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沿革
1992年由台兒莊區人民政府自籌資金2000多萬元建設;1993年4月8日正式對外開放,開館以來以其特殊的地位、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在海內外產生了良好而廣泛的影響。
2005年底,經國家發改委等六部委批准,撥付專項資金1400萬元,區自籌1600萬元,於2006年10月27日改擴建,2008年4月8日竣工。
2008年,中宣部、財政部、國家文物局聯合下發了《關於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並於2008年3月在山東省率先實行免費對外開放。
主要展覽
館前建築
館前三十八級台階意味著一九三八年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中日台兒莊大戰;二十四根立柱支撐著白色天棚,象徵著中華民族頂天立地,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紀念館館名由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題寫;主體建築物前方矗立著台兒莊大戰紀念碑,碑名由原國防部部長張愛萍將軍題寫,碑文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程思遠撰文、著名書法家權希軍書寫。展覽館
台兒莊大戰紀念館展覽館共分3個展室。分別陳列:第1展室主要介紹“大戰前的態勢”和“光輝的序幕戰”,包括英勇頑強的淮河阻擊戰、艱苦卓絕的臨沂反擊戰、悲壯慘烈的滕縣保衛戰。
第2展室介紹的是“輝煌的台兒莊殲滅戰”。
第3展室介紹的是“同仇敵愾,共御外侮”和“日軍暴行”以及“台兒莊大捷的巨大影響”。
書畫
書畫館珍藏著吳官正、姜春雲、程思遠、彭佩雲、胡繩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部分台兒莊大戰參戰將士及其親屬、著名書畫家和有關知名人士的書畫作品1000餘件。影視館
影視館主要播放當年戰地記者拍攝的珍貴紀錄片《台兒莊戰役》和故事片《血戰台兒莊》以及《參戰將士訪談錄》。《今日台兒莊》布景畫館通過100餘米的巨幅畫卷和實物及模型,向人們展示的是台兒莊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滄桑巨變。全景畫館
台兒莊大戰紀念館全景畫館是一個18邊形的筒式建築,高28米,直徑43米,建築面積3100平方米。是目前國內現有的四大全景畫館之一。《血戰台兒莊》巨幅全景畫,包括繪畫、地麵塑形、燈火、音響和解說5個部分,以台兒莊城寨全景和決定台兒莊大戰命運的1938年4月3日黃昏為時空焦點,選擇大北門激戰、清真寺爭奪戰、西北門爭奪戰、敢死隊肉搏戰、文昌閣爆破、運河浮橋爆破等典型的戰鬥場面為表現重點,藝術地再現了當年我抗日健兒在台兒莊痛殲日軍、浴血奮戰、直至全勝的歷史過程。《血戰台兒莊》全景畫由設計並參與繪製遼瀋戰役紀念館《攻克錦州》、抗美援朝紀念館《清川江圍殲戰》、深圳《大鬧天宮》等全景畫的著名設計師李恩源教授為總設計師,金隆貴、關琦銘、傅大力、李憲武等8位書畫界著名教授繪製。整個畫面高16.5米,周長124.1米,畫面與畫面、畫面與1000平方米的塑形上下左右有機相連,氣勢恢弘,形象逼真,使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
所獲榮譽
1995年8月被山東省委宣傳部命名為“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9月被國家教委、文化部、共青團中央、民政部、解放軍總政治部、國家文物局六部委命名為“全國中國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7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2001年被中國僑聯命名為“中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4年8月24日,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2004年,以台兒莊大戰紀念館為中心的台兒莊大戰遺址被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規劃在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和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中,被列為國家首批重點扶持的12個紅色旅遊項目之一。
歷史背景
台兒莊,地處蘇魯交界,為山東南大門,徐州之門戶,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橫貫全境,自古是南北漕運樞紐,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歷史為兵家必爭之地。1938年發生震驚中外的台兒莊戰役。台兒莊大戰是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繼平型關大捷後的又一重大勝利,也是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光輝結晶。
1938年春,日軍坂垣師團自膠濟線南下,直逼臨沂,磯谷師團沿台棗支線挺進,欲速取台兒莊以圖徐州貫通津浦。坐鎮徐州的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以孫連仲部防守台兒莊,以湯恩伯部在嶧北拊敵之背,在以台兒莊為重心的廣大魯南地區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慘烈戰役。這場戰役,歷經月余,殲敵萬餘,創八年抗戰之偉績,揚中華民族之雄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