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謝國

我國上古時代的一個小諸侯國名稱,據古書記載:黃帝的兒子中有一姓任,任家族建有十個國家,其中第一為謝國。國境在今河南省,臨近楚國,後為周宣王所滅,改稱申國。該地謝姓人分散遷徙,成為很多地區謝姓人的祖先。

謝國,是中國上古時代的一個小諸侯國。據古書記載:黃帝的兒子中有一姓任,任家族建有十個國家,其中第一為謝國。國境在今河南省,臨近楚國。

謝國簡介

據古書記載:黃帝的兒子中有一姓任,任家族建有十個國家,其中第一為謝國。國境在今河南省,臨近楚國。歷經夏商周三個朝代,在諸侯國中屬於弱小國家,因其比較弱小,周宣王派伯虎等大臣滅掉了謝國,並在謝國的舊土上建造了謝邑(今宛城區金華鄉東謝營村),作為申國的新首都。申伯輔佐宣王中興被宣王封於謝。公元前688年,楚王發動兵馬攻打申國,不久就滅掉了申國。

謝姓起源

謝姓的起源有四種說法:一是出自姜姓,為炎帝後裔申伯之後,二是出自任姓,為黃帝之後,三是其他姓改姓,四是來源於少數民族謝姓。
由來: 據《左傳》、《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所載,相傳黃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為任姓。任家族建有十個國家,其中第一為謝國。 
漢王符《潛夫論·志氏姓》:“黃帝之子二十五人,班為十二:姬、酉、祁、己、滕、葳、任、拘、厘、姑、衣氏也……王季之妃大任,及謝、章、昌、采、祝、結、泉、卑、過、狂大氏,皆任姓也。”王符是東漢時期人,根據這段記載,可知漢代有人認為謝姓是黃帝之後。
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人聲四十馬》:“謝,出自黃帝之後。任姓之別為十族,謝其一也……三代之際微不見,至《詩·嵩高》始言周宣王使召公營謝邑,以賜申伯,蓋謝已失國,子孫散亡,以國為氏。”
西周時期,周宣王派伯虎等大臣滅掉了謝國,並在謝國的舊土上建造了謝邑,作為申國的新首都。謝國滅亡後,一部分人留在國內,另一部分人出外逃跑,他們以國為姓,這就是謝姓的來源之一。
據《姓譜》、《元和姓纂》卷九去聲四十榪:“謝,姜姓,炎帝之胤。”傳至堯舜時期,炎帝後裔伯夷官居四岳,統領方岳諸侯,佐禹平水土有功,被封在呂國,後來或封於申,或封於呂,歷夏商周,後裔呂尚輔佐周文王武王取得江山,被封在齊國,而太公少子佐被復封於申(河南宛城),後來申伯的姐姐成了厲王后,生子為周宣王,申伯輔佐宣王中興被宣王封於謝(近申)。
公元前688年,楚王發動兵馬攻打申國,不久就滅掉了申國,居於謝城中的人以邑為氏,姓謝,史稱謝氏。
謝姓還有一支出自少數民族,河南衛輝的謝偃,他的祖先孝政,本來是鮮卑人,姓直勒氏,後來改為謝姓。在西周末到春秋時期,謝氏除了分布在今天的河南南部許多地方外,有一支遷往山東,有一支作為申國的遺民被強迫遷至湖北荊山,還有一支遷至湖南江永。戰國時,河南謝氏有一支遷到涪陵,後又分為三支:一支在三國時遷至蜀郡,一支遷至雲南永昌郡,一支遷往四川彭水一帶及貴州北部。西晉末年,黃河流域一帶戰爭不斷,所以中原人大量遷往江南,陽夏人謝衡,為了躲避當時的戰爭,帶著一部分人到了今天的浙江上虞,並在此生活,成為謝氏中最重要的一支,唐朝末年,河南固始一些謝氏進入福建,謝氏移居海外,最早在明代,多數是從福建和廣東沿海地區先遷到台灣,再去東南亞及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在中國歷史上,謝氏最興盛的時期是從三國到南朝的360多年間。
謝姓遷徙
中國的謝姓,發源於河南,申被楚滅後,楚把謝姓人一部遷到淮河上、中游一帶,後又把其中部分再遷到今湖北武當山東南的荊山,楚國亡後,謝姓一部南遷瀟水流域,一部入重慶涪謝姓
陵。漢魏時期,原瀟水謝姓的謝夷吾發跡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一帶,後裔謝 嫁女於孫權,使自己的家族變為皇親國戚;而中原的謝纘與其子孫均顯貴於曹魏。兩晉南北朝時期,以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謝衡為代表的謝姓人(謝纘後裔)從北方渡江南下,東山會稽派始祖謝衡遷會稽始寧,其子謝鯤遷豫章(今江西省南昌),謝鯤弟謝褒,因擔任會稽郯縣令而遷居郯縣(今浙江省嵊縣),這支謝姓顯貴於東晉南朝,僑居於江浙三吳,以謝安、謝石、謝玄、謝琰為代表,並且使得原分為南北的謝姓獲得了新的交流,同時陽夏還有一支謝姓遷康樂(今江西省萬載縣東),又有謝姓北上西遷至陝西馮翊郡,南遷居四川成都、彭水、雲南永昌一帶。隋唐五代時期的謝姓在以前的基礎上又有了較大發展,其中謝夷吾和謝纘的後代都在東南沿海地區或中原一帶進一步繁衍播遷,唐僖宗時,謝衡後人中還有一支遷江西寧都。宋時,有會稽山陰謝夷吾之後遷居福建長樂,以及嵊縣、上虞等地。至元明清時,南方各省的謝姓人,發展勢頭遠遠超過北方,並誕生了許多知名人物和著名家庭,江西寧都的謝新(謝衡後裔)隨文天祥收復梅州後,任梅州令,謝新之子謝天佑,定居梅州福鄉,成為謝姓在閩、粵之地的開基始祖。謝姓入台,始於明末,同時也有謝姓人遷呂宋(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地,清同治年間,有廣東南海丹山的謝姓遷美國舊金山……

謝姓分布

1、夏商時期謝國比較弱小,居於謝水(澗河)。
2、西周末期,申伯被改封為謝,以加強西周對南方的統治。任姓謝國滅後,國人有一部分留在當地,大部分外逃,但都以國為姓,即謝氏。
3、西周末至春秋時期,謝氏除了大部分分布在今河南外,還有一支遷往山東,一支遷至湖北,還有一支遷至湖南,遷至四川,後又分為三支:一支於三國時遷至蜀郡,至晉代有部分遷至陝西;一支遷至雲南永昌,後發展為當地大姓;還有一支遷至四川彭水一帶及貴州北部。隋唐時被稱為東謝蠻西謝蠻南謝蠻,後大多融入布依族、水族和苗族。漢代謝氏的聚居地有增加了會稽郡、江西九江、章陵等處。其中會稽郡的謝氏人丁興旺,已相當有名望。
4、晉代,成郡謝氏發展成為名門大族,其中最著名的是陽夏謝氏,以及由此遷出的康樂謝氏。西晉末年,黃河流域戰亂頻繁,中原人大量遷往江南,陽夏人謝衡因避戰亂遷望會稽始寧東山,在此繁衍,成為謝氏最重要的一支。謝衡極其後代在東晉至南朝時期多數都很著名。
5、唐朝時,河南固始謝氏入福建泉州,同時入閩的還有一支居於福建寧化縣,後有一支自寧化遷至江西,至洪武四年(1371年)移居梅州市梅縣區(廣東):還有一支自寧化遷至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後移居梅州市梅縣區。
6、至清代,謝氏不僅遍布中原及南方各省,而且還發展到北部及東北的一些省區。
7、謝氏移居海外,始於明代,多數是自閩粵地區先遷至台灣,進而遠播東南亞及世界各國
8、如今,謝姓人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河南、廣東、江西、四川、湖南、等省多此姓,五省謝姓人口約占全國漢族謝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六。在浙江省寧波市瞻齊有99%的人姓謝。謝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七二。

謝姓家譜

全國:謝氏族譜十卷、謝氏通譜、謝子村後裔譜系卷。
遼寧:謝氏譜冊一卷
江蘇:鎮江潤州謝氏九修族譜十卷、江蘇當陽西州謝氏族譜十卷、常州謝氏寶樹堂創修族譜三卷、常州謝氏族譜二十二卷
浙江:紹興謝氏族譜不分卷、紹興狀元橋謝氏族譜不分卷、四門謝氏四房譜六卷、蓋東謝氏族譜不分卷、紹興謝氏族譜不分卷、常山陳留謝氏族譜二卷、常山宗譜一卷 5安徽:祁門中山謝氏家譜不分卷、懷寧寶樹堂謝氏宗譜十八卷
江西:銅鼓謝氏家譜卷首一卷、豐城謝氏家譜、謝氏家乘不分卷
山東:煙臺福山謝氏家乘不分卷
河南:太康謝氏遷玉族譜十四卷末一卷
湖北:黃崗呂陽村謝氏宗譜十四卷首一卷、新州謝氏宗譜三卷
廣東:四會謝氏族譜一卷
廣西:橫縣謝氏族譜不分卷

謝姓名人

謝道韞

謝道蘊(又作謝道韞),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東晉女詩人。東晉後期打敗謝道韞
苻堅的百萬大軍的一代名將謝安之侄女,安西將軍謝奕之女,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二兒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公元399年王凝之為孫恩起義軍所殺,她一直寡居會稽。 謝道韞識知精明,聰慧能辯,叔父謝安曾問她:“《毛詩》何句最佳?”答:“吉甫作頌,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安稱讚她有“雅人深致”。一次謝安召集兒女子侄講論文義,俄而大雪驟下,安問道:“白雪紛紛何所似?”安侄謝朗答:“撒鹽空中差可擬。”道韞說:“未若柳絮因風起。”安大悅。這一詠雪名句,盛為人所傳誦。今存散文《論語贊》一篇和《泰山吟》(一作《登山》、《擬嵇中散詠松詩》二首。《擬嵇中散詠松詩》借歌詠松樹以抒發人生無常的感慨。
謝道韞和丈夫王凝之有四子一女。四子是蘊之,平之,亨之,恩之。一女成人後嫁給庾氏。據《晉書"烈女傳》記載, 謝道韞的子女在孫恩之亂中全部遇難,所以說,她雖出身名門,卻也命運多舛。
謝道韞《泰山吟》:
峨峨東嶽高,秀極沖青天。
岩中間虛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非復匠,雲構發自然。
器象爾何物,遂令我屢遷。
逝將宅斯宇,可以盡天年。
謝 纘:魏朝時典農中郎將陳國陽夏人(今河南省太康)遷居會稽山陰,生子衡,官為國子監祭酒,寓居於始寧之東山(會稽在隋朝有建郡治),謝纘實為會稽東山一脈之始祖,其後人遂有會稽郡之稱。

謝 鯤

晉代謝萬的伯父,是個放浪任性的人。有一次他要調戲鄰居家的姑娘,姑娘正在織布,看他要非禮,就將手中的梭子擊向謝鯤,結果把他的門牙給打斷了。謝鯤也沒當回事,出來後得意洋洋地說:“猶不廢我嘯歌!”

謝 安

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人,東晉宰相、太傅,他與弟弟謝石和侄子謝玄通力合作,將號稱擁有百萬之眾的苻堅大敗於淝水,創造了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謝 萬

字萬石,謝安的弟弟。他的器度不如謝安,卻也很有才氣,而且擅長自我炫耀,年紀輕輕就頗有名氣,仕途通達。昇平二年(358年),謝安的哥哥謝奕去世,謝萬便被任命為西中郎將,監司、豫、冀、並四州諸軍事,兼任豫州刺史。然而他並不是統兵作戰的材料,在昇平三年十月受命北征時,仍然是一副名士派頭,只顧吟嘯歌詠自鳴清高,不知撫綏部眾。謝安對弟弟的做法非常憂慮,勸戒說:“你身為元帥,理應經常交接諸將,以取悅部眾之心。像你這樣傲誕,怎么能夠成事呢?”謝萬於是召集諸將,想撫慰一番。不料這位平時滔滔不絕的清談家竟連一句撫慰的話都講不出,憋了半天,乾脆用手中的鐵如意指著在座的將領說:“諸將都是勁卒。”如此凌辱輕慢,不僅不能撫慰將領,反而使他們更加怨恨。謝安無奈,只得代替謝萬,對隊帥以下的將領一個個地親自拜訪,盡力加以撫慰,拜託他們盡力協助謝萬。但這並未能挽救謝萬失敗的命運。謝萬率軍增援洛陽,還未與敵軍交戰,手下士卒就驚擾奔潰。謝萬單騎狼狽逃還,軍士們本來要殺了他,看在謝安的份上才沒有動手。損兵折將的謝萬不久就被罷免為庶人。

謝 玄

字幼度(343-388),謝安兄謝奕之子。自幼為安所器重,及長,有經國才略。初為征西將軍桓豁司馬,領南郡相。時前秦苻堅強盛,數犯邊境,朝廷求文武良將,安以玄應詔,拜建武將軍、謝玄
兗州刺史、領廣陵相。召募徐、兗二州丁壯,組織“北府兵”。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年),堅將彭超、句難進犯,玄擊破之,進號冠軍,加領徐州刺史。太元八年(383年),苻堅大舉南下,兵臨淝水,詔以玄為前鋒,與其叔父石、從弟琰、中郎將桓伊等拒之。玄先遣劉牢之襲擊洛澗,首戰告捷。繼以精銳8萬敗秦師數十萬於淝水之上。秦將苻融馬倒被殺,堅中流矢,秦兵自相藉踏,死於水者不可勝計,淝水為之不流。進號前將軍。安以苻堅喪敗,上疏請乘機北伐,以玄為前鋒都督。兗、青、司、豫四州皆平,以功加都督徐、兗、青、司、冀、幽、並7州軍事,封康樂縣公。太元十一年(386年),丁零翟遼襲據黎陽,泰山太守張願舉郡叛,河北騷動。玄自以處分失當,上表求解職,又以疾辭,皆不允。轉授散騎常侍、左將軍、會稽內史。玄輿疾至郡,太元十三年(388年)卒,年四十六歲。謚獻武。《晉書》有傳。
謝 尚:字仁祖,豫章太守謝鯤子,東晉太傅謝安從兄,陳郡陽夏人,東晉名臣,曾從後趙國奪得玉璽,政績卓著。少有令名,八歲即被名士視為“一座之顏回”。又為王導所重,比之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時人謂謝尚為“小安豐”(安豐為王戎字)。初為黃門侍郎,後輟清貴職而轉為建武將軍、歷陽太守、江夏相出鎮一方。北伐時進號安西將軍,但因不能安撫降將張遇而敗,回朝降職為建威將軍。此戰謝尚雖敗,卻於其後自冉智處得到東晉皇朝丟失已久的玉璽,從而結束了東晉皇帝被稱為“白板天子”的局面。繼而破北將楊平,拜尚書僕射,都督江西淮南諸軍事,自請留朝。後又進號為鎮西將軍,出鎮壽陽。以病辭洛陽不鎮,進都督豫、冀、幽、並四州軍事,進封衛將軍,加散騎常侍,詔未至而病篤卒於歷陽。追贈衛將軍,散騎常侍並開府儀同三司,諡號為簡。另外他在音樂和舞蹈上也頗有建樹。

謝 衡

西晉末年,戰亂頻繁,申伯的三十六世孫謝衡率謝氏從中原遷居於浙江省會稽郡東山,為東山派始祖。

謝 眺

陳郡陽夏人,南朝齊國詩人,其詩多描寫自然景色,善於熔裁,時出警句,風格清俊,頗為李白所推許,為永明體作家中成就最高詩人。

謝 赫

南齊著名畫家,著有《古畫品錄》,提出了中國繪畫史上“六法”,成為後世畫家、評論家、鑑賞家所遵循的法則。

謝 翱

字皋羽,一字皋父,長溪(今屬福建省福安)人,後徙居浦城(今屬福建)。南宋謝翱
愛國主義詩人和散文家,性耿介,有大節。文天祥在福建聚兵抗元,他率鄉兵百人歸附,任咨議參軍。宋亡不仕,漫遊江海以終。謝翱詩文在宋末卓然成家,詩辭采濃烈,沉鬱奇特,文則長於記敘,風格近柳宗元,為紀念文天祥所作詩文尤為沉痛感人。著有《唏發集》、《天地間集》等。

謝 遷

浙江省餘姚人,明朝賢相,三朝元老。成化十一年中狀元,授修撰職。明孝宗時,以少詹事入內閣,參預機務,隨即加任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輔政時天下皆稱之為賢相。武宗嗣位,加少傅,後以年老而辭歸。卒諡文正,著有《歸田稿》。

謝 丕

字以中,號汝湖。是明代著名大學士謝遷(謝閣老)的仲子。謝丕從小過繼於陸氏夫人為子(謝選之妻,謝閣老的弟媳)。由於陸氏夫人撫養教之有方,謝丕從小很聰明。讀書過目成誦,於明代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年)舉順天鄉試第一名(解元),第二年三月,即弘治十八年(1505年)三月考取乙丑科一甲第三名進士及第(探花)授編修。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卒贈禮部尚書。 謝 榛:字茂秦,號四溟山人,又號脫屣山人,山東省臨清人,明代文學家、詩人、詩論家,為“後七子”的初期代表人物,著有《四溟集》和《四溟詩話》等。

謝靈運

陳郡陽夏人,南朝宋國著名詩人、畫家、文學家,文學稱“江左第一”。其詩歌創作,一反東晉籠罩詩壇的玄言詩風,開創了文學史上山水詩派。

謝枋得

字君直,號疊山,弋陽(今屬江西省)人,南宋愛國詩人。謝性格豪爽,以忠謝枋得
義自任,寶祐三年(1235年)中舉人,翌年與文天祥同科進士。寶祐五年(1257年)任建康考官,出題以賈似道政事為問,因罪貶逐。德祐元年任江東提刑,江西招諭使知信州,抗擊元軍,城陷,流亡建寧,以賣卜教書為生,元政府兩次薦他為官,他堅辭不就。至元二十五年,被強制送往大都後絕食而死。他寫了不少傷時感懷、沉痛悲涼的詩作,詩風朴素端直,有時也饒有韻致。“義高便覺生堪舍,禮重方知死甚輕”,他的凜然大節,使其作品不同凡響。著有易、書、詩三傳行於世,並著詩文六十四卷,但大多失傳,明代輯有《疊山集》五集,現存於弋陽縣圖書館。著有《文章軌範》、《疊山集》等。

謝覺哉

原名維鋆,字煥南,筆名覺哉、飛飛、見心、馬彬、敦夫等,湖南省寧化人,當代著名人物,政治家,人民司法的奠基者之一。歷任內務部長、法務部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在工作繁忙情況下,仍堅持為《新觀察》、《中國婦女》、《北京晚報》撰稿,晚年,對青年新聞工作者的成長非常關心,經常就報刊編採業務、記者修養寫文章,對年輕一代言傳身教。著有《一得書》、《謝覺哉日記》等。
謝晉元:畢業於黃埔軍校,淞滬會戰時為掩護大部隊撤退,率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後在租界孤軍營中被害。

謝子長

陝西省安定(今子長縣)人,與劉志丹開闢了陝甘邊區革命根據地,在1935年的反圍剿戰鬥中犧牲。

謝婉瑩

筆名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作家,福建省長樂人,冰心的父親謝葆璋是一位參加過甲午戰爭的愛國海軍軍官。在海浪、艦甲、軍營中冰心度過了著男裝、騎馬、射謝婉瑩
擊的少年生活。中華民族飽受列強欺凌的屈辱歷史,更激發了她的愛國之情。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師範學校預科學習。1914年就讀於北京教會學校貝滿女中。“五四”時期,在協和女子大學理科就讀,後轉文學系學習,曾被選為學生會文書,投身學生愛國運動。1921年參加茅盾、鄭振鐸等人發起的文學研究會,努力實踐“為人生”的藝術宗旨,出版了小說集《超人》,詩集《繁星》等。1923年赴美留學,專事文學研究。曾把旅途和異邦的見聞寫成散文寄回國內發表,結集為《寄小讀者》,舉世為之矚目,至今仍然聲譽不衰。1926年回國後,冰心相繼在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女子文理學院任教。1929年至1933年寫有《分》、《南歸》等。還翻譯了敘利亞作家凱羅·紀伯倫的《先知》。抗戰期間,在重慶用“男士”筆名寫了《關於女人》。抗戰勝利後到日本,1949-1951年曾在東京大學新中國文學系執教。1951年回國後,除繼續致力於創作外,還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曾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名譽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顧問、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名譽理事等職。

謝東閔

(1908年1月25日--2001年4月8日),自號求生先生,台灣省彰化縣二水鄉光化村人。台灣地區第六任副領導人,是台灣本省籍人士中第一位擔任此要職者。晚年人們又尊稱他為謝謝東閔
求公。出生於小康之家,原名謝進喜。父親原本在濁水溪河川地開墾務農,後來經商。國小就讀二水公學校,1922年,考進公立台中高等普通學校,謝東閔考入該校的第二年,改名台中州立台中第一中學校,即台中一中。在中學時代,謝東閔因為對日本人異族統治的不滿,所以萌生回祖國大陸求學念頭。1925年,謝東閔前往廣州中山大學政治系,畢業後,在廣州、香港等地寫稿維生。
謝東閔的胞弟謝敏初,曾任台灣青果運銷合作社總經理及理事主席,現任實踐大學董事長。兒子謝孟雄醫師,曾任第二屆“監察委員”、“考試院典試委員”、台北醫學院校長,現任實踐大學校長。兒媳林澄枝,謝孟雄之妻,曾任“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委及中國國民黨副主席。從政經歷1942年,在桂林《廣西日報》社工作的謝東閔被邀參加中國國民黨台灣黨部的籌備工作。1943年至1945年,謝東閔在漳州、永安、福州等地從事抗日活動。1945年,中日戰爭結束,在中國大陸已生活20年又6個多月之久的謝東閔,以半山身份,隨著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的船隊回到台灣,同行的行政人員幹部有連震東等人。而後出任高雄州接管委員會主任委員,此後歷任高雄縣首任縣長、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副處長、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副廳長、台灣省立師範學院院長、台灣新生報董事長、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副主任、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副秘書長、台灣省政府秘書長、台灣省議員、台灣省議會副議長、議長。在1972年出任台灣省政府第九任主席,並於1978年出任台灣地區第六任副領導人。副領導人卸任後,獲聘為“總統府資政”,直到過世。在1976年10月10日的“雙十節”,謝東閔在台灣省主席任內,收到由台灣“獨立”運動參與者王幸男寄的炸彈郵包,在拆封的時候炸傷左手,醫院怕引發敗血症,動手術切除謝東閔的左手,裝上義肢。

謝旭人

財政部部長。
1947年10月生,浙江寧波人,大專學歷,高級經濟師。1967年6月參加工作,1980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7年6月起,任浙江省寧波市鎮海機械廠動力設備科副科長、副廠長等職。1981年9月至1984年1月在浙江大學工業經濟管理專業幹部專修科學習。1984年1月起,任浙江省餘姚縣副縣長,鄞縣縣委副書記、縣長等職。1985年9月起,任浙江省計經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兼省經濟信息中心主任等職。1990年5月起,任財政部綜合計畫司副司長,預算管理司副司長,綜合計畫司司長,綜合與改革司司長等職。1995年3月起,任財政部部長助理、副部長、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行長、黨組(黨委)書記,中央金融工委副書記,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等職。2003年3月後任國家稅務總局局長、黨組書記。2007年8月30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決定,任命謝旭人為財政部部長,免去其國家稅務總局局長職務。2008年3月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被任命為財政部部長。
是第十六屆中央候補委員,十七屆中央委員。

謝非

謝非(1932年11月-1999年10月27日),男,漢族,1932年11月生,廣東陸河人,1949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11月參加工作,高中文化。原中共廣東省委書記。歷任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三屆、十四屆、十五屆中央委員,十四屆、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七至九屆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人大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委會副主任委員

古謝國由來

西周末年的周宣王時,宣王有個大舅叫申伯。申伯因平定漢水一線的南淮夷有功,被遷封到靠近申國的謝國做諸侯。此事最早見於《詩經》。
《詩.菘高》
菘高維岳 駿極於天 維岳降神 生甫及申……? ?申伯 王纘之事 於邑於謝 南國是式……申伯番番 既入於謝……另外,《詩經.黍苗》也提到謝子字:……肅肅謝功 召伯營之, 烈烈征師 召伯成之。……以上僅提到謝字或謝邑,還沒有古謝國的說法。到了漢代,趙人毛萇作《毛詩故訓傳》解“謝”字說:“謝,周之南國也!”周代的南國,也沒有提到古謝國一詞。古謝國一詞,初見於唐朝,唐代太子李賢《後漢書光武紀》南陽棘南條下注曰:“棘水之陽,古謝國也。”“古謝國”的概念一提出,世人遞相稱用、胡三省注《資治通鑑》。樂史著《太平寰字記》,都用了“古謝國”這個詞。後來,古謝國一詞古人約定俗成,稱用至今。認為南陽只有謝地或謝邑。不能說存有一個古謝國的說法,純系無謂的概念之爭。其實,古代的所謂“國”與現代國際法中具有獨立國家主體資格的“國家”一詞的概念及社會學中列寧給國家一詞所下的定義是不同的。我國古代的所謂“國”則是指“古者天下萬國”的諸侯國而言的。古人依據古時的社會方式及其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把當時處於開化、半開化狀態的某一部落群體或奴隸制政治統治範圍,皆稱其為諸侯國,那時“國”一詞概念的外延範圍很大。再者來說,古代的“國”和“邑”這兩個詞的意義有交叉現象。國也可稱作邑,邑亦可稱作國。這反映了那時社會發展的不穩定性。如今要說“必也正名”的話,古謝國的概念一詞遠比古謝邑或古謝地的概念合乎古代的社會邏輯。《左傳》中說:“邑有宗廟社稷曰都”,謝邑自從申伯就位之時就已經不能稱謝邑了。因為《菘高》中已記有邑中修起了申伯的宗廟社稷,邑地上修了宗廟社稷便改稱為“都”了。否則在那時就是“名不正則言不順。”邑中修了宗廟改稱為都,這“都”字正是國都的表現。因此,我們今天看來,古人常稱的“古謝國”一詞,是合乎邏輯的。《晉書.地理志》曰:“武王歸豐,鑒於二代……凡一千八百國布列於五千里內,”古謝國就是其中的一個。宋朝的歐陽修在《謝絳墓誌》中說謝國:“其國在南陽宛。”以上說明,南陽確有個古謝國。

古謝國遺址

位於今河南省南陽金華鄉。金華乃歷史古鎮,源遠流長。這裡原系隋煬帝長女南陽公主食邑。公主“美風儀,有志節……以謹肅聞。”(《隋書.南陽公主傳》)當地居民以其潔自身好,不與乃父同流合污,褒獎其為金花公主,立祠紀念,此地遂為金花。“花”、“華”同義,民國初年金花鎮改為金華鎮,曾繁華一時。相傳夏禹王也曾於此設部治水,疏通澗河(古時稱謝水)、十里河造福萬民。後人在澗河岸邊禹王紮營地(今楊灣村境內)建廟紀念,今膜拜者仍絡繹不絕。轄區內東謝營村是周宣王之舅申伯公封謝故地,為古謝國遺址,全世界謝姓發祥地,近年來有多種謝城文物發掘,大批海內外謝姓人士紛紛回歸故里尋根謁祖。2O04年東謝營村村民委員會和金華鄉政府、宛城區政府共同承辦了“全球謝氏宗親聯誼會第二屆懇親大會暨經貿洽談會”,大大提高了金華鄉的知名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