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共有4個亞種,主要差異在於頭部、腹部的毛色的不同。指名亞種成鳥深綠色,腹部斑紋更廣泛,紅喉更深;開曼島亞種成鳥更黃或綠,具有較明顯的扇形羽毛,胸部和臀部帶有藍色,白色頭只限於額頭部位,頸部兩側的綠色從臉頰部位分離咽喉的紅到腹部較廣泛,個體的體形也較大;開曼巴克島亞種總體呈黃綠色,成鳥有更明顯的栗色的腹部斑紋,臉頰和喉嚨顏色更深,體形較小;巴哈馬亞種腹部的斑紋小或沒有斑紋,頭部白冠向後延伸的更深遠,直達眼先和上層臉頰,尾巴基部少紅色,體形較大。
生活習性

古巴亞馬孫鸚哥主要以種子、水果、漿果、堅果、花朵、松果、葉子以及植物嫩芽為主。偶爾也會到農耕區覓食穀類、以及到庭院或是果園中尋找水果等。
繁殖方式

人工飼養僅有少數的繁殖數量,母鳥2歲後才會繁殖,公鳥則須3年,但還是宜等至成熟點繁殖較理想,巢箱寬度至少等於它們身體的長度,深度至少體長的3倍高,4、5倍高,入口最好比身體厚度窄一些,繁殖期對飼主可能有攻擊性,繁殖期間最好將不必要的干擾降自最低,因為親鳥領域性強且對於飼主檢查巢箱很敏感,一窩通常生2-3枚卵,孵化期約28天,幼鳥約在8-10周時羽毛長成。
分布範圍

亞種分布
指名亞種(A.l.leucocephala):分布在整個古巴及青年島。
巴哈馬群島亞馬遜鸚鵡(A.l.bahamensis):分布在巴哈馬,共有兩個群落,一個在阿巴克,而另一個在伊納瓜群
島。
開曼島亞馬遜鸚鵡(A.l.caymanensis):分布在大開曼。
開曼巴克島亞馬遜鸚鵡(A.l.hesterna):分布在開曼布拉克及小開曼。
另外分布在古巴西部及青年島的西古巴亞馬遜鸚鵡(A.l.palmarum)因其標本羽毛呈較深的綠色,故曾被認為是一個亞種。但是於1928年重新評估後發現,標本的顏色差別是因保存方法造成的,而實際上並沒有明顯的分別。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ver 3.1 2009年瀕危物種——近危(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