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翼龍](/img/0/1f6/wZwpmL3cDM5YjN5ADO1QD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wgzL4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模式種是沃氏古神翼龍(T. wellnhoferi),是體型最小、第 一個被命名的種,沒有發現
過冠飾的軟組織。第二個種是皇帝古神翼龍(Tapejara imperator),體型最大,頭骨前後連線者兩個骨質分岔,可能支撐者大型的角質頭冠。第三個種是Tapejara navigans,體型居中,頭冠類似皇帝古神翼龍,但形狀較狹窄、呈帆狀,而且缺乏頭後方的骨質分岔。在2007年,數名科學家認為古神翼龍的三個種具有不同的特徵,足以成立個別的屬。Kellner與Campos認為只有皇帝古神翼龍可以建立新屬,因此在2007年建立了雷神翼龍。同年,大衛·安文(David Unwin)與D. M. Martill認為皇帝古神翼龍、T. navigans是相同物種,因此分別建立為Ingridia imperator、Ingridia navigans。Kellner與Campos的雷神翼龍研究,比安文與Martill的Ingridia研究早了數個月公布。由於兩組人員都使用imperator作為模式種,因此Ingridia成為雷神翼龍的次客觀異名。皇帝古神翼龍被改名為雷神翼龍,但T. navigans仍需要建立新的屬名。
古神翼龍科
分類學
![古神翼龍](/img/e/e69/wZwpmL4ATOyIDMzADN2QD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wQzL1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古神翼龍科(學名: Tapejaridae)屬於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生存於早白堊紀。古神翼龍科的成員發現於巴西與中國,白堊紀最原始的屬發現於中國,顯示古神翼龍科起源於亞洲。[
古神翼龍科包含兩個亞科:古神翼龍亞科、掠海翼龍亞科。古神翼龍亞科包含:華夏翼龍、中國翼龍、沃氏古神翼龍、 T. navigans、雷神翼龍;掠海翼龍亞科包含:掠海翼龍、妖精翼龍。[2]在2008年,呂君昌等人提出掠海翼龍亞科較接近神龍翼龍科,而離古神翼龍科較遠,[3]因此建立為翼龍科,[4]但是掠海翼龍亞科的命名較早。[2]
系統發生學
古神翼龍科與其他翼龍類的關係,以及在神龍翼龍超科的演化位置,長期以來處在爭論中,已有許多研究提出不同的演化樹。古神翼龍科的成員也有爭議,某些研究人員主張掠海翼龍亞科屬於古神翼龍科,[2]而其他研究人員認為掠海翼龍亞科較接近新神龍翼龍類的神龍翼龍科。[5]某些研究指出,古神翼龍科可能是個並系群,並非天然生物群,部份物種演化成新神龍翼龍類。[5]以下兩個演化樹是由David M. Martill、Martill與德恩·奈許(Darren Naish)在2006年提出,第一個是單系群版本,第二個是並系群版本。
大眾文化
Tapejara navigans出現於BBC《與恐龍同行》(Walking with Dinosaurs)電視節目,假設它們在巴西度過繁殖季節。有趣的是,Tapejara navigans出現於1999年的電視節目,但在2003年才被正式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