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古華園始建於一九八四年,一九八六年十月正式對外開放。二OO五年三月起,公園實行免費開放。公園歷經多次改造、擴建,目前公園占地面積為60餘畝。古華園在構築上採集了奉賢歷史上眾多典故,遷入和再造了大批歷史建築,使公園具有了濃郁的歷史文化氣韻和江南水鄉景象。整個公園的綠地占有量為63%,水體面積為22%。園內花木品種繁多、五彩繽紛,春夏秋冬季相分明。園中有東西兩湖。周有環河圍繞。公園有22座形態各異、大小不等的橋樑串界園區,亭台樓閣軒榭廊宇建築量達5600平方米。三女岡傳說
春秋時代,吳越爭霸之時,越王勾踐的鐵騎逼吳王夫差棄姑蘇城南逃至此,已精疲力盡,吳王夫差恐三個親生女兒落入勾踐之手,就將三女活葬於此。吳王夫差的悲慘結局引人思考,為便於後人遊覽時憑弔,在園內仿古建祠堆岡,稱為“三女岡”、“三女祠。進入古華園,照壁上刻著醒目的“古華園”三個字。由於在建奉賢縣前公園一直是“古之華亭”之地,所以命名為“古華”。照壁的背面是大型青石浮雕。浮雕中央上方是孔子唯一的江南弟子言子講學的場景,奉賢縣名“為奉言子之賢也”,體現了奉賢人崇文尊賢的優良傳統。照壁北面有一座石板曲橋伸入湖中,橋上建有三座亭子,這三座亭子呈“品”字型排開,所以又統稱為“品亭”。上岸之後,沿著湖邊的石逕往北折向東,依次坐落著“啟秀橋”、“飛虹橋”、“小雲台橋”。
同心橋傳說
古華園中,還有座雙亭橋,也叫同心橋。在奉賢縣齊賢鄉中行里的潭港河面上,東西橫跨著一座外貌平常的石橋。相傳在明朝那陣子,根本不是現在這個樣子。開始,這座橋只是一座普通的小石橋。後來北行出了個文狀元,他的岳丈家卻在南行;而南行這時候也出了個武狀元,他的岳丈家卻又在北行。文武兩位狀元走岳丈家,經常南來北往,文狀元來往坐船,武狀元來往騎馬,他們來的來,去的去,互相炫耀排場,十分熱鬧。時間一長,武狀元看看文狀元鼓蓬揚帆進進出出十分氣派,心裡很不舒服,心想我武場奪魁,又南征北戰屢建奇功,他這個搖搖筆桿子,耍耍嘴皮子的就如此威風,日後還不知會怎樣呢?於是就出錢請了能工巧匠,拆了小石橋,造成一座低拱石橋。由於那橋洞被有意造得低而窄,使文狀元不得不將大船改為小船,而且過橋必須倒桅落蓬,大大煞了文官的威風。文狀元見武將如此可惡,心裡十分氣惱,心想他一個武夫,胸無點墨,膽敢如此捉弄我,我也不是那么好欺侮的。於是也出資邀了能工巧匠,在環龍橋的橋面上造起一座既低又窄的石牌坊,使武狀元過橋時必須下馬步行,以此來挫挫他的銳氣。
一天,文狀元的小船剛到橋下,武狀無也正牽著馬,欲過石牌坊。兩人狹路相逢,文狀元站在船頭譏笑道:“老兄,今天可看到你耍下馬威了。”武狀元當然不甘示弱,捶胸頓足大罵:“老弟,我雖下馬,還有威可使,只是難為你要從我的胯下慢行,一點無威了。”兩人唇槍舌劍,一來一去,斗個不止。
此事被當朝老太師知道了,就奏請皇上御筆雕刻在石橋上,命令文武狀元以及百姓過橋時都得下馬、倒桅落蓬。文武狀元見此事驚動了太師和皇上,心裡也十分慚愧,想想不該為一點"面子"而意氣用事,兩家從此同心言和,願共為家鄉建設出力。一段無謂的公案才以“同心和好”而了結。
直到現在,人們還可以在這座橋上隱約看到御筆所書“同心橋”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