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是周武王子、成王弟唐叔虞的封國。西周宣王時,北方戎狄叛亂,晉穆侯幫助宣王共同作戰,伐條戎時,齊女生大兒子姬仇;千畝之戰時,齊女又生少子姬成師。穆候卒,弟殤叔自立為侯,姬仇出奔,四年後,姬仇攻殺殤叔,繼位為文侯。正此時犬戎殺周幽王,晉文侯與鄭、虢助周平王在洛邑建國。晉文侯時已遷都於絳。前475年,文侯卒,子姬伯立,是為昭侯。昭侯封叔叔姬成師於曲沃,號為桓叔。前739年,晉大臣潘父弒其君昭侯,而迎立桓叔。桓叔欲入絳,晉人發兵抵禦桓叔,桓叔敗歸,晉人共立昭侯子姬平為君,是為孝侯。不久,桓叔卒,子姬鮮繼位,是為曲沃莊伯。孝侯十五年,曲沃莊伯弒孝侯於絳。晉人攻曲沃莊伯,復立孝侯子姬郄為君,是為鄂侯。鄂侯在位六年卒,子姬光繼位為哀侯。 哀侯二年,曲沃莊伯卒,子姬稱繼位為曲沃武公。哀侯八年,曲沃武公伐晉,虜哀侯,哀侯子姬小子繼位為小子侯。晉小子四年,曲沃武公誘召晉小子,殺之。周桓王使虢伐曲沃武公,武公敗歸曲沃,晉人立哀侯弟姬緡為晉侯。
前677年(晉侯姬緡28年),曲沃武公伐晉侯姬緡,滅之,曲沃武公成為晉君,向周天子獻寶,被升格為晉武公。武公死後,子獻公姬詭諸繼位。晉獻公深知“本小末大”是晉國分裂禍因,因而他把公子公孫都統統驅逐出國。 驪戎是犬戎之一,原在臨潼驪山之下。周室東遷以後,它也向東遷徒到晉西。晉獻公打敗驪戎,俘獲了驪姬。獻公很寵愛她,把太子申生廢除,立驪姬所生的兒子為太子。因此派太子申生去打東山之戎,又派二子重耳去防守蒲城(今山西永濟縣),三子夷吾去防守屈(今山西吉縣)。前658--前655年,晉借道於虞(今山西平陸)以伐虢(今三門峽)。晉滅虢後,虞也隨著被滅亡了。虞、虢以西的黃河兩岸,是戎族活動的地方,晉滅虞、虢,是為了抵抗戎狄。晉獻公接著連續滅亡了耿(今山西河津縣)、霍(今山西霍州)和魏(今山西芮城),並封趙夙於耿,封畢萬[周文王第15子畢(鹹陽)公姬高之後]於魏,讓他們防守,晉擴大了自己的地盤。
晉獻公聽了驪姬的膺言,使重耳不得不到母家狄人那裡避難,夷吾也逃到梁(今陝西韓城)。重耳在狄人那裡住了十二年,後來在秦穆公護送下回晉國即位,即晉文公。 前635年,周襄王出居於外,王子姬帶叛亂進入王城。晉文公出兵送周襄王入國,誅王子帶。前633年城濮之戰,晉文公打敗楚國。前630年,秦、晉聯合,包圍鄭國,鄭派燭之武去勸說秦穆公,秦遂罷兵而去。
前628年,晉文公去世,其子襄公即位。這時,秦穆公發兵偷襲鄭國,恰好鄭國商人弦高在去洛陽的路上遇秦師,以十二條牛犒勞秦師。秦以為鄭已有準備,便罷兵而去,順便滅滑國(今河南偃師縣緱氏鎮)。在秦回去的路上,晉乘機邀擊秦師於餚(今洛寧縣西北60里)。前627年,晉襄公敗狄於箕(今山西太谷縣),俘獲了其一部分首領。前594年,晉敗赤狄於曲梁(今山西潞城縣北四十里),滅潞氏,又滅廧咎如氏,從此,赤狄衰亡。 赤狄衰亡,白狄代興。白狄劃分為鮮虞、鼓和肥三部。鮮虞在今河北正定,鼓在今河北藁城,肥在今山西昔陽。前530年,晉假道於鮮虞,滅肥。前527年,晉滅鼓。前501年,鮮虞敗晉師於中牟(今河北唐縣),鮮虞一直延續到戰國中期,稱中山國。
晉襄公卒,太子夷皋年幼,趙盾擁立襄公弟姬雍,並已派人到秦去接姬雍。賈季則擁立公子姬樂,也派人到陳去接姬樂。趙盾利用權力,廢太師賈季。太子夷皋的母親繆贏抱著夷皋,日夜在朝廷里號哭。趙盾怕影響不好,乃改變主意,掬立太子夷皋,是為靈公。前598年陳夏征舒之亂,楚國出兵討伐,幾乎滅陳,其後楚國不斷侵宋侵鄭,晉國作為霸主,只虛張聲勢,而不出兵。
前597年,晉景公三年,楚莊王圍鄭。這時荀林父已代趙氏執政,率三軍在邲(今河南滎陽北)與楚作戰,大敗。晉景公時,齊常常進攻魯、宋、衛。前589年,晉卻克執政,出兵與齊作戰於鞍(今濟南市西),結果是晉勝而齊敗。 前585年,晉遷都千汾澮之間的新田(今山西侯馬)。前580年,厲公立,奕書執政,伐秦至涇(今陝西涇縣),又伐鄭,敗楚共王援軍。前572年,襄公曾孫、悼公姬周即位。自獻公驅除群公子,晉國沒有與公室最親密的公族,因而使晉國的異姓貴族得以發展強大起來。悼公時晉國六卿專政,公室益卑。
所謂“六卿”就是韓氏、趙氏、魏氏、范氏(士氏)、中行氏(荀氏分支)、智氏(荀氏分支)。周文王第17子被封於郇(今臨猗縣、新絳縣),為伯爵,春秋時被晉武公所滅,其後代遂以郇為氏,後來郇氏又分為荀氏、中行氏、智氏等姓氏。 前497年,趙鞅執政,他命令在邯鄲的趙午把衛國進貢的民戶五百家遷送於晉陽。晉陽趙午雖是趙鞅的支族,但不答應趙鞅的要求。趙鞅大怒,殺掉了趙午。趙午之子趙稷和家臣涉賓於是據邯鄲叛亂。荀寅(中行氏)、范吉射與趙午也參加趙稷的叛亂。智氏、韓氏、魏氏劫持晉侯攻伐范氏和中行氏。結果范氏、中行氏失敗,逃到了衛國朝歌。智、韓、魏三家與趙鞅在新絳(今侯馬)結盟。 第二年,智、趙、魏、韓四家又圍范氏、中行氏於衛朝歌。前493年,發生了鐵丘(衛境內)之戰。這時,衛太子蒯聵流亡在晉,他助趙鞅去打范氏、中行氏,而鄭助范氏。前492年,趙鞅圍朝歌;前491年,趙鞅圍邯鄲;前490年,晉圍柏。范氏、中行氏最後滅亡。
趙鞅,亦稱趙簡子。他的兒子無恤繼位為趙襄子。趙襄子由晉陽向代(今大同)發展,滅白狄殘餘部落。後來趙又滅中山。但這時智氏專晉國政,前453年智瑤聯合韓、魏與趙作戰,包圍了晉陽,引水灌城,危在旦夕。趙襄子暗中派人與韓、魏談判。韓、魏於是反戈夾擊智氏,智氏大敗。韓、魏、趙三家共同瓜分智氏的土地和人民,從此形成三家鼎立的局面。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認魏斯、韓虔、趙籍為諸侯,晉亡。
晉武公次子姬伯僑,姬伯僑子姬文(遜)。姬文子姬突,封於羊舌邑(今洪洞縣東南范村東古城)為大夫。故楊國(晉初被晉國滅)地有人名李果,他的鄰居偷竊了一頭羊,把羊頭送給李果享用,李果不便當面拒絕,於是就將羊頭埋到院中。後來偷羊事發,李果便將羊頭掘出,羊頭上肉已盡腐,惟有羊舌尚存。時人無不敬佩李果的清白與厚道,便將其家稱之為羊舌之家。羊舌邑便由此而來。
第一代羊舌大夫姬突出任晉獻公的軍尉,曾追隨太子申生征伐東山皋落氏;其子名羊舌職(羊殖),為第二代羊舌大夫,歷仕晉景公與晉悼公,曾任中軍尉之職。 羊舌職生有四子,長子羊舌赤,字伯華,食采於銅鞮(今山西沁縣南五十里古城村);次子羊舌肸,字叔向,封邑於楊(今洪洞縣東南18公里古縣村);三子叔魚(鮒),食邑于樂(平陽);四子名叔虎。
羊舌叔向位至太傅,地位僅次於晉六卿,羊舌一族的勢力由此漸盛。後晉國內亂,欒、范相殘,羊舌叔虎作為欒氏的黨羽被殺,羊舌叔向、羊舌伯華兄弟都被牽連入獄,只有羊舌叔魚因黨於范氏而免禍。幸有大臣祁奚冒死相救,叔向兄弟才得獲釋出獄。羊舌叔向復出後再任太傅,晉平公12年(前546),他以副使的身份,隨同執政的趙武參加了在宋舉行的晉楚14國弭兵大會。爾後伯華、叔魚相繼失勢,到了晉頃公時期,惟有叔向一門獨存。叔向生子伯石,字食我,因襲封於楊邑。晉頃公12年(前514),六卿討滅公族祁氏,楊食我也被認定為祁氏的同黨而遭捕殺,羊舌一族滅亡,於是,最後一個公族在晉國消失。執握晉政的魏獻子把羊舌氏的采邑分為銅鞮、平陽、楊三縣,分封給六卿的庶子庶孫及所屬之大夫。
叔向次子羊舌季夙幸免於難,攜家眷逃住華山中的一個"仙谷",改羊舌為楊姓。季夙之後的世系是楊道、楊忠、楊業、楊贊、楊祺(周元王姬仁司馬)、楊羨(周考王姬嵬左將軍)、楊惠(周烈王姬午大夫)、楊元(周安王姬驕左庶長)、楊溫、楊志(周顯王姬扁左將軍)、楊章(周慎靚王姬定左將軍)。
楊章的長子楊苞是分晉而國的韓國襄王的將領,守衛修武,其後裔便留在河南獲嘉縣一帶。次子楊郎仕於秦,被封為臨晉君,在陝西大荔一帶,其後裔也留在了大荔。楊章幼子楊款,隨次兄楊郎仕秦,官至上卿,子孫留居楊姓故地弘農華陰。
相關詞條
-
楊國
周代諸侯國,姬姓,爵位為侯爵。為防止獫狁的進攻,周宣王封其子長父為楊侯,建立楊國(在今山西省洪洞縣一帶)。古楊國的地望在山西洪洞縣東南15里的范村。今楊...
歷史簡介 楊姓淵源 -
楊國俊[陸軍中校]
楊國俊(1918年-1983年),姓名楊人偉,字楊仁偉,家譜名楊國俊。黃埔軍校本校畢業生。1938年投筆從戎,參加了台兒莊戰役。楊人偉從1939年到19...
-
楊國[古代諸侯國]
楊國,周代諸侯國,姬姓。為防止獫狁的進攻,周宣王封其子長父為楊侯,建立楊國(在今山西省洪洞縣一帶)。
歷史簡介 楊姓淵源 -
楊國俊[原雲南省主席龍雲副官]
楊國俊(1918年-1983年),姓名楊人偉,字楊仁偉,家譜名楊國俊。黃埔軍校本校畢業生。1938年投筆從戎,參加了台兒莊戰役。楊人偉從1939年到19...
-
楊國忠[唐代宰相]
楊國忠(約699年—756年),本名釗,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人,祖籍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市),唐代權臣。是東漢太尉楊震之後,張易之外甥,楊貴妃族兄。 ...
人物生平 軼事典故 人物評價 家庭成員 史籍記載 -
古郪國
古郪國在巴國和蜀國之間,郪國在蜀國東南邊,在巴國西邊,秦滅蜀郡,在郪國土地上建立郪縣。這裡先探討郪國的疆域。秦滅蜀國後,以蜀國土地建立蜀郡,以蜀國都城成...
郪國古城 郪國史論 郪國疆域 郪國物產 郪國戰爭 -
古謝國
我國上古時代的一個小諸侯國名稱,據古書記載:黃帝的兒子中有一姓任,任家族建有十個國家,其中第一為謝國。國境在今河南省,臨近楚國,後為周宣王所滅,改稱申國...
謝國簡介 謝姓起源 謝姓分布 謝姓家譜 謝姓名人 -
楊冪
楊冪,1986年9月12日出生於北京市,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流行樂歌手、影視製片人。2005年,楊冪進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本科班就讀。2006年,楊冪因...
早年經歷 演藝經歷 個人生活 主要作品 社會活動 -
楊古力
楊古力 (1572—1637),清初將領。滿族,舒穆祿氏。世居琿春,後隸滿洲正黃旗。琿春庫爾喀部長郎柱子。初侍太祖努爾哈赤,尚努爾哈赤女,為額駙。
人物生平 相關事件 軼事典故 史籍記載 歷史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