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歙進士譜

唐代舉文科進士8人,其中狀元1名。 宋代舉文科進士139人,其中狀元3人。 明代舉文科進士188人,其中狀元1人。

理學大師朱熹的父親朱松曾在紫陽山老子祠讀書,後又在紫陽山結廬講學。朱熹《名堂室記》云:“紫陽山在徽州城南五里,先君子故家婺源,少而學於郡學(徽州府學宮),因往游而樂之……故嘗以‘紫陽書堂’者刻其印章。”因此後人都以“紫陽”稱朱子,朱子之學也稱“紫陽”之學。
紫陽山寫上了歷史的峰巔。
既然天天面對紫陽山,自然要想到紫陽書院,由此又想到古歙的眾多書院,眾多社學、義學和私塾,想到更多的秀才、舉人和進士。
古歙“十戶之村,不廢誦讀”“遠山深谷,居民之處,莫不有師有學”,故向有“東南鄒魯”之稱。唐宋之後,由儒入仕者日多,至明清達鼎盛時期。據典籍記載,唐、宋、明、清四朝,歙縣文武兩科共舉進士770人,居安徽之冠。其中狀元10人,名列全國第二。若將23歲參加舉貢會考獲殿試一等第一名的“末代狀元”吳承仕算在其中,那就是11人,離全國之冠怕是不遠了!
唐代舉文科進士8人,其中狀元1名。8人中的吳少微為長安元年(701)進士,是歙邑第一個獲此殊榮的,一百九十年後才又有汪極在大順二年(891)取得進士。將近二百年才出一個不易矣!吳少微與富嘉謨是好朋友,他倆以儒家經典為宗,作文雄健高雅,開一代文風,被稱為“吳富體”。少微的《崇福寺鐘銘》和嘉謨的《雙龍泉》《千燭谷頌》,尤為文人所推崇。
宋代舉文科進士139人,其中狀元3人。天聖五年和景定四年,歙縣各舉進士5人。景定5人中,有1人為狀元。如此高的錄取率,已是今非昔比了!139人,有不少成了朝廷肱股大臣和文壇巨匠。呈坎人羅願,宋乾道二年(1166)進士,文章尤為出名,朱熹稱其文有經緯,著有《爾雅翼》20卷、《鄂州小集》7卷。對地方文獻尤為重視,於淳熙二年(1175)撰成《新安志》10卷,為南宋定型方誌的代表。槐塘人程元鳳,宋紹定元年(1228)進士,曾二任右丞相兼樞密使。還有方回,宋景定三年(1262)進士,著作甚豐,有《虛谷集》《桐江集》《桐江續集》《碧流集》《續古今志》《顏鮑謝詩評》《瀛奎律髓》,以及眾多考證方面的著述。
明代舉文科進士188人,其中狀元1人。區區一邑,一科中進士5人以上者,有成化十四年、成化二十年、嘉靖二年、嘉靖二十六年、萬曆二十三年、萬曆三十二年、崇禎四年、崇禎十三年、崇禎十六年。其中萬曆二十三年一科竟多達10人,萬曆三十二年一科亦有7人。
188名進士中,松明山人汪道昆為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系明代“文壇五子”之一,主要著作有《太函集》120集、《南溟副墨》24卷、《太函子》1卷,文、史、詩合璧;雜劇《五湖游》《高唐夢》《洛水悲》《遠山戲》《唐明皇七夕長生殿》五種。縣城人許國為嘉靖四十四年進士,歷嘉靖、隆慶、萬曆三朝,明神宗有御書“責難陳善”賜他,官至少傅兼太子太傅,文淵閣大學士。而今許國天下聞名,是因為他留下了一座八腳石坊,即許國石坊!
清代文科進士348人,其中狀元5人。順治朝總共18年,歙縣舉進士42人(其中1名狀元),平均每年竟達2.33人。乾隆朝60年,歙縣舉進士108人,其中狀元2人,單乾隆十三年一科,歙縣舉進士10人。嘉靖朝25年,歙縣舉進士45人(其中狀元1人),平均每年幾達2人。
348人中,既有“父子同科”“同胞翰林”等科舉佳話,更有“父子尚書”“翁孫宰相”舉世矚目。雄村人曹文埴、曹振鏞即為“父子尚書”。曹文埴,乾隆二十五年進士,為《四庫全書》總裁之一,曹振鏞,乾隆四十六年進士;民間有“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無”的傳說。大阜人潘世恩、潘祖蔭即為“翁孫宰相”。潘世恩,乾隆五十八年(1793)狀元,曾任工、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太子太傅等。曾上疏言林則徐,歷任封疆,有體有用,建議徵召赴京任用。潘祖蔭,世恩孫,鹹豐二年探花,曾任兵部尚書、工部尚書、太子太保等職。曾為左宗棠辯白,並推薦左宗棠才能,使左宗棠復起獨領一軍。曾上疏請皇上勤聖學、求人才、整軍務、裕倉儲、免民賦。曾舉發、彈劾不稱職的官吏,中有欽差、總督、巡撫、提督、總兵等。正直敢言之聲傳播朝野。還有杞梓里人王茂蔭,道光十二年(1832)進士,曾任戶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等職,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的唯一一位中國人。
武科進士,唐、宋未見有舉,明清共舉87人,康熙朝最多,達45人。
……
儘管天天面對紫陽山,由山想到書院,由書院想到眾多進士,歷時達五年半之久,卻是未曾將此短文寫出。現在終於草就,鬱積胸中的一塊“石頭”也就落地了。只是我的《古歙進士譜》難免掛一漏萬,不能一一敘出,拜望本邑七百七十位唐、宋、明、清進士,萬勿見責為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