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件

法顯和尚從長安出發前往天竺。
399年,司馬元顯發客為兵,激起了各郡豪族、依附農民的普遍反對。秋,道教首領孫恩趁機聚眾反晉。他從海上攻上虞(今屬浙江),殺縣令,襲據會稽,殺內史王凝之,舉眾數萬,會稽、吳郡、吳義、義興、臨海(治今浙江臨海東南海濱)、永嘉(治今浙江溫州)、東陽(治今浙江金華)、淳安(治今浙江淳安西北)等八郡回響,孫恩聚集了幾十萬人,準備進攻建康。劉牢之指揮北府兵前去鎮壓,連敗孫恩軍,孫恩率眾20萬退入海中。400年,孫恩復攻上虞,隨後擊殺謝琰。劉牢之率兵進攻孫恩,孫恩兵敗,退入海島。401年,孫恩軍沿海北上到長江口,攻殺駐防滬瀆(今上海市)的晉國內史袁山松。然後以兵士10餘萬,船隻2000多艘進攻建康。晉廷派劉牢之攔擊,雙方戰於京口,孫恩大敗,損失慘重,又一次退入海島。402年,孫恩舉軍攻臨海、失敗,投海自殺。餘眾由其妹夫盧循率領,雖接受永嘉太守的任命,但仍不斷進攻沿海郡縣,均敗於劉牢之部下劉裕之後。404年,

盧循率眾由海道進攻廣州治所番禺(今廣東廣州),後攻占廣州。405年,東晉朝廷正式任命他為征虜將軍、廣州刺史。
弘始元年(公元399年)率兵攻打東晉,一舉攻陷洛陽,迫使晉軍南撤,晉之淮、漢以北紛紛降秦,使統治疆域迅速擴大,西至河西走廊,東至徐、幾乎控制了整個黃河、淮河、漢水流域。後因連年出征,國力不足,增收雜稅,引起階級矛盾日趨激化,又加姚興諸子不和,太子姚泓懦弱,愛子姚弼驕橫,遂使政局不穩。
起義
孫恩,琅邪人,世奉五斗米道,早年隨其叔孫秦借傳道為名,聚民集眾,後被司馬元顯迫逃到海上。至公元399年,司馬元顯發客為兵,激起了江南八郡人民的反對,孫恩亦趁機反晉。他從海上攻上虞,殺縣令,襲據會稽,又殺內使王凝之,舉眾數方,臨海、東陽、淳安、義興、會稽、永嘉、吳郡、吳義等八郡回響。不到十天,孫恩已聚眾幾十萬人,準備進攻建康。謝沖、謝邈等被殺,孫恩據守會稽,自號征東將軍,三吳震動,朝廷遂派劉牢之指揮北府兵前去鎮壓,連敗孫恩軍,迫令其率眾二十萬退入海中。400年,孫恩復攻上虞,擊殺謝琰。劉牢之又率兵攻之,孫恩兵敗,退入海島。401年,孫恩軍沿海北上到長江口,攻殺晉國內使袁山松,續攻建康。晉廷再派劉牢之攔擊,雙方戰於京口,孫恩大敗,又一次退入海島。402年,孫恩舉軍攻臨海失敗,投海自殺。餘眾由其妹夫盧循率領。古蹟
夏宗寺又稱“峽峻寺”、“夏峻寺”,始建於元末,據傳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漢僧法顯與法友赴印度求經,曾在此活動留有遺蹟。
人物
是年,東晉名僧法顯(約337~約422年,本姓龔)偕慧景、道整等從長安出發西行求經,渡流沙、越蔥嶺,至天竺(今印度),又去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爪哇等國。此次求經凡歷30餘國、歷時14個春秋,帶回很多佛經,並譯成中文。法顯是中國僧人西去印度求經的先驅,較玄奘(俗稱唐僧)。
公元399年,年過花甲的法顯從長安出發,經由陸路前往天竺(今印度)取經。幾年後,搭乘帆船經由水路返國,於公元5世紀初,抵達牢山(今山東嶗山)南岸。回國後,法顯在其著名的《佛國記》中記述了這一段充滿驚險的海上旅程。
顧愷之(344~405)是東晉繪畫的卓越代表人物,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畫家、早期的繪畫理論家。他出身士族高門,字長康,小名虎頭,晉陵無錫人。他少年時便當上了大將軍桓溫的參軍,後任散騎常侍。顧愷之多才多藝,名聲很大,當時有“畫絕、才絕、痴絕”的“三絕”稱號。在繪畫上,他總結了漢魏以來民間的和士大夫的繪畫經驗,把傳統繪畫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顧愷之善畫肖像,亦工山水,他認為繪畫妙在傳神,要以形寫神,有“傳神寫照,盡在阿堵中”的妙語,青年時代,他為瓦官寺作維摩詰壁畫,當眾為畫像點睛,三日間便為寺院募得百萬錢,此事轟動一時。他為裴楷畫像,只在頰上添上三毫,變使畫像神采奕奕;畫謝鯤則以岩壑為背景,因為謝鯤好遊山玩水,故藉此以表現其志趣風度。唐代書畫評論家張懷瓘的《畫斷》說:“像人之美,張(僧繇)得其肉,陸(探微)得其骨,顧(愷之)得其神,以顧為最。”一語奠定顧在繪畫史上的地位。顧愷之本人在其畫論里也說,畫“手揮五弦”固然不易,但畫“目送飛鴻”更難。此語正體現了他對神形兼具的追求,這一點對後來的中國畫創作和繪畫美學思想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