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重溫

古典重溫

《國小菁華》序 《孔學古微》序 《肇論》序

版權資訊

作 者:徐梵澄 著

徐梵澄隨筆:《古典重溫》徐梵澄隨筆:《古典重溫》
出 版 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7-6-1
版 次:1
頁 數:265
字 數:222000
印刷時間:2007-6-1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301120460
包 裝:平裝

編輯推薦

徐梵澄隨筆:《古典重溫》的出版為普通讀者走近這位學術大師提供了便利。全書由3個部分構成:“序論摭菁”收錄序跋文字若干;“藝苑掇萃”為談論書畫等藝術的文章;“人生擷英”中有兩篇為徐梵澄追憶和紀念他的老師魯迅先生的文章,有一篇是對馮至先生的悼念

內容簡介

徐梵澄是會通中西印三大文化體系的全才型學術大師。他早年追隨魯迅並留學德國,中年在印度研習,晚年回歸祖國。儘管他著作等身,但正如他自己所說,他學術思想的精華都凝聚在這些隨筆中了。本書是他唯一的一部隨筆選集。
徐梵澄是一位博學多聞、思想和學術造詣精深的學術大家。他一生涉獵廣泛,著譯甚豐,留下了寶貴的學術財富;其淡泊名利、寧靜超然的精神氣度和嚴肅執著、鍥而不捨的學術風範,是我們後學的楷模;其“梵典”漢譯、“華章”外揚的傳奇生平和學術經歷也為當代中印文化交流、中西思想會通的一段佳話。儘管他著作等身,但正如他自己所說,他學術思想的精華都凝聚在這些隨筆中了。本書是他唯一的一部隨筆選集。

作者簡介

徐梵澄(一九○九—二○○○)著名的精神哲學家、翻譯家和印度學專家,同時也是一位詩人、書畫家、藝術鑑賞家和評論家。一九二八年起追隨魯迅,被譽為“中國新興版畫第一人”。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二年在德國海德堡大學留學。回國後在中國最早成系統地翻譯尼采的著作。一九四五年赴印度任泰戈爾國際大學教授,一九五一年赴南印度室利阿羅頻多學院翻譯、著述、講學。一九七八年回國,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精通多種古今語言,會通中西印三大文化,嘗試以“精神哲學”的進路重新闡釋古典,形成了獨特的學術體系,是全才型的具有國際聲譽的學術大師。

作品目錄

序論摭菁

《行雲流水》序
《尼采自傳》序
《人間的,太人間的》(節譯)序
《薄伽梵歌》(南印度版)譯者序
《玄理參同》序
《蘇魯支語錄》綴言
跋舊作版畫
《周天集》譯者序
《魯迅珍藏德國近代版畫選集》前記
《母親的話》簡介
《石鼓文書法》序
《國小菁華》序
《孔學古微》序
周子通書》序
《肇論》序
《唯識菁華》序
《易大傳——新儒家之入門》

藝苑掇萃

《古畫品錄》臆釋
希臘古典重溫
談“書”
蓬屋說詩
技與藝——參觀羅丹藝術作品展覽會後寫
“超人”論衍
人生擷英
星花舊影——對魯迅先生的一些回憶
略說雜文和 《野草》——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五十周年作
秋風懷故人——悼馮至

文字選讀

如果據歷史推測,假定有史以後的希臘民族已很開化,文明,則這一部分古文化之傳承,對今人實頗費解釋。在現代看,天神可作許多荒唐事,後世認為罪惡的。而那些神又是所焚香禮敬的群神。設若我們說那民族的罪惡是普遍的,所以有這種文化之產品,則又近於厚誣古人了——民族而無偉大的道德理想與實行,必早已在地球上滅亡,歷史上有過先例,決未嘗有任何文化遺留——古希臘人是頭腦最清楚,舉措也極正大的。其人文理想是“至善”,與中國儒家同。我們又更難假定其人比今人愚蠢。然則我們不妨虛衷觀察一番了,深思是否神話中包涵了若干真理,為我輩現代化了的腦經所未參透的呢?古之希臘文,憑現代人的才智研究,至多可明通一大半;順此著想,那道德語言,是否全為後世所了解呢?而且,凡人智或人的心靈之所創造,總不免有其創造之動機、主旨,及目標所在,必不得已可說其用處所在,這些又是否我們已經瞭然呢?不然,則或許仍有其精神真實,倫理教義,心理作用,藝術象徵,人生影響,皆有待於我們發現,研尋了。
在學術上,多聞闕疑的態度異常重要,那些紀錄中不是無理可尋,但不是一本據學理而衍成的書;許多我們不懂的,只好存而不論,即算為我們所懂到,卻又有不應解釋或不應那么解釋的,因為原本往往是一活生生的事物,或者一落入我輩的解釋便死了。倘若我們懂到,又明覺不至於將一橛活真理弄死,那么始可試行解釋;然重在得到明確的主觀。這裡所說的主觀,不是憑觀者為主的主觀,而是以對象為主的主觀。譬如讀三百篇,便當以三百篇的立場、見解,去了解三百篇,不是以近思錄而讀三百篇。推而至於估價、比較,以至於批評,所重亦復在此。即以後世道德眼光看希臘神話,姑假定我們已經了解,要作進一步的衡量了,我們為方便計不妨定出三個或四個境界,曰道德的,不道德的,兩者相對;但還可假定第三境,本來說不上道德不道德,即非善亦非惡,俱非,或者即非非惡亦非非善,俱是,通常總是脫不了這四句推理之陳套。但還有一境界更重要者,即“超道德的”。四者它皆不是,它皆已超出,只好說是“超道德”。有許多原素落入前四者,但有不落入前四者而只合列入“超道德的”一匯,則眼光不但要遠大,實在所從而觀之的據點要換過位置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