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的前身叫永庵,始建於宋朝乾道初年(1165年)。廣海奇石彭城,自幼出家,僧號應璣,作有《靈湖山水之記》記道:“予之師永公,乾道之初,始辟路於龍祠之側,樹以松筠,築庵居之。”寺原是一座三進的建築,前座正中是觀音蓮座,兩廂分供十八羅漢佛像,中腰是一小庭院,植有一樹菩提(後來枯萎);庭院兩邊,是僧徒門的住處。后座是大雄寶殿,供奉三寶大佛。寺後有果園。宋朝開禧三年(1207年)改建後易名為“靈湖寺”。關於靈湖寺的建成和得名,有不少美麗的傳說。相傳過去有幾個和尚在海邊散步,一天他們忽然見到海上浮來了一個棺材,幾位僧人將棺材撈起,拆開一看,只見棺內裝的是金銀財寶。僧人並沒有貪財,決定建一座寺廟,就是後來的靈湖寺。靈湖寺之名取宋代劉禹錫的名句“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詩意。加上當時寺前是寬闊的灘涂,積水如湖,故稱“靈湖寺”。
據清康熙《新寧縣誌》載:“南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有印僧智藥三藏在新會郡地廣海登入,在烏洞手植菩提樹一株,其地後建靈湖寺。”此後,智藥三藏留弟子守住該處,他前往肇慶鼎湖,因此廣海一直有“先有靈湖,再有鼎湖”的傳說。然而,據廣州光孝寺的史料記載,智藥三藏大師在靈湖寺植下菩提樹後,把另一棵帶來的菩提樹植在光孝寺。康熙年間《新寧縣誌》記載,其時,這棵菩提樹已長到“大可數圍,高六七丈”。然而,如今廣州光孝寺的菩提樹已不再是當年智藥三藏大師手植的菩提樹,廣海靈湖寺的菩提樹後來也不知什麼時候沒有了。宋初(1165年)嘉定年間,鄉人在智藥三藏手植菩提處建起靈湖寺。
靈湖寺建成後,文人墨客常在些聚會,賞海吟詩,鄰近的農民、漁夫也常來休息、避雨,因此僧人和村夫百姓交上了朋友。加上僧人行醫濟世,行俠仗義,抱打不平,鄰近的村民有難都求助於僧人,因此靈湖寺數十年來香火鼎盛。但由於後來海盜猖獗,騷擾寺門,寺中和尚逐漸移居到肇慶鼎湖慶雲寺,至使靈湖寺漸漸荒廢。以後歷朝曾幾度修葺、重建,一直保持完好。但從清鹹豐六年(1856年)至同治二年(1863年),由於不斷的土客紛爭,致使寺宇禪堂都被焚毀,僅剩下一堆焦土。光緒十年(1884年)開始重要,重建的發起據說是廣海奇石村人彭鳳桐。彭鳳桐父親彭華是個官宦,父傳子業,彭華的好幾個兒子都做官去了,只有彭鳳桐不願為官。分家之後,彭鳳桐將自己所得的家產獻了出來,發起捐款並主持重建靈湖寺,竣工後定名為“靈湖古寺”。現在保下來的古寺建築形式,就是當年重建的。正是這次重建,也使靈湖寺揚名海外。重建後的靈湖寺,大體上保持原來的風貌,門額上橫書“靈湖古寺”的金字匾,兩旁有彭鳳桐撰寫的對聯,曰:
靈異訪前朝說彼岸見渡江蘆葦;
湖山留勝跡問幾人悟無樹菩提。
重建後的靈湖寺只一層,分為兩進,為磚木混合結構,兩進間有行廊和天井,後進前有月門,左側有附寺和廚房。寺外右邊為萬安祠。房前隔一小天井。後有果園,兩旁植有白玉蘭樹。與萬安祠相間處有通巷,直通寺後果園,果園築有石基,為防雨水沖御寺基而設,近萬安祠處有石階數級,是進寺之通道。寺中第一進正中供有觀音菩薩,兩廂分別供有十八羅漢。寺中第二進是大雄寶殿,供奉三寶大佛、土地公等。寺內金碧輝煌,特別是神樓上的紅日圖案,金光有如陽光直射,使人目眩。寺中的十八羅漢陶像,為石灣名雕塑家文如壁所精心雕造而成,全部飾真金。民國期間,由於沒有修葺,后座的上蓋已經倒塌,陶像亦不存在。在抗日戰爭時期,歹徒、盜賊洗劫靈湖古寺,寺內神像的珠鏈、金泊、玉石等被劫走,寺牆多處被毀,古寺一度又沉淪於黑暗。抗日戰爭勝利後,為保存靈湖寺,1947年廣海奇石建築商余沛捐資略加維修,但此時只有最後的一個和尚獨居寺中了。新中國成立後,一位名叫繼慈的法師仍在寺內。由於靈湖古寺地處海濱、環境幽雅,1958年被改建為“工人療養院”。後來療養院遷走,而寺中繼慈法師只靠養雞、種菜,行醫濟世自給,過著平淡的生活。
據有關資料記載,靈湖寺和尚繼慈法師,原籍番禺,俗姓陳,18歲在廣州海幢寺落髮為僧,兩年後到鼎湖山慶雲寺受戒。在20世紀30年代初,他受慶雲寺長老派遣來到廣海靈湖寺料理寺務。由於他遵規行善,法旨不違,受到各界人士讚揚,在靈湖古寺孤寂地度過了大半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繼慈法師已經年到花甲,幾乎喪失勞動力了。當地政府將他編列為鄰近村的生產隊社員,並定為“五保老人”來贍養,由校懷石生產隊集體提供糧食和生活費。1959年繼慈法師搬出寺外小屋居住。1968年12月25日,這位靈湖寺最後的僧人繼慈法師壽終正寢,享年85歲。
靈湖古寺最後一個和尚去世後,寺內更加荒涼,成了鼠雀居所,雜草叢生。原來寺中的一切都已不可見,進寺的第一進裡面只有散落的石塊、稻草、牛糞,供奉的十八羅漢和土地公已不見蹤影,第二進的大雄寶殿、月門、天井、神台及殿上供奉的觀音菩薩、三寶佛神像以及神樓的龍鳳、奇花珍禽的浮雕也已不可見,如今只有斷牆頹壁,雜草叢生,只見天上白雲悠悠,在聲聲蟬鳴中訴說著歲月匆匆。
2006年9月20日,廣海鎮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在“十一五”期間完成修復靈湖古寺工程。
2007年2月,靈湖古寺的修復第一期工程已經告竣。它包括:修復靈湖古的前進;在前進中建有長3米、寬1.2米、高1.4米的須彌座;正中端坐2.17米高釋迦牟尼大佛,兩側為阿難尊者和迦闍尊者(三寶佛均為漢白玉塑造);殿的東北角供奉藥師如來佛、月光菩薩和日光菩薩,西北角供奉地藏王菩薩。日前,靈湖古寺正準備向遊客。開放後繼續修復後進大雄寶殿,並將耗4000萬元人民幣按規劃逐步擴建其他殿堂。
現在,常住仁偉法師主持寺內一切事務。
據說,靈湖古寺左邊還立有皇帝牌,是為紀念明朝率眾與海上倭寇搏鬥有功的貢生張節齋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