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囊列獻

結構

游囊山—— 黃滔
山有重囊勢,門開兩徑斜。
溪聲寒走澗,海色月流沙。
庵外曾游虎,堂中舊雨花。
不知遺讖地,一一落誰家。
[註解][囊山]在福建莆田縣東北三十里,形如懸囊,故名。(雨花)佛教說法以為天能雨花。(讖)預言吉凶得失的文字、圖記。
囊山形如怒渙,故以名之,克有佛日山,上有理影寺,西有九峰山,峰想香拔之九日’上有九峰寺,輿褒山列
建異·而以囊山形高勢經,石澀松茵,酸民僳立。脈自沿鎮柬’古睹莆末舊海,官道循山麓而迥,宋朱烹赴同安
溜睹,由漁溪來宿囊山寺中,有持一首,陀其寺寅景。事列腮志。
囊山海拔639米,因山勢酷肖懸囊,先民稱其為囊山,自唐代起即是莆田勝景。山上巨石崢嶸林立,重重疊疊,形態各異,蔚為奇觀,明清時被雅稱為“古囊峢巘”。山中有由唐代妙應禪師開山創建的南麓佛教名剎囊山壽寺,即囊山寺。
囊山林海松濤,山水景色,極為可人。有十六景,布滿大小岩洞。半山上有一個天然巨洞,與無數小洞層層套疊,但究竟有多少洞穴,難以數清,人們就稱它“百廿間”。

景觀

古時囊山自然風物景觀,甲於莆陽所有名山。漫山大小岩洞之多,少有其匹。《福建通志》記載:“辟支岩,其中可容數榻,旁有八小石負之,玲瓏明澈,如窗欞然。”據說,唐時妙應禪師尚未開山創建南麓大剎之前,已經隱跡於辟支岩中禪修經年。妙應俗姓黃,世居莆田黃巷——今涵江區國歡鎮黃霞村。妙應長大以後,充當縣衙獄卒;及至出家得法之後,先後在邑中幾處岩穴里潛修。唐乾符二年 (875),他始建囊山之剎,初名“伏虎庵”,後名“延福院”,唐光啟二年(886)擴建改名“囊山慈壽禪寺”。千年寺名不易。1983年,國務院批准該寺為全國重點保護和開放寺院之一。
囊山慈壽寺囊山慈壽寺

歷史

八閩通志》記載,囊山寺內外有十六景。山間有不少岩石交錯,有些怪石形似器物或動物,被人們立以為名。有對峙如門或肖似窗台、巨掌、貝葉等的岩石,也有以母豬、小豬石等立名。辟支岩上有一塊巨石像屋蓋,岩外兩塊天然的石頭,恰似人工鐫造的藥爐、茗碾,並被人們應名傳世,猶有一對石虎守護岩口。
聳立於接近山巔的一塊大奇石,面積約二三畝地之巨,其形活像大鱟,俗稱“鱟母石”。此石礦物成分中氯化鎂較多,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水氣,因此經常隨著天氣陰晴而變色:晴天石面呈現白色,與周圍古老蒼黑的花崗石形成強烈的反差;下雨之後,濕氣加重,白色的石面迅速轉為蒼灰色,進而逐漸變成灰黑色。這塊高大的石面,每逢陰晴之交變色時,山下方圓數十里內村民都能望見,世世代代被百姓視為山神顯聖。近代以來人們認識了它的變色原理,稱其為天然的“晴雨表”“氣象石”。19世紀末葉,英國某巨商以一萬元銀元向興化知府購買此石,據說是要炸取其中的所謂“石膽”——礦物珍寶。確定開炸的當天早晨,山下遠近村民一萬多人蜂擁上山阻止,保護那塊人們世代敬若神明的巨石,英人與官府終於不得不作罷。大鱟母石至今依然聳立,繼續向遠近百姓做準確的“天氣預報”。
在海拔230米處,有一個天然巨洞,與其相連的有無數小洞層層套疊,多若蜂窩,人稱“百廿間”。巨洞之前,民國初年新建一座道教神廟。據說當年清基時挖出一枚古錢有“天元”字樣,因而立名“天元岩”。此岩坐落高峰,岩宇寬敞,凌虛幽遂;晴日站在岩前憑欄遠眺,興化灣內外秀麗風光一覽無餘。其右下山腰間猶有一座道教廟觀,名曰“九蓮岩”。
唐宋之際,古驛道自福州南下,經福清蒜嶺山邊踅進莆田江口地界後,沿囊山的東南麓繞行。因而囊山佛教大剎便被朝廷利用為驛站。歷代經過此道而在寺內宿夜的高官名士,如宋代蔡襄黃公度朱熹劉克莊等名家,先後途次囊山大剎投宿,留下不朽詩篇和題刻。現在尚存的石刻,有南宋紀游的題名,另一塊是明嘉靖時湖廣巡撫林有恆的“山間明月”題刻。

二十四景國畫欣賞

藝術家們深入其境,以獨特的藝術視角,生花妙筆,再現了莆田勝景,三十六幅精湛雋雅的國畫組成了一幕幕莆田山水景觀劇,展現了莆田的自然美和文化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