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仙壇曉翠
“仙壇曉翠”指的是嶧縣城北郊仙壇山晨曉時分的蒼翠景觀。
仙壇山具有“體端峰秀,形如華蓋,植被蔥鬱”的特徵。清晨,寂靜的林木猶如團團簇簇的翡翠堆在一起,發出水靈靈的閃光。置身縣城北門向山坡上遙望,悠然的霧靄緩緩飄移,好似人間仙境。當旭日升起,朝暉映照滿山綠雲,如煙如黛的山林風情,使“仙壇曉翠”的景觀更加絢麗。
關於仙壇山名字的由來,在嶧縣流傳著兩種說法:一是古代縣地方官在山上築“三壇”,祭祀天地、山川和五穀之神,仙壇因此得名;一是有仙人曾在山上設壇作法,煉出仙丹,乘鶴西去,為這座山峰留下了仙氣。仙壇山的山體為海相沉積岩,經過滄海桑田的變化,分三次浮出水面。在逐步抬升的漫長歲月里,海水在山體上衝出三道玉帶式的痕跡,所以仙壇山又名玉帶山。富有想像力的嶧縣人把這一形貌稱為“壇山三道箍”,有“壇山腰裡三道箍,不出娘娘出都督。娘娘是個胡娘娘,都督是個賈都督”的歌謠在民間流傳。“胡娘娘”指明代永樂皇帝北伐時伴駕親征的朝鮮族妃子權氏,她在凱鏇途中因中暑薨於薛城,葬在嶧縣;“賈都督”指明代隆慶年間進士賈三近。萬曆二十年,寧夏副總兵哱拜據城反叛,許多朝臣舉薦賈三近前去平定。萬曆皇帝派使臣趕赴嶧縣,拜賈三近為兵部右侍郎,令其火速進京掛印。不料他因突發背疽(一種惡瘡),溘然長逝,終年六十歲。因為“賈”與“假”諧音,後人附會說,“賈都督”不過是個“假都督”。
仙壇山是嶧縣城的依託。據縣誌記載,古代繒國、承縣、蘭陵郡、嶧州、嶧縣等城池,雖然多次遷址,總是以仙壇山為依靠,仙壇山因此成為縣境的標誌。2007年,嶧城區人民政府在仙壇山下建起了仙壇苑廣場,成為城區居民休閒遊樂之地。早晨,來廣場晨練的人們,可以充分領略“仙壇曉翠”的景觀。
二、仙洞懸雲
“仙洞懸雲”為古嶧縣八景之一,位於縣城東十華里的桃花山上。桃花山兩峰對峙,東峰之陽有一溶洞,名曰仙人洞。相傳,古代有一異人在此居住,成仙而去。另有傳說,一個賣魚人途經此地,洞中老人邀他下棋,他放下魚擔,與老人對弈。他一邊走棋,一邊觀看洞外風景,發現樹木時而變黃,時而轉綠。一盤棋未盡,賣魚者發現自己的魚擔已經不見了蹤影。回到家,方知自己已經離家數百年。
仙人洞為石灰岩溶洞,洞口高三米,寬四米,洞中有兩個分叉向里延伸。向下的岩洞入口狹窄,側身越過“瓶頸”之後,裡面卻別有洞天。另一石洞向上延伸,是通往山頂的“天窗”。洞門兩側,懸崖陡峭,古木幽深。雨後,激流巨瀑,直瀉龍潭,滾雪飛花,雲蒸霞蔚。仙人洞不遠處,還有玉皇洞、八叉洞、滴水井、牛角洞、會真洞、朝陽洞、星星洞等多處洞穴,形成一組溶洞群。從輿名推測,這裡最初似為道教聖地,後來被佛家取代。由於嶧縣城郊無崇山峻岭,仙人洞於是成為文人雅士的郊遊之處。明清時期的文學家柴奇、賈三近、李克敬等人,曾到此遊覽,並留下膾炙人口的題刻。康熙年間的知縣仲宏道,每當公務勞神之後,必到仙人洞與僧人談詩論文,尋求清淨。離任前夕,寫下《桃花山記》一文,寄託離別之情。
日軍侵華戰爭開始以後,仙人洞遭到連續破壞:先是寺院被焚,古樹遭伐;文革時期,無知的理想主義者砸了佛像,毀了碑刻;再往後,滅草開荒,毀林種地,徹底破壞了這裡的生態,“仙洞懸雲”的景觀成為遙遠的記憶,探幽訪勝之地變成面目猙獰的荒野。
2003年,一位有心人投資整修了仙人洞,開挖了老龍潭,修復了登山路,重建了佛殿,把這裡建成了旅遊勝地。當春風乍起,杏花綻放,偉岸的青山被染成粉紅;夏雨過後,山泉噴涌,飛瀑直下,雪浪落入龍潭,化作湍急的清流;秋風乍起,紅楓、黃楝、綠檀三色輝映,把幽靜的禪寺裝點;冬日雪霽,玉樹臨風,清幽之地透出高潔的神韻。經過整修後的仙人洞,恢復了高山流水、仙洞懸雲、洞天福地、萬象森列的景觀。
三、君山望海
君山即抱犢崮,原屬嶧縣轄區,現歸山亭區管轄。君山漢代稱樓山,魏晉時改名仙台山,俗稱抱犢崮。君山之所以為“君”,是因為嶧縣境內沒有名山大川,周圍的丘陵皆臣服在君山腳下,所以它就成了“尊長”。抱犢崮的林木覆蓋率在百分之九十六以上,從上到下,一綠到底。
崮,是一種特殊的地貌,辭書里對“崮”的解釋是:四面陡峭、上端較平的山,如山東有“抱犢崮”、“孟良崮”。抱犢崮的形狀是,下面是斜坡山體,山頂上立起一座鬼斧神工的“崮”,成為一種特殊景觀。據地質專家介紹,抱犢崮的崮頂由五億年前的海相沉積岩構成,下部是抗風化能力較弱的砂頁岩,在長期的地質作用下,邊部岩塊逐漸墜落,原山體形成了四周陡峻的崮形地貌。
關於“抱犢崮”名字的來歷,說起來還有幾分浪漫呢。因為崮頂土地肥沃,適宜耕作,許多人渴望到崮頂上躲避戰亂和徭役,享受清淨。因為山壁陡峭,耕牛無法攀登。有位農人,抱著牛犢爬上崮頂,把牛犢養大,開荒種田,過上了“山高皇帝遠”的日子。
孔子云:仁者愛山,智者樂水。君山,雄踞嶧縣,東望大海。據說,在秋高氣爽的清晨,佇立崮頂,能夠看到一輪紅日穿雲破霧躍出雲海的宏偉氣象。
1923年5月,孫美瑤領導的地方武裝,在臨城劫持了國際列車上的外國政要作人質,押至抱犢崮山頂,作為和軍閥談判的條件,相持了許多天,成為震驚世界的“臨城劫車案”。
現在的抱犢崮山區,鬱鬱蔥蔥,蒼翠欲滴,被闢為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和4A級旅遊景區,是名符其實的天然氧吧,成為人們休閒觀光、健身養生的旅遊勝地。
四、青檀秋色
“青檀秋色”在嶧縣八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為這裡有一座佛家寺院,又處在楚、漢兩山之間的峽谷中,幽靜的地理位置加上茂密的植被,使得這裡的景色非同一般。
青檀秋色因青檀寺吸引遊人光顧,青檀寺因艷麗的青檀秋色而聞名一方。
據《嶧縣誌》記載,青檀寺原建於唐代玄宗年間,原名雲峰寺,因為山谷中長滿青檀,後改名為青檀寺。每當秋風送爽,山谷中的楓葉變得火紅,銀杏樹通體金黃,而遮天蔽日的青檀樹冠依然碧綠,三種色彩疊映到清澈的青檀湖中,讓人分不清哪是湖水,哪是披著彩衣的楚漢山。
青檀峽谷之中,生長著六十多種樹木,最令人稱奇的當然是千年古檀。
青檀樹為落葉喬木,系國內稀有樹種。它的特點是木質堅硬,可用來製作誦經的木磬,而青檀樹皮則是生產宣紙的主要原料,據說,只有青檀樹皮製成的宣紙,才算正宗。在安徽的宣州、涇縣一帶,有著集中栽培的青檀經濟林,但很少見到數百年以上的古樹。而在這條山谷里,千年以上的古檀比比皆是。這些古木由於飽經風霜,大自然把它們塑成了藝術佳品。那些幾人合抱粗的古樹,有的像鳳凰展翅,向遊人默默祝福;有的像蛟龍騰空,陪襯古剎風采;有的像歷史老人,靜觀世態變化。蒼勁的樹幹上,斑痕累累,無聲地訴說歷史滄桑。令人生奇的是,這些古樹不是生在土層里,而是長在山崖的石縫中,靠著有限的營養頑強生存,並用自己的根系撐開石縫,擴大生存空間,青檀樹的這種頑強生命力,這種自強不息的堅韌性,被棗莊市新任市長陳偉稱讚為“青檀精神”。
青檀寺的大雄寶殿前,有兩棵雌雄合抱的千年銀杏,主幹直徑兩米,高三十多米。每年春天,偉岸的雄樹吐出穗狀花絮,秋天,秀外慧中的雌樹掛滿碩果。樹下有一眼常年不涸的山泉。相傳,青檀寺原先的廚房,就建在泉口旁邊,泉水經過客廳,流入青檀湖。來了客人,廚師做好齋飯,放入托盤,再將托盤置於泉口上,喊一聲“來了”,泉水就把托盤衝進客廳,代替了小跑堂。於是此泉被命名為“跑堂井”。
因為青檀寺環境清幽,文人墨客常到寺里吟詩作賦。明代文學家賈三近,還成立了青檀詩社,定期邀請好友來此一展詩才。賈三近有多首詠青檀寺的詩,其中一首寫道:
秋風古木前朝寺,僧屋如巢自在棲。
黃葉拍天丹灶冷,青檀繞殿碧雲齊。
幽人到處鳥鳴谷,樵子歸時鹿飲溪。
盡日煙霞看不足,買田結社此山西。
在寺院後面,有一座建於宋代的“金界樓”,當地人稱作“岳飛養眼樓”。相傳,岳飛在與金兵作戰時害了眼疾,曾到這座樓上養眼一個月,康復後重返戰場。養眼期間,填過一首《小重山》的詞,表達了他當時的複雜心情: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窗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岳飛養眼樓東側,有一條向北延伸的蝴蝶谷,每年春夏秋三季,這裡都飛舞著成雙成對的蝴蝶,演繹著浪漫故事。
1985年之後,嶧城區人民政府多次投資對青檀寺進行整修,把這裡建成了與“冠世榴園”融為一體的旅遊勝地。
五、承水環煙
“承水環煙”即嶧縣城西承水河上如煙如霧的水文景觀。
承水河,今稱西沙河,發源於棗莊以北的梁子河、滄浪淵、牛鼻泉和稅郭河一帶,河水自北向南,匯入台兒莊運河。西沙河水量豐沛,常年不涸,河上建有一座石橋,邑人稱“孺子橋”。橋身為元寶形,長九十米,寬六米八,高兩米六,汛期山洪到來時,大水漫橋而下,不給泄洪帶來障礙。據《嶧縣誌》記載,該橋建於明代弘治年間,嘉靖和崇禎年間進行過擴修。
明清兩代,縣城西門稱“迎恩門”,與迎恩門相對的孺子橋一帶,是觀賞“承水環煙”的最佳位置。這裡,綠樹成蔭,芳草繁茂,河面上水氣飄渺,如煙如霧,城牆上面似乎披了一層輕紗。雨後,藍湛湛的流水穿過橋洞,掀起急湍的浪花,團團蒸氣浮在水面,形成層層煙環。清晨,到河中汲水的城裡居民,挑著陶罐水擔,由城門出出進進,形成一條遊走的長龍。早飯過後,來河邊浣洗的麗人,把承水河裝點得更加嫵媚。
1975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故事片《車輪滾滾》,曾經把孺子橋作為外景地之一。那時候,西沙河水還是城區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1980年之後,河水受到污染,一度成為污水河。1987年,為泄洪需要,水利部門將蜿蜒曲折的河道取直,河床改道,孺子橋廢棄,承水環煙的景觀發生變化。進入新世紀之後,嶧城區加大了承水河的治理力度,重修和新修了三座公路大橋和一座步行橋,對新河兩岸進行了綠化美化,建成了濱河公園。隨著上游污染源的有效治理,承水河又恢復了昔日的清澈,新的“承水環煙”更加迷人。
六、湖口觀漁
“湖口觀漁”在嶧縣八景中屬於動態景觀。
湖口位於微山湖東畔的韓莊鎮(今屬微山縣),是京杭大運河穿越微山湖的出口,也是台兒莊運河“嶧縣八閘”(韓莊閘、新閘、巨梁橋閘、萬年閘、丁廟閘、頓莊閘、侯新閘、台莊閘)的第一道閘門。韓莊湖口閘在航運史上有著很高的地位,它處在“三分迎天子,七分下江南”的咽喉水段,因為從微山湖到駱馬湖的水位靠著湖口閘調節,過往船隻又以官船為主,所以湖口閘在建造過程中下了一番功夫,使這座船閘氣勢雄偉,功能齊備。置身湖口之上,西面是波光蕩漾的微山湖,向東是通往江淮的大運河。在這連線南北交通的標誌性建築上觀賞漁帆點點,別有一番感受。
微山湖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這裡魚蝦肥碩,水生植物繁多,夏季的無際荷花,秋季的茫茫蘆盪,形成氣勢恢宏的壯美景觀。因為物產豐富,微山湖有“日出斗金”的美稱。適逢魚汛的暖春,遊人佇立湖口,披著朝陽,向西眺望,波光如鏡,水天一色。清粼粼的湖水裡,鯉魚、鯰魚、鰱魚、鯽魚跳躍遊動,組成了一幅動態的水墨大寫意。待晚霞升起,遊人可以飽覽漁船在夕陽餘輝里沉穩靠岸,把滿艙魚兒送往魚市的喜悅場景。
相傳,公元1765年,乾隆皇帝沿京杭大運河南巡,船隊經過湖口船閘,當朝天子見到這固若金湯的工程,喜不自禁,為督建這一工程的官員題詩加勉:
韓莊實泄微湖水,
籌涸金魚閘建新。
濟運利農期兩益 ,
每因觸景憶賢臣。
20世紀60年代,韓莊鎮劃歸微山縣管轄,雖然不再屬於嶧縣,但“湖口觀漁”的景觀依然存在。
七、劉伶古台
在嶧縣城北十八里的寨山北麓,劉曜村旁,有一個東西長六十米,南北寬四十米的封土堆,邑人稱作“劉伶古台”,為嶧縣八景之一。《太平寰宇記》和《齊乘》等古代權威地理著作稱,劉伶墓即在古台附近。
劉伶,字伯倫,西晉時沛國(今安徽宿州市)人,官至建威參軍,為“竹林七賢”之一。他才華橫溢,風流倜儻,性情豁達,喜歡郊遊,有斗酒之量。文章寫得精美絕倫,有《酒德頌》傳世。晉武帝年間,劉伶在一次聚會中,力陳無為而治的主張,觸怒了當權者,不久被罷官。晚年,他乘鹿車攜酒出遊,命家人拿著鐵杴之類的工具跟隨,囑咐說:“我醉死在哪裡,就埋在哪裡好了。”後來,劉伶來到嶧縣,在一處山青水秀的地方釣魚飲酒,自得其樂。有一次,他喝下一壇杜康酒,長醉不醒,劉曜村成了他的人生歸宿之地。
劉伶古台坐落在青翠的峰巒之中。古時候,這裡山光嵐影,松濤陣陣,流水淙淙,紫煙如織。附近有大小山泉數十眼,四季噴珠吐玉,飛濺的泉流,順著蜿蜒的山溪注入承河。縣城中的文人雅士,經常攜酒簞食,到泉水邊紀念這位偉大的酒仙。
明代文學家賈三近曾為劉伶撰寫過碑記,讚嘆劉伶的《酒德頌》“氣排山河,襟麾宇宙”,稱劉伶是“達人而非酒人”。對他“吞吐煙霞,沉酣風月,掀髯長嘯,雲吞應聲”的瀟灑充滿著由衷的嚮往。賈三近寫道:“乃今埋骨空山,糟醑誰薦?頹牆蕪莽,斷碣不存。一棄鹿車,竟成千古……公之英風爽氣,諒日游十洲三島間,此時化鶴歸來,俯瞻舊隴,必將囅然發笑,謂千載之後,何幸有此會心人也。”
千百年來,劉伶的豪放性格一直為世人稱道。邑人在他飲酒垂釣的地方築台,紀念這位清醒的豪飲酒星,使這裡成為嶧縣境內的一處勝景。現在,劉伶古台依然保存完好,吸引著一批批遊人。
八、許池綠波
“許池綠波”源自許池泉。許池泉在嶧縣城北十華里,又名十里泉。
十里泉有大小泉頭十二個,比較有名的有水珠噴涌的“珍珠泉”、底色灰藍的“罐口泉”、狀如開鍋的“沸鼎泉”、與日爭輝的“金花泉”等。十二個泉頭皆從平地噴水,以不同的姿態營造著異彩紛呈的水文勝境。主泉與周圍上百個星羅棋布的小泉匯成一泓長九十米、寬六十米的水池。池水如鏡,垂柳倒映,綠波千層,有“風接灘聲晴亦雨,雲移潭影晚疑秋”的美譽。池中有一條用石板搭成的九曲橋,跨越水面,連線湖心亭。池水四周有“神龍廟”、“關帝廟”、“大佛殿”、“荀卿祠”等建築群,以眾星捧月之勢,烘托著“許池綠波”這方“大地明鏡”。成群的野鴨、白鷺、灰鶴遊戲水中,“時有嘉魚,巨目長尾,游聚亭下”。即便是三伏炎夏,依然是清涼世界,成為人們避暑消夏的地方。
據《嶧縣誌》記載,元代嶧州知州王天祥最早在這裡“開田浚渠,灌溉四郊”,讓泉水造福百姓。明代嘉靖年間,縣令許憲在此基礎上修建了殿宇,使單純的水利設施衍生出觀賞的功能。清代康熙年間,嶧縣知縣張玉樹又作了擴建,清淤擴池,調河挖渠,使許池的自然美與藝術美有機結合,成為地方名勝。
在許池綠波景區中,最著名的建築當數泉邊的荀卿祠。
荀卿祠是邑人為了紀念蘭陵令荀況而建。荀況,趙國人,是繼孔孟之後最著名的儒學大師,也是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戰國時期,楚相春申君任他為蘭陵令,他先後在此執政十八年之久。去官之後,在蘭陵著書立說,教書育人。韓非、李斯等著名政治家皆出自他的門下。可以說,蘭陵(嶧縣)已經成為荀況的第二故鄉,後人為紀念他,便在這山清水秀的許池泉邊為他建祠。
明代詩人趙衙在《春日許池泉》一詩中寫道:
春日許池上,春風嘉樹林。
繁花茅屋映,高柳鷺塘深。
炯野煙花膩,亂山空翠陰。
坐來頻啜茗,幽興獨能禁。
1966年以後,十里泉一帶逐步建成了工業區,使這一景觀讓位於經濟目的。隨著棗莊市人民政府對環境建設的重視,許池綠波的風光將得到恢復,重新煥發勃勃生機。
相關詞條
-
嶧縣八景
嶧縣八景分別是、仙洞懸雲、、青檀秋色、承水環煙、湖口觀漁、劉伶古台、許池綠波。
簡介 八景詳介 -
嶧縣
嶧縣舊縣名,最早秦置,地處魯南,含棗莊市的市中區、嶧城、台兒莊全部及薛城東部、山亭南部、蒼山西南三鎮、微山縣韓莊鎮,以及徐州市北境部分鄉鎮,建國後一直沿...
得名 歷史沿革 嶧縣長紅棗 嶧縣八景 -
古邳鎮
古邳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 。中國漢傳佛教“第一出家人”嚴佛調的家鄉 、秦末漢初五大隱士之一黃石公故里 、“漢初三傑”之一張良的再生地 、三國吳國大帝...
地理環境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自然資源 經濟發展 -
嶧城萬畝榴園
添彩,秋山秋景堪稱古嶧縣八景之最,因此博得了“青檀秋色”的美稱。明清時期...季節,有“嶧縣八景”之首之稱的景觀--青檀秋色,同時也是善男信女的必到之處...。 特色景點: 青檀寺: 青檀寺古青檀寺,《嶧縣 志.山川》卷對此有詳細...
特色景點: -
下邳八景
下邳,著名的歷史古城。 說到人傑地靈的下邳,不能不說到巨山。 南山有鳥,北山張羅。
-
劉伶古台
劉伶古台在嶧縣城北十八里的寨山北麓,劉曜村旁,有一個東西長六十米,南北寬四十米的封土堆,邑人稱作“劉伶古台”,列為嶧縣八景之一。
簡介 歷史與文化 -
壇山街道
,2001年撤鎮建壇山街道辦事處。 壇山街道因背靠仙壇山得名。仙壇山是古嶧縣“鎮邑之山”,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仙壇曉翠”被列為“嶧縣八景”之首。古老的承水河(嶧城大沙河)貫穿壇山街道境內。“承水環煙”也是“嶧縣八景”之一...
簡介 建制沿革 宗教氛圍 名人故里 戰爭歷史 -
山東省棗莊市
,南部置嶧州,後降為嶧縣。 清朝,今棗莊境內屬兗州府,北部置滕縣,南部置嶧縣。 中華民國時期,沿襲清代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今棗莊地區仍為滕、嶧兩縣,屬濟寧專署領導。 1960年,嶧縣改為縣級棗莊市...
城市簡介 行政區劃 城市名片 自然地理 歷史沿革 -
滕州市
,主峰高415米,被稱為古滕八景之一的"谷翠雙峰",東峰高400米,西峰高...滕縣、薛縣。滕,作為縣名始見於史冊。西漢初,高祖析小邾置蕃縣。隸屬豫州刺史...(198年),分東海郡,於昌慮縣置昌慮郡,不久又改為昌慮縣,其他縣照舊...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自然資源 人口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