔助指揮、管理機構。花東指揮部(東指部)成立於1992年,第8飛行聯隊撤銷後,其所屬的第8飛行大隊隸屬“東指部”。1998年7月,桃園基地成立“桃園指揮部”,第8飛行大隊移駐桃園基地,隸屬於桃園指揮部。
防空炮兵部隊主要擔負台灣機場、港口、雷達陣地、飛彈連和指揮機關的防空警衛任務。台灣空軍設有防空炮兵警衛司令部,下設北部、中部、南部、東部4個警衛指揮部、8個防炮團,下轄14個防炮營和11個警衛營,共109個連。其中40毫米防炮營下轄4—5個高炮連,每連裝備40毫米雙管自行高炮8門,12.7毫米4管高射機槍“麻雀”飛彈發射架4部,組成“天兵”防空系統。
近年來,台軍以大陸為假想敵,加緊研究“電子戰”,成立了相應的機構,組建了相應的部隊。2000年初,台空軍第20電子戰大隊正式成立,由預警機中隊和電子反制中隊組成,主要裝備E-2T預警機、EC-130H電子干擾機,基地在屏東。
台灣空軍現階段的建軍目標:指管自動化,防空系統化,打擊精準化。一是依聯合作戰系統整合指導,構建遠距偵搜能力,綿密雷情涵蓋,增加預警時間,爭取地對地飛彈“早期預警”及反制能力;二是繼續籌建提升偵搜及電子戰能力,有效支援作戰任務;三是健全防空“精準接戰”作為,以戰管複式自動化指管系統為中樞,整合偵照機、預警機、電戰機、高性能戰機及地面防空武器系統等兵力;四是配合新一代戰機成軍,建立戰術空軍型態武力,遂行制空任務,並聯合友軍實施反封鎖、地面防衛作戰;五是繼續整合各類型地面防空武器系統,以提升聯合防空作戰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