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話策略》

《會話策略》是由出版的一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作者是英國作家約翰﹒甘柏茲,本書於2001年發行。

會話策略 內容簡介

在調查的初始階段,研究的重點放在了對當地方言的研究上面,通過描寫語言學一般採用的實地語料引發技術,研究者力求了解當地的斯洛伐克語和德語變體的音系和語法系統。兩位十來歲的孩子,同時依靠他們家人的幫助,成為主要發音合作人。他們回答語言學家們的問題,糾正他們模仿的本地發音,後來又學會了輔助語言學家轉寫和評判錄音材料。作為一個社會語言學的研究,研究者們還特別注意調查了連續幾代人之間具有什麼不同的語言特徵以及他們的語言變項的差異指標,目的是發現可能正在進行的語言變化。但是從來沒有直接問過這些語言變項是怎樣使用的,是在社區中什麼樣的情形下使用的。關於語言使用的基本信息,都是透過對互動行為的觀察,或者從當地人閒談中發表的意見中獲得的。我們的語言學的研究是在前人的民族志調查的基礎上進行的。以前的研究集中在地權、宗親、民族以及其他社會結構方面(Brudner1969)。這些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關於本地歷史和人際關係的背景知識。語言學的研究項目本身包括兩個月的初步調查和間隔一年之後進行的十五個月的深入調查。在調查過程中,調查人出席了當地的許多集會,包括宗教、政治等各種性質的社會集會;與當地人一起乾農活和家務活,參加他們的娛樂活動,努力達到全方位地觀察他們的日常乍活和日常事務的目的。
經過一個彼此熟悉的階段,我們的核心觀察組,包括主要發音合作人,以及他們的親朋好友,都對語言學家的在場以及對他們的錄音機逐漸習以為常了。這時,我們才獲得了各種各樣的口頭交際的語料。在分析了錄音材料和實地紀錄材料以後,語言學家們又能夠進一步系統性地引發和驗證相關語言內容。
怎樣才能套用這些個別具體的觀察材料來預報大範圍的變化趨勢呢?民族志學家總是能夠從面對面的交際事件的觀察中推衍關於較大範圍的人口的結論。他們注意到,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將一個人與別人的接觸都記錄下來,這些記錄就反映出這個人的全部的社會聯繫。而且,我們會發現,一個人總是與一些人的接觸比與其他人的接觸更頻繁。系統性地分析這些規律性的接觸使我們獲得“社會關係的網路”(或簡稱“社會網路”、“社會網”)。社會網路的概念使我們把一批批的人分別與他們的互動經驗聯繫起來。許多個人的社會網的綜合又構成了社會結構中的某一領域,因具體情況而異¨可能是親屬、友誼、宗教或行業群體網路。而任何個人在這些網路中的位置,又標示著他在這些社會單位中的地位(Barnes1954,1972)。
在對事實調查的基礎之上,網路分析既分析內部聯繫也分析外部聯繫,內部聯繫指那些社會背景相似的個人,而外部聯繫指那些具有不同社會背景的個人。事實上還可以建立社會網路的封閉性或重合性的形式指標。這些指標指示不同網路成員的社會背景的相近程度,或者叫網路的開放性,代表的是一個社區或群體的社會凝聚力的程度。屬於一個群體的成員的社會網路的重合性愈高,群體的內部凝聚力就愈強,它與其他群體的界限就愈清楚。反之,這樣的重合性愈低,就愈難劃清該群體的界限。在社會經濟條件變更的情況下社會凝聚力的變化是研究社會結構變化的常用指標。
具體的研究目標可以幫助我們確定在研究中怎樣限定社會網路和界定多少社會網路。我們甚至可以超越一般的社會關係的範疇,而按照互動目標,合作方式等行為模式和交際模式來界定社會網路。當我們在挪威北部進行一項語言使用的調查研究時,我們就採用了上述的分類原則。我們將當地的生意人分作兩類:一類是做大本生意的,以賒帳方式將設備和供給品、衣物和用品賣給農場主們,然後買回農產品和當地生產的划艇。這些人一般與他們的顧客保持長期的,甚至世代相傳的關係。另一類是做小本生意的零售商,一般只進行現金交易。這兩類人具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不同的語言使用慣例(Blom&Gumperz1972)。
每當網路關係反映的是一種為了共同目標、完成相同任務的人際合作關係時,這種關係就有利於形成一些行為常規和交際規範,而這些又與這一類人所從事的活動緊密聯繫在一起,並且構成這些活動的一些具體的標誌。在語言方面,這些標誌就是社會語言學文獻里所涉及的那些特殊語言變體,如行話、黑話、隱語、切口、種姓話等等。這些變體還沒有被消滅的原因恰恰是因為它們具有標誌那些機構化了的活動的作用。因為從事這些活動的人具有類似的家庭和民族背景,只有這些語言才描寫出他們特殊的手藝和技巧。這些語言變體中的某些特殊的辭彙和語法標誌經常受到語言學家的重視,但是對於使用這些語言標誌的總過程卻很少研究。
許多德國的方言學家指出政治性的、商業性的和宗教怍的社會網路都起到了散播辭彙和語法變化的作用(Ebert,Fringsetal.1936)。對奧地利某地的語言轉用現象進行定量分析的蓋爾(SusanGal1979)也採取了同樣立場。米爾羅伊(Milroy1980)的北愛爾蘭的語言變化的研究則將拉波夫(Labov)的變項規則套用到了對變化擴散機制的網路分析方面。
社會關係網路對於政治和經濟勢力十分敏感,經常跨越國界和民族界限來傳播語言變化。變化傳播往往不是通過移民而是通過機構化了的技能和活動。一個經常被引用的語言變化擴散的例子就是在歐洲地區擴散的從舌尖顫音變成軟齶摩擦音的廠的擴散。這一變化產生於南歐(LowCountries),然後向法國北部及其鄰接的德語地區擴散,後來沿著漢西亞(Hanseatic)貿易路線一直擴散到丹麥,許多瑞典和挪滅的都市區域也接受了這種發音。現在它繼續在瑞土的許多地區擴散。而且,如我們所知,在奧地利至今還在變幻不定,在各地獲得不同的社會意義。
儘管對於語言變化採取社會網路的研究途徑已經不新鮮了,但對於網路的交際規範在便利人際合作時的作用卻缺乏研究。在本書的緒論中我們已經指出,在判斷談話意圖的時候,聽話人需要依賴遠遠超越話語字面意思的話語推論的內容。在一個機構化了的場合尤其是這樣,這時,短短一句話往往代表一系列未講出的行動。許多學徒都知道,學行話和用行話和學技術一樣重要。對於熟諳專業交流的人士來說,使用行話或專業術語能夠提高交際效率,便利相互協作。對於外行來說,缺乏相應的交際知識構成了學藝的障礙。下面我們就來分衍一下網路的交際慣例是怎樣體現在交際事件當中的。
上面列出的各種語碼轉換的作用,並沒有窮盡各種可能,但是已經列出了最常見的一些類型。語碼轉換的釋義的範圍遠遠超出了講話人在用法上的“我碼”“他碼”二分法的解釋。傳達的意義因語境和語段內容的不同而有不同。但是在同樣的語言和社會的環境條件下,同樣的用途和作用會反覆重現。
語碼轉換具有規範化的功能這一事實是我們對語碼轉換研究的前提。上述的語碼轉換的分類功能對於我們的分析來說是方便的第一步。這樣我們在進一步分析的時候就有了一些可用的類別來討論在語碼轉換環境中的釋義問題,因為一般來說,使用語碼轉換的雙語人自己並沒有現成的辭彙來具體地描寫他們的轉換現象和釋義過程。如果講話人對於一段包含轉換的話語有相同的理解,我們就可以假設這種共同的理解是建立在相同的語言感知內容的基礎之上的。我們就可以進而查找造成這些感知內容的語境線索。
但是一個轉換功能的清單是不足以解釋聽話人的語言感知內容及相連的釋義過程的。提出一些影響轉換的超語言的社會因素及列出一些背景知識中的內容作為解釋總是可能的。在最近的一系列社會語言學傾向的語段分析的研究中已經這樣作了(Ervin―Tripp&Mitchell―Kernan1977)。但是要想建立一些能夠可靠地解釋和預報語碼轉換的語言使用規則卻絕非易事。
我們先看看標記引語的語碼轉換。很清楚,並不是所有的引語都用的是被引人的常用語言。在例(15)中一個斯洛伐克雙語人用德語引述一位德裔單語人的話,但在例(16)中一位斯洛伐克村民也是用德語來引述一位斯洛伐克裔鄰居的話。我們可以確立這樣一條規則:一個語信在
引用時保留其產生時的語碼;例(15),例(16),例(17)和例(18)符合這條規則,例(21)中講話人在轉述一段談話時用英語,然後轉換成西班牙語來表示直接引浯,這個例子似乎進一步說明了上述規則。但是要注意的是,在例(21)中,西班牙語既用來講直接引語,也用來講間接引語。此外,在例(19)中,講話人用“他碼”講述他去Agra這件事,轉人“我碼”說他與他的兄弟談話了,接著又轉入“他碼”表現引語。在這個例子當中可以說引語的語碼是保持了原話的語碼,但是還是沒有解釋為什麼要用“我碼”來引入這一段引語。
對於包含例(18)的句子的整段談話的分析可以進一步說明問題的複雜性。
話輪4、話輪5之間主題的聯繫是通過一系列相關辭彙(“then”,“now”,“now”,“came")的重讀表現出來的,它們同時標誌出了辯論的四個階段。B重讀“then(那時)”是想標誌出上面所討論的內容是“那時”的。“then(那時)”重讀,其後緊接著是一個小調群界限,表示隨後還有話要說,並且後面所說內容和前面分量相當。B隨後所說的“That'snotnow(那不是現在)”,時間副詞“now”(現在)重讀並且有一個升降調,標誌著此處聽說的短語與前面“butthat'sthen(但那是那時)”意思相對應。A在話輪5中沿用了B的這種句式進行反駁。A
聽說的一個短語中重讀了“now”,但改成了一個降升調,因而這裡“now”已不是結束的部分,而變成了一對陳述的開頭部分了。話輪5中A第二個短語用了含蓄的反駁,我們可以看出她暗示的是then。她之所以沒有說出“then',是因為她使用的平行結構已經把她的意圖明顯地標誌出來了,二是由於重讀了“came(come的過去式)”,過去時間已經很清楚了。
在這段對話中,說話者通過韻律手段來強調話題關聯,從而標誌出了語段的修辭結構。兩個人的辯論都是用簡單但相當抽象的措辭說出。比如話輪4的前半部分,“that'sthen(那是那時)”,that這裡具有Traugott(1979)所說的“話語意義”(discoursemeaning)而沒有明確的辭彙意義。That在這句話中的話語意義還不止一層。“That”所指的是“whatyouhavesaid(你所說的)”,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1)你實際說的話;(2)你所說的命題內容。另外,說了“that”就暗示還有一個“this”與之相對,就是“我將要說的”。這表明說話人接下來有話要說,並且所說的話與上文相關。
……

會話策略 本書目錄

譯者前言
中文版自序
轉寫符號說明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人際交際社會語言學
第三章社會網路與語言轉用
第四章會話語碼轉換
第五章會話韻律
第六章語境規約
第七章會話推理中的社會文化知識
第八章跨民族交際
第九章政論演講中的民族風格
第十章跋
參考文獻
英漢術語對照
漢英術語對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