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翠雲廊南端,梓潼城北五婦嶺上,有一道巍峨壯觀,踞險壁立的三國文化遺址瓦口關。瓦口關石壁猶如刀削,下臨潼江,雄奇險要。《三國演義辭典》載云:“瓦口關在四川梓潼縣城北,這裡山巒起伏,是古驛道一隘口。”
瓦口關是桓侯張飛大戰張郃之處,古瓦口關有兩處:一處在容渠(今渠縣)宕渠寨,一處在閬中雙埡。梓潼瓦口關傳說很多,一說張郃掠取巴西後,直下梓潼,張飛追殺張郃於關下,馬失前蹄留下了腳印,今人稱“趟腳石”。一說劉備攻成都被劉璋大將張任困在涪水關,張飛從巴西馳援劉備,到了送險亭,張飛朗聲大笑道:“哈哈,坡去平來,給老子跑快些!”他舉鞭打馬,馬驚失蹄,將張飛掀下馬來,便在石岩邊留下了兩道深深腳印。張飛仔細觀察,對左右揮手道:“這地方真像老子當年飲酒醉罵張郃的瓦口關!”部眾也附和真像。
瓦口關青磚筒瓦,巍峨壯觀。從牆腳到箭樓高十五米,關上修桓侯廟,彩塑張飛像,“豹頭環眼,燕含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再現了當年“猛張飛”聲震當陽橋的氣概。關樓之下右側內殿塑有劉備、關羽、張飛坐像,左側內殿塑有蜀漢丞相諸葛亮、梓潼郡太守霍峻、梓潼縣令王連的塑像。
相關詞條
-
瓦橋關
瓦橋關位於河北平原中部,因地屬古瓦橋,以地為名。約唐末置這關以防契丹。其時在這關的東北面又連置益津關和淤口關,合稱“三關”。
地理位置 歷史沿革 遺址現狀 交通狀況 -
淤口關
淤口關,唐置。故址在今河北霸縣東信安鎮。五代晉初,地入契丹。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收復其地,設淤口寨,與瓦橋關、益津關合稱三關。為北宋邊防要地。太平...
-
荊紫關
荊紫關古鎮位於豫、鄂、陝三省交界處,距淅川縣城75公里,有"雞鳴三省"荊紫關之稱。荊紫關興於漢,發展於唐,極盛於明清。現存明清五里長街,有房舍2200餘...
概述 鎮名由來 特色 古建築風采 歷史 -
娘子關
娘子關 現存關城建於明代,娘子關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臨下,建有關門兩座。東門為一般磚券城門,額題“直隸娘子關”...
名稱來歷 歷史沿革 建築結構 地理優勢 軍事意義 -
北樓口
北樓口亦稱碑樓口,是萬里長城二百關之一,現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境內,原為北樓口鄉,後鄉鎮合併歸於大臨河鄉。
樓口簡介 歷史遺蹟 稱呼變化 古城概述 古城受損 -
荊紫關鎮
荊紫關鎮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西北部,地處豫、鄂、陝三省結合部,素有"一腳踏三省","雞鳴三省荊紫關"之稱。丹江穿境而過,是“南水北調”水源地。鎮政府所...
鎮名由來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經濟概況 -
古長城
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遊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現存的長城遺蹟主要為始建於...
簡介 趙長城 歷史背景 歷史傳說 -
峻極關
峻極關,位於山西省左權縣,初建於明正統年間,居高臨下,難攻宜守,有“三省要隘”之稱,是明長城真保鎮重要關隘。
簡介 地理 歷史 傳說 長城關隘 -
豆沙關
豆沙關古稱石門關,位於雲南省鹽津縣城西南22公里,是古時由蜀入滇的第一道險關。現在的豆沙古鎮,是在2006年“7·22”地震之後重新修建的,2008年開...
豆沙關簡介 名稱由來 其他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