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質地的鑑定
通常在不破壞原件的前提下,進行硬度、比重和折射率的測定。如古玉原有傷殘,允許少量近似無損的取樣分析,藉助紅外光譜、X光粉晶和掃描電子顯微鏡等儀器,觀察被鑑定的玉材光學性質與結構,並測量其晶系。按國際上寶石學及礦物學通用概念,玉僅包括鹼性單斜輝石的硬玉及鈣角閃石的軟玉,兩者均為鏈狀矽酸鹽礦物,通稱真玉。不屬於上述範圍,即為假玉或半玉。中國古代的真玉是軟玉。對玉器質地的鑑定,還包括研究其產地,從而探索玉器來源,研究各個地區的交往和各種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與交流。
玉器時代的鑑定
凡是失去了出土地點,無法辨認伴出的器物和原生環境,以及傳世的古玉器都需要鑑定時代。
鑑別古玉器真偽並確定其時代歸屬,有以下途徑:
①掌握時代風尚和作品風格。選擇考古發掘品作為標準器,有助於解決傳世品斷代。在無發掘品可以對比時,就需長期累積目鑒經驗,掌握玉器各個時代的風格和發展演變脈絡。辨明某種器物產生的上限和被取代的下限,鑑定家鑑定年代時才會胸有成竹。例如商代動物形玉雕,能夠運用寫實和誇張等造型手法,製造出很多傑出的作品。一般商墓出土佩玉多為扁平狀的平浮雕,但發展到婦好墓,出土的是造型比較複雜的圓雕。西周動物形佩玉,多雕出動物的外輪廓,宛如剪影。春秋戰國時期,扁平狀動物佩玉大為減少,代之而興的是成組佩玉。佩玉不但相互連屬,有一定組合,而且講究形象和色澤的對稱。戰國時期佩玉的紋飾日趨繁縟,線條多捲曲相連,與商周前期紋飾迥然不同。到了漢代,使用玉材經過嚴格挑選,質地溫潤,潔白無瑕。另外,封建統治者對傳統的禮器重視程度減低,而以生前擁有的貴重的生活實用品和死後葬玉的多寡,來衡量他們社會地位的尊卑高下。戰國兩漢盛行的谷紋、蒲紋,在漢以後全部消失,到北宋後期仿古之風興起時才重新出現。上述例證說明,隨著時代風尚的變化,玉器製作都留下了時代的烙印。
②從工藝上著眼。因雕工與工具及工匠的師承習慣有關,最易於無意中透露出時代風格。如:新石器時代玉璧、玉琮,孔為兩面鑽,對接處微有偏移,形成台痕,玉器上的鑽孔,孔外徑大,越往裡邊直徑越小。同時,器表面留下繩鋸加工時在兩邊下垂的弧線痕,商代則為金屬直鋸加工留下的直線痕。紅山文化玉器表面喜用磨薄邊緣,中心打窪的加工手法。商代多用雙鉤隱起的陽線裝飾細部,線條隨造形的曲度彎轉。西周玉雕形成一面坡的獨特作法。戰國玉器琢玉工具有較大改進,玉器表面磨出玻璃光澤,而且顯得鋒芒畢露。漢玉紋飾中有細如髮絲的陰刻線,習稱“遊絲刻”,並在玉獸、玉鳥某些部位上飾細陰刻短平線,這是漢玉中極有時代特徵的製作技巧。宋、遼、金玉雕中常見一種深層立體鏤雕手法,用此類手法製作的玉器有玉佩、爐鼎等。到明代,改深層立體鏤雕為上下不同圖案的雙層鏤雕,如玉帶飾。明代雕琢立形器物,對側面、內膛、底足不甚注意。清代則平整規矩,作工考究,一絲不苟。
③與同時代其他工藝品對比。時代風格貫穿到同時期各個工藝部門,相互之間存在借鑑、交流、吸收、融合。商代玉器多有象徵性和裝飾性的圖案,與青銅器工藝基本一致。西周玉器上的鳥紋,往往高冠、喙嘴,長尾上卷,與青銅器上的鳥紋如出一轍。春秋時期黃君孟夫婦墓出土的獸面紋玉飾,上邊所飾近似竊曲紋,與同墓所出蟠螭紋壺上的竊曲紋雷同。淅川下寺一號墓出土的春秋時代玉牌飾,周身滿飾蟠虺紋,與同出的薦鬲器身上的紋飾幾乎沒有差別。漢代遊絲刻在同時期線刻畫像石中可以找到相同之處。唐代玉器被人們稱為形神兼備,雕塑感增強,在一定程度上是唐代繪畫、雕塑影響所致。這時期玉器造形、紋飾與同時期的金銀器也有密切關係。宋代玉器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本身形體又趨向圖案化,與當時畫院畫風不無關係。元、明、清玉器除了受文人畫影響之外,其中明代的分層鏤雕,又與織錦、雕漆的風格近似。
④從文獻中求得補證。例如研究漢代從葬玉衣,從其淵源,春秋戰國時代的綴玉面幕,發展到兩漢的金鏤玉衣,銀鏤玉衣,銅鏤玉衣,直至玉衣的消亡,魏文帝禁止“珠襦玉匣”,都找到了文獻依據,從而對玉衣的斷代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漢代的玉具劍、玉剛卯亦見諸文獻,唐代始流行玉帶板,史載唐高祖曾將于闐新進貢的十三銙玉帶賜李靖,因此對上述玉飾品出現的年代有了界定。
⑤細微觀察細部特徵和變化。老一輩鑑定家在這方面有許多過人之處,他們對玉器品類細部的變化了如指掌,對器物的造型和紋飾做過深入細緻的研究,能夠逐一指出時代變遷的軌跡,再結合其他方面的認識,所做判斷往往十分準確。
⑥留心甄別仿古做假。這有賴於掌握各時代真器的特徵,認真分析比較,找出疑點。偽器必然在某些方面露出破綻,尤其是後人仿製古玉,是可以鑑別出來的。
玉器沁色的鑑定
大凡對商周古玉的鑑定,有一個通行的標準,就是根據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器,還有陝西、山西等中原地區大墓出土的玉器也作為標準,但商周距今時間太長,面目漫漶,僅僅靠幾個標準恐怕不能窺其全貌,因此商周玉器的鑑定標準還在不斷發展。
說起商周古玉的沁色、皮殼,歷來為專家們所困惑,沁色之複雜,非三言兩語能言之,中國這么大,東西南北,埋藏環境、地理條件、坑口質量不同等客觀條件的影響,古玉受沁的情況自是十分多樣,而千變萬化。有的玉器表面受沁,色澤發生變化,如白玉變奶黃色,青玉變成了深綠色,受沁嚴重,表面的呈色就不像玉器了。有的玉器因隨葬的地理條件好,少受酸鹼的直接侵蝕,而只是長期經受地溫地氣影響或浸潤,會造成玉器結構上的蛻變,出現了一種與原來玉器色澤不同的、完全新穎的面貌,通常受沁越重,質變也越嚴重,色澤變化也更加豐富。由於地下文物不斷出現,新面貌的玉器不斷湧現,我們發現,從原來的一些玉器所獲得的鑑定特徵,遠遠無法滿足鑑定的需要,也就是說,傳統意義上的皮殼和包漿鑑定手段,並不能囊括所有出土古玉的狀況。因此,如果脫離了玉材、紋飾、器形、加工工藝等特點的綜合鑑察,而偏執於一種鑑定手段,顯然不夠。
鑑定古玉的紋飾與刀工,已經形成不少斷代的依據。如說到商周玉器的紋飾工藝,一面坡、勾撒法、淺浮雕、臣字目、雙陰擠陽、減地凸陽、壓地等手法,以陰、陽線表達細部,以剪影式風格體現動物形狀,等等,似乎為人們所熟識,已經形成了一種鑑識標準,但還不夠,同樣要從多重角度來鑑定考察。通常我們認為商周玉器線條豐富多彩,殷商時期古玉上的線條比較粗獷、簡潔、硬朗,而西周時期古玉上的線條則柔和、婉轉、流暢。這也只是相對的,有的玉器線條流暢,刀工利索,線條行雲流水一氣呵成,這樣容易被人認可。但也有刀工看似稚拙,砣痕淺顯如輕描細雕,刀工與前者大相逕庭,這些玉器常常被人所懷疑,其實這些稚拙工藝的玉器同樣體現了當時典型的雕琢手法。這種稚拙不流暢的線條,別說在商周時期存在,即使雕琢已很發達的近代,如乾隆時期的玉雕,也同樣存在。如乾隆的刻章,有線條流暢,也有稚拙的。
所以,我們鑑定玉器,不能只認一個理,一個理放在一定條件下會發生變化,特別是稚拙的線條,不能近看,或盯住反覆看,而是應該遠距離看,看不經意的勾勒,看畫龍點睛般地表現飛禽走獸的動態,這類雕刻重神似,不重形似。最後再說說商周玉器使用的材質,根據出土文物斷定,現有的商周玉器,大量採用新疆一帶的崑崙玉(透閃石),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器中,新疆崑崙山玉料所占比例較高。新石器時期的一些主要玉料(如蛇紋石,河南南陽獨山玉,以及其他玉石類如綠松石、瑪瑙等等),都是商周通常被選用的玉材。
真假鑑定
古玉器的真假鑑定方法
近些年來,在新的一波愛玉、藏玉熱潮中,市場玉品數量劇增,良莠並存,泥沙俱下,假玉、偽玉更是到處充斥。總起來看,這些仿偽製品有這么些特點:1、仿冒時代上自新石器時期,下迄清代,均曾見之。較多寓目者為仿良渚文化、紅山文化、商代、戰國、漢代、清代玉器,因這些時代玉器出土、傳世品常見,為市場熱點,易於矇混。2、形制上多摹自玉器圖錄,也有少數據實物製作,或出於想像,依被仿時代大致風格臆造。3、工藝上大多工粗形陋,但亦有精雕細刻者,技術上稱得上一流,如一些子剛牌仿品。4、質地多見青海玉、俄羅斯玉、岫玉、南陽玉及其他雜石,而和田玉因相對價格較高,故採用較少,表面往往做舊,利用各種手法製作雞骨白、水銀沁、血沁、牛毛紋等假沁,以冒出土古玉。5、製作地點集中於安徽、河南、浙江、江蘇一帶,其他地區也有仿製,如東北仿紅山文化、西北仿齊家文化,均仿當地玉器,地域特色鮮明。
比起八千年的制玉長河,仿古玉雖然算不上十分古老,但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北宋以後,伴隨金石學興盛,古物收藏和研究之風日熾,古玉亦然。受經濟利益驅使,由此也引發了制假售假的濫觴。宋代仿古玉已有相當水準,以致大收藏家也不免走眼,做偽者牟取高利的不少。元明清及民國仿古玉規模、水平較之前代尤勝一籌。如何識別這些仿品?謹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一、形制、紋飾應以出土實物作為鑑定標準器,認真加以對照,如與同時代真品風格有多處不符即當存疑,切勿抱僥倖心理,以為自己揀到稀世珍品,實際此種機率微乎甚微。以前碰到不少朋友,敝帚自珍,心情可以理解,但固執己見、自以為是對收藏來說未必見得是一件好事,往往弊大於利。
二、做工要注意歷代的主要特點,像工具的材質、轉速、刀法等,都是斷代的依據。如史前尚無金屬工具,厚器鑽孔多兩面對鑽,有時還會遺留下螺旋痕,細部紋飾採用徒手刻劃等,現今仿品因用先進金屬工具,機械動力,故表現出的現象常不一致。就算刻意模仿,也總是形似神不似。
三、玉質上有時可藉助礦物鑑定來確定成分,如硬度在6-6.5之間,密度在2.9左右,基本可判屬軟玉,與一般玉石區分,這是古玉的基本材質。多數仿品採用低檔玉石,如岫玉等,一方面成本低廉,另一方面硬度低(6度以下),表面便於做舊。做舊常使用化學方法,如強酸等來腐蝕玉質,達到似出土古玉的自然受沁面貌。一般仿品假沁跳眼造作,極不自然,容易判別,但有些高手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所作頗能亂真,較之古代仿品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提醒收藏者,勿以沁色來定真偽,沁色是最易仿,而又是最能令人失辨的。有的朋友常常樂道於自己藏品的沁色,堅信確係真品,但明眼人僅從器形上即可判斷其為贗品。故看玉一定要綜合考慮,僅憑沁色是必然會“吃藥”的。另外,由於仿明清玉器多用白色玉料,很少做沁,故需區分和田玉與其他相近玉材,可經顏色、光澤等來判明,如青海玉、俄羅斯玉色偏灰、偏暗,較透明,密度稍低,而石英則硬度高(7度),光澤強,較透明。
四、需抱良好之心態,不要刻意追求,許多事情都講個“緣”字,可遇不可求,鑑定眼光到了,機遇到了,好玉得到的勝算自然就多。心躁性急,一意求成,很可能事倍功半。碰到不少花了很多錢財,入藏無一能入目者,除了特別“自信”因素外,也有耐不住衝動的原因。
總之,當代仿古玉(這裡主要指偽品)的泛濫已不容忽視,正確的鑑別還有賴於多多的實踐,熟能生巧,此言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