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陵歷史悠久,位居要衝,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戰國時期,魏國在此建立了召陵邑。2004年9月經國務院、河南省政府批准,設立召陵區,成為中國食品名城、全國衛生城、全國綠化先進城市——漯河市的一個新區。召陵新區總面積405.3平方公里,總人口49.7萬人,交通四通八達,通訊暢達,能源充足,資源豐富。召陵人傑地靈、文化燦爛。這裡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字學家、訓詁學家、辭彙家許慎的故里,他所撰著的《說文解字》是世界上第一部漢語大字典。這裡名勝古蹟豐盛,是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面積與人口
轄區總土地面積為405.38平方公里,轄4個鎮(召陵鎮、老窩鎮、鄧襄鎮、萬金鎮)、3個鄉(青年鄉、姬石鄉、翟莊鄉)、1個街道辦事處(天橋街),208個行政村、13個居委會。全區總人口497578人,其中農業人口396265人,非農業人口100847人。
區位交通
召陵區位於漯河市區東半部,京廣、滬渝鐵路在此交匯,京珠高速公路縱貫南北,漯周高速公路、洛界(洛陽~界首)公路橫穿東西。京珠高速公路入路口與召陵行政新區區址僅數百米之遙。西部緊靠全國一級編組站——漯河火車站,北距鄭州國際機場僅90公里。突出的交通優勢,為全區的經濟及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氣候與河流
召陵區屬暖濕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乾燥,夏季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為14.7℃。日照時數為2181小時。年降水量為786毫米。境內有沙河、黑河、枯河、汾河、汾支等五條大小河流經。沙河屬沙潁水系;黑河、枯河、汾河、汾支屬汾泉河水系。沙河自發源地魯山縣伏牛山脈石人山下,東流經寶豐、平頂山、葉縣至舞陽縣章化鄉河灣村入漯河境,在漯河市區小宋莊村東澧河匯入,流至轄區老窩鎮前李村出漯河境,又東流經商水、周口、項城、沈丘,至安徽上沫河入淮河。在漯河市轄區內全長106.6公里,流域面積19117平方公里。
農業概況
農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優質農產品比重上升。全區優質小麥面積23.5萬畝,是河南省商品糧基地。隨著種植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全區經濟作物面積達18萬畝,糧經比例達到60:40。在“雙匯工程”的帶動下,一批養殖基地和畜產品加工基地相繼建成,成為全省重要的養殖業基地。林業生產實現了質的飛躍,全區各鄉鎮實現了平原綠化高級達標。
工業狀況
區內民營經濟實力雄厚,雙匯集團、銀鴿集團都在其轄區內,是河南省機械製造、食品加工、麵粉機生產基地。止2004年底,召陵區共有各類工業單位4977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5家,規模以下工業企業317家,農村個體工業經營單位4555家。
歷史沿革
戰國時期,魏國在原郾城縣境內建立了召陵邑。秦統一全國實行郡縣制。召陵為縣,召陵屬陳郡。漢時,召陵縣改屬汝南郡。三國時屬魏,仍沿漢制。兩晉時,召陵屬潁川郡。因避晉諱,召陵改為邵陵。南北朝時,南朝宋在郾城境內置潁川郡,領召陵、臨穎、曲陽三縣。北魏置穎川郡,仍領召陵、臨潁、曲陽三縣。邐道元稱之為南潁川郡,治所在邵陵縣之奇額城(今漯河市老寨附近);北齊改南穎川郡為臨穎郡,仍領三縣。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臨穎郡。開皇五年(585年)置郾城縣,召陵縣劃入。唐武德四年(621年)置道州,恢復召陵縣。道州治所在郾城,領郾城、召陵、北舞渡、西平四縣。貞觀元年(627年)省召陵入原郾城縣,屬豫州(後改為蔡州)。
歷史名人
召陵歷史上人才輩出,均以其獨特貢獻垂耀青史,尤以許慎最為著名。許慎(公元54年—149年),字叔重,東漢汝南召陵萬歲里人(今姬石鄉許莊),是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訓詁學家、辭彙學家。其著作《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首創部首、分析字形、考究古音、總匯古義的漢語字典。許慎一生,除著有《說文》外,還著有《孝經孔氏古文說》、《五經異義》、《淮南子注》、《漢書注》、《六韜注》、《五經通義》等。但他花費的心血以《說文》為最多。從他開始撰寫《說文》到完成初稿,費時16年,從初稿到修改定稿又費時22年,前後共費時38年。
歷史事件
齊桓公會盟諸侯於召陵:召陵故城,位於召陵區召陵寨西北隅。召陵故城分內城和外城兩部分,內城名吳寨,欲稱老寨。南北長約120米,東西寬約100米,高出城外地面8米。外城周長12里,呈正方形,高出城外地面3—6米,局部城牆尚存。召陵故城歷史久遠。地域寬闊,位居要衝,為歷代兵家相爭之地,留下許多古戰場遺蹟。查閱《中國通史綱要》文獻資料,有文字記載:公元前679年,在今江漢地區及河南南部地區的楚國,勢力強盛起來(當時的強國之一),虎視眈眈,睽視中原,蠶食侵略,擴大楚國領土。由於不斷向北方發展,成為北方諸國防禦和對抗的目標。在今山東省的齊國是春秋時的主要強國,齊桓公小白任用政治家管仲為相,推行富國強兵政策,並利用周的傳統地位,提出“尊周”的旗號,團結周邊的諸侯國家,對抗經常威脅諸國的楚國和戎狄。當時北戎侵擾燕國,狄人滅衛並攻打邢國。齊助燕打敗北戎,助衛復國,並把邢遷到安全的地區。周惠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齊、魯、宋、陳、衛、鄭、許、曹聯合侵蔡伐楚,進兵召陵;楚成王使大夫屈完到軍前講和,齊迫使楚向周王納貢,桓公許和退兵。這次聯合侵蔡伐楚,是諸侯第一次聯合出兵作戰,在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曾有詩詠之曰:“東望嵯峨土一陵,人傳小白駐霓旌。水濱義向勤匡合,熊耳先登退結盟。”
歷史景觀
鄧湖蓮歌。春秋時期,鄧侯受封於鄧襄,故名鄧襄寨。現為召陵區鄧襄鎮政府所在地。古時候,在鄧襄寨東北隅有一天然湖泊,稱名鄧湖。湖中有一高台,台上建佛寺一座,傳說為鄧侯閒時常遊玩之處。當時湖岸垂柳成行,湖內蓮藕叢生。每逢盛夏,柳掛拂水,魚鴨嬉戲。更為奇妙的是,滿湖的荷花在微風的吹拂下,互相碰撞,竟能發出叮叮咚咚優美動聽的音樂,鄧湖蓮歌便由此得名,且聲名逐年遠揚,引無數遊客前來觀賞,觀水聽歌,樂而忘返。相傳在萬曆年間有一個叫張小湖的紈絝子弟,一天泛舟湖上,遊玩取樂,因當時無風,聽不得蓮歌,便拿元寶投擊水鴨,驚得水鴨亂飛,撞得蓮荷一片聲響,卻聽不到那自然的音樂,惹得遊人一片嘲罵。明代詩人楊祥雲曾題詩云:石亂雲滌不記年,誰將精舍建台巔,鄧侯歌舞無從問,池內香分茂叔蓮。
召陵雪霽。召陵崗南北寬約五公里,東西長約六公里,最高處高於附近低洼村莊約二十米,其地理形貌為豫中東平原罕見。眾所周知,雪乃冬天陰雨天天降之物,而召陵雪霽卻是夏夜晴空降雪,故此奇名。相傳東漢年間,一召陵人夏夜黎明之時外出解溲,忽見天上皓月當空卻銀花紛降,地上遠近一片潔白,一場大雪正紛紛揚揚漫撒在召陵大地,且地上已積雪盈天,樹上枝條白花朵朵,銀鞭串串,不時還有幾條家狗在雪中嬉戲追逐,時隱時現。此人驚奇,隨近前用手觸雪,可仔細一看,地上、樹上哪兒有雪的影兒。天明此人奔走相告,左鄰右舍人人稱奇,皆曰遇“仙景”也。據郾城縣誌載:宋高宗時,岳飛抗金抵郾曾駐紮召陵。一天夏夜黎明時分,有哨兵突然發現召陵四周白雪茫茫,一片銀裝素裹世界,不覺大驚而吼起來,眾軍士被驚醒,出外四顧也不由驚叫不已。岳飛出來仔細查看一番,後向眾軍士解釋說:“此乃天地氤氳之氣相結合而產生的自然現象,此為虛景,勿須大驚小怪。”眾軍士方才放心,且均為目睹此盛景引為終身快事。明代文人謝公翼曾作詩論之:“參差壁壘列荒郊,殘雪陰雲掛樹梢,千載共言齊小白,無人還與問包茅”。
古遺址
召陵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留下諸多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化古蹟,現存古遺址共7處。即傅莊遺址,位於召陵鎮傅莊村,魯公四年(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八國之師與楚國結盟於召陵,傅莊在召陵西北1.5公里,為此次會盟地點,故稱會成台會勝台,1963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完好。溝李遺址位於召陵鎮溝李村東南約100米處,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鄧襄遺址,位於鄧襄寨,遺址包含有伏牛山文化和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遺存,1959年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召陵故城遺址,位於召陵寨西北。齊桓公點將台遺址位於召陵寨南門外,路東有平台,高3米多,周圍83.3米,士人曰:“齊桓將台”,今遺蹟尚存,1959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許慎墓,位於姬石鄉許莊東約500米處,1959年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11月動工興建許慎陵,次年3月竣工,1987年省公布許慎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歸村漢墓位於召陵鎮歸村西南500米處,1984年11月村民劉憲東在責任田起土,挖出該墓,省地及原郾城縣文物主管部門前往發掘,墓記憶體放明器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