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簡介
轄區情況
可樂距畢節赫章縣城西58公里,這裡具有烏蒙高原的旖旎風光,富饒的農林牧礦資源,絢麗多姿的民族風情,豐富的歷史文化寶藏,被考古學家們稱為貴州考古的聖地,夜郎文化的“殷墟”。它歷史悠遠、厚重,散發著濃郁而古老的文物氣息;它神奇、魔幻,在歷史長河中曾經顯示過繁華而雙悲壯地衰落沉沒。可樂四周群山拱衛,中間為一壩子,烏江北源的麻腮河、可樂河於壩中交匯後向東流去,壩子周邊屬緩坡丘陵地起伏延伸至遠方山麓,海拔1788米到1890米之間。歷史遺蹟
在這起伏的緩丘陵地上,埋藏著成千上萬座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的古墓葬,他們依山傍勢,按地形組成14個群體,分布在3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墓葬之密集,延續時代之長,實屬貴州乃至西南地區之最。夜郎民族墓葬中隨葬的器物如銅鼓、立耳銅釜、鼓型銅釜、銅扣飾、銅鋤及銅戈、劍等兵器都具有鮮明而獨特的地方文化風格,如雲雷紋柄青銅劍,捲雲紋柄銅柄鐵劍,蛇頭型柄青銅劍,無胡銅戈等均是典型的夜郎青銅文化的代表。到西漢晚期,夜郎民族墓葬中出土的有漢文化特點的銅釜、銅帶鉤、陶罐、鐵劍等應是民族矛盾緩解,漢文化與夜郎文化相互影響與交流的產物,充分反映了中華民族漢文化與多種少數民族文化相互影響、交流、融洽、結合的歷史現象。中華文化 仔細觀看屬於夜郎時期的銅劍鞘
是多元文化的複合體。當漢文化在中原大地崛起時,邊疆也出現了多民族文化,“西南夷”便是其中之一。在司馬遷的《史記·西南夷志》中記載:“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西南夷在歷史上泛指雲貴高原與川西的古老民族,夜郎文化便是西南古老民族文化的代表。、
考古發現
據負責可樂墓葬考古發掘的貴州省博物館研究員梁太鶴介紹,自1958年在赫章縣可樂民族鄉發現第一批出土文物以來,考古部門先後進行了9次發掘,但再次引起國家和考古界關注的還是2000年的考古發掘。此次發掘及歷年調查有幾方面值得重視,一是可樂墓葬分布面大,涉及範圍達3.5平方公里以上;二是墓葬高密集中,在300平方米的範圍內,發掘墓葬80多座,其中有不同時期的墓葬疊壓在一起,為省內考古罕見;三是延續的時代長。戰國、西漢、東漢時代都有大量的文物出現;四是反映的文化底蘊豐厚。出土的大量文物,反映了戰國至秦漢時期獨特的夜郎民族文化,以及秦漢時期的漢文化與夜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特點。“可樂”以其獨特而豐富的地域文化屬性,榮獲2001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可樂遺址·古墓群,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以史書記載及考古成果資料進行綜合研究後,夜郎國在貴州已成為不爭的史實,但夜郎國的都邑究竟在哪裡?梁太鶴說,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考古發掘,可樂“西南夷””墓群的發掘,對探究古夜郎族屬和地域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據。
神秘的柯洛倮姆
可樂,彝文古籍稱為“柯洛倮姆”,意為“中央大城”,史志記作“柯樂”,後演變為“可樂”。今天雜居可樂的彝、苗、布依等少數民族中,彝族人最多。當地人說,彝族最先進入可樂,他們將這批“西南夷”墓葬叫做“莕人墳”或“莕人洞”。一直生活在“柯洛倮姆”的百姓們,哪裡想到他們撿回家去砌豬圈、蓋茅廁的磚瓦,竟是秦磚漢瓦;那些從“莕人洞(墳)”挖出來,認為帶有邪氣而隨手扔掉的罈罈罐罐,竟然是價值連城的國寶。今天,人們無不驚喜慨嘆,貴州這片一直被視為蠻夷之地的土地上,竟然沉澱著厚重的古老文明。
據彝文古文獻記載,當時與貴州可樂齊名、能稱“倮姆”的,有成都(勒姑倮姆)、重慶(儲奇倮姆)、昆明(勒波倮姆)等西南地區的著名城市。貴州考古專家宋世坤研究員分析,將歷史的發掘與文獻對照研究推斷,在戰國至秦漢時期,可樂地區很可能是屬於夜郎國的重要“邑聚”或“旁小邑”的境地。
宋世坤說,可樂地處滇、黔邊界,交通發達。據文獻記載,這裡曾是進入貴州的彝族默部(黔西北彝族水西始祖)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