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理解策略

句子理解策略是兒童組建句於的意思時常用的規則或方法。20 世紀 60 年代初,美國心理語言學家貝弗首先以此解釋理解過程。語言文字是代表概念和現象的符號,雖然詞是建築句子材料和表達的單元,但最常見的是以句子來表達共同的生活經驗及情境、思想、情感、態度等。

句子的學習直接影響學生語文的學習進程及能力的提高,圍繞句子理解策略的研究,主要有三方面。(1)句法策略。指兒童主要根據句子中排列的次序來理解句子。如按“施事——動作——受事”(NVN)理解主動句和被動句。梅勒的轉換模式認為,語法轉換越簡單的句子,越容易理解和記憶。弗德等人的短語結構模式指出,短語結構通過抵禦其他干擾而保持其完整性,進而幫助理解。(2)語義策略。指兒童只按句中詞的意義而不顧句子結構理解句子,亦稱“了解事例策略”。卡麥澤和麥克洛斯基的推論意義融合模式提出,句子理解不是機械地記錄句子,而是積極利用一切經驗、知識進行概括、推理的過程。句子的意義不僅是辭彙意義的融合,而且是推論意義的融合。奧貝爾和 J.福蘭克斯的語境意義模式指出,按照一般概念理解句中的詞,會給理解完整句子帶來困難,只有藉助上下文和背景知識,才能正確理解句子。(3)句法-語義綜合策略。傳統以句法策略為主,後來廣泛運用語義策略,但發現任何一種並不比另一種更有效。句子的理解及記憶可能要綜合運用這兩種策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