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絕句[漢無名氏詩作]

古絕句[漢無名氏詩作]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孤單的衝動》是由東舟社文化發布的,于娜演唱的國語專輯本專輯共包含十首于娜的主打歌,她用最完美的歌聲,詮釋了最打動心靈的歌曲。

作品原文

古絕句

其一

藁砧今何在⑴,山上復有山。

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

其二

南山一桂樹,上有雙鴛鴦。

千年長交頸,歡愛不相忘。

其三

日暮秋雲陰,江水清且深。

何用通音信,蓮花玳瑁簪。

其四

菟絲從長風⑵,根莖無斷絕。

無情尚不離,有情安可別。

作品注釋

⑴藁砧:原是農村常用的鍘草工具,為古代婦女稱丈夫的隱語。

⑵菟絲:草名,俗稱菟絲子,蔓生,莖細長,纏絡於其他植物上。

作品鑑賞

其一

這四首詩始見於徐陵《玉台新詠》卷十。據吳兆宜注,屬漢代雜曲歌辭。因以四句為一首,形式頗似南朝文人習見的“絕句”詩體,因此徐陵將其選入集子時即題作《古絕句》。其中第一首詩寫一位閨中思婦對行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盼歸之情,而又運用猜謎語的遊戲手法,顯得撲朔迷離、饒有趣味。

“藁砧今何在?”思婦首先通過提問引出遐想。藁指稻草,砧指墊在下面的砧板,有藁有砧,卻沒有提及鍘草刀——鈇。鈇與夫字諧音,隱寓丈夫不在之義。少婦偶爾見到丈夫在家時的勞動用具,興起感觸(民間以鈇聯繫夫,釜聯繫婦,皆與男女日常生活用具相關)。“今何在?”含有丈夫“昔曾在”的對照意義。過去丈夫即在此伴隨自己,現在卻物在人非。人何在呢?思婦目光本能地轉向門外。

“山上復有山。”接寫門外所能見到的只是“夜長路遠山復山,”一片雲山阻隔。妙在用兩個山字重疊,既表述了實際所見,又天然合成一個“出”字,從而回答了上句所提的問題:丈夫已經遠出。離愁難遣,語中透情,當然迫切望他歸來,因此思婦立刻焦急地提出歸期問題。

“何當大刀頭?”又用隱語作了暗示:丈夫此行乃是佩刀出征。更由刀頭的“環”,引出期待丈夫還歸的聯想。《漢書·李陵傳》中記漢使任立政曾以手撫刀環示意李陵還歸,可見漢代早有這一隱喻。

“破鏡飛上天。”少婦以揣擬作答。“破鏡”暗含夫妻分別之意,在託名東方朔所著《神異經》中即有此喻。此外,破鏡是圓鏡破而為二,象徵圓月之半,故又有“月半”的含義。這時少婦仍是觸物生情。她看到妝檯的明鏡,聯繫到夜間月亮,頓發奇想,希望當月半到來、一輪皓月飛升天空的時候,能夠人月同圓。日期坐實在月半,似乎相當具體,但究竟是何月月半,卻又並未確定。所以這個答案多半還只是思婦的一廂情願,只是她獨自在那裡“憶歸期,數歸期”,“逆想行人至,迎前含笑來。”至於她切切盼夫歸家的心聲,究竟能否傳達到,這只能在語意惓惓未盡之處,留與讀者想像。

詩歌雖短,卻通過思婦想念征夫,揭示了當時兵役給千家萬戶帶來的家室離散之苦,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在結構上,詩歌通過設問方式,四句中兩問兩答,既顯得簡明輕快,又造成起落轉折。這種方式,後代頗多摹擬者。此外,詩歌運用諧音(一、三句)、離合(二句)會意(四句)等民間慣用的藝術手法,也增添了詩歌的含蓄和風趣,這首詩對後世詩人的影響也很大,王昌齡《送裴圖南》:“漫道閨中飛破鏡。”李白《代美人愁鏡》:“藁砧一別若箭弦。”《渡荊門送別》:“月下飛天鏡。”這些句子,都是援用或活用了此詩的詞語。至於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寫閨婦因月照“妝鏡台”、“玉戶簾’、“搗衣砧”而引起思夫之情,更是從此詩中得到啟示,化用並擴展了其意境。

其二

“南山一桂樹,上有雙鴛鴦。”南山,古山名。一指秦嶺終南山,另為泛指。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並稱南山。桂樹,木樨,別稱桂花,花香撲鼻。鴛鴦,多成雙成對生活在水湄,廝守不離。謂之貞鳥。文學上以此比喻夫妻。在這首詩里,詩作者描繪了一幅圖畫:在名山上,一對鴛鴦喬遷於桂樹之上,花香陣陣,景致優美,一派融融之樂。

“千年長交頸,歡愛不相忘。”詩中以雌雄交頸,這種水禽表示歡情的特殊方式,表達了對男女不相忘懷、歡愛共享、生死相隨的讚美。其中“千年”是誇張的寫法。人壽不可及千年,何況禽鳥!然而詩的意境升華也正在此。表明看來,詩的後兩句詠嘆是鴛鴦,實際上則是借詠嘆鴛鴦,暗喻人情不如禽鳥,內蘊悲涼。但願人心似禽心,兩情依依,至死不渝,體現了作者的理想與希翼。

通觀全詩,它是以描繪動物的自然美來表達詩人對理想的追求的。詩中出現的名山、桂樹、貞鳥,正是詩人理性境界的烘托,是以物芳而明潔志。詩的後二句是以禽情喻人情,是詩人所追求的高潔情懷的寫照。於其中,詩人寄概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其三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仲夏時節的情景:從東南方吹來的長風,帶著涼意,驅掃著大地的炎炎暑熱,菟絲被風吹拂到地上,順風而去,蔓兒被風扯得長長的,但菟絲的根莖並沒有斷。詩一開頭就寫了夏季的尋常事,其中包含著女子的心事。菟絲,以攀援他物為生,女子常以之自喻。菟絲所攀援之物常被比作男子。但是,長風吹來使得他們的婚姻遭到了劫難,菟絲的情狀十分貼切地描繪了女子的心情。

詩的後二句寫的是:有情、有愛,卻被生生扯開,雖是那般的不情願,卻又無可奈何。將己比之於菟絲,女子發出撕心裂肺的悲鳴:無情草木還不忍離別,何況我們有情之人!這裡面實際上還包含著女子的這一層意思:即便是你對我沒有感情,我也不會離開你,更怎耐尚有情!表達了這女子對愛情的忠貞,對丈夫的一往情深,但也充滿了悲涼之意。無情之物與有情之人構成鮮明的對照,令人倍感這女子命運的卑微與悽慘。

全詩的其樸實自然之處,表現為比興手法的運用。全詩四句分外兩層。前二句為一層,寫是的菟絲情;後二句的第二層,寫的是人情。古人說,比者比方與物也,興者託事於物也。先言菟絲情繼而引起對人情的詠嘆,過渡自然,意義關聯緊密。將人情比作菟絲情,以表現女子的命運。詩的後二句尤為精妙,屬於工整的對偶句。句中的有情與無情形成對比,相互映襯,又是雙關語,言外之意意蘊味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