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大約二十五年來,我一直在試圖理解中國古代的部分典籍,清理它們的源流演變,並探討它們和現實生活的聯繫。從更大的背景上來說,這也同時意味著尋求中華學術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以及厘定其特殊性。因此,在某種意義上,這一工作不僅是中國的,而且也是世界的。在這些典籍中,曾經以為是糟粕的,一部分確實是糟粕,一部分如果深人了解,就不是糟粕。
圖書目錄
《學記》講記
《史記·貨殖列傳》講記
《五燈會元》講記:無著文喜
《五燈會元》講記:兜率從悅
《五燈會元》講記:丞相張商英居士
馬致遠《套數·秋思》講記
漁樵象釋
《風姿花傳》講記
《西遊記》講記
後記
精彩書評
1、還是讀張文江的書好啊(文/劉葦)
這個世界總在流動,周邊的一切也流動不息,有些人去了省外,有些人去了國外,有些人去了世外。“亂世”一詞,在我心裡,並非實指兵荒馬亂,而是一種內心的景象,一種感觸和體驗的反映。
近期變得有些驚恐,不明白,人怎會被一個突然憑空生出的念頭所驅使;不明白,原本以為相熟的,卻發現有一個暗中生出的空間,橫貫期間,被疑惑、迷惘、憤怒、驚懼、惋惜、沉痛所填滿。
所以在這段時間裡讀任何書都有點心煩意亂,唯獨拿起張文江的書,看上幾頁,心慢慢靜了下來,氣也順了起來。看到季風排行榜,《古典學術講要》也在銷售前十列,有些意外,也頗感欣喜。
張文江的書,句句平實,句句落在關節上,沒有敷衍,也沒有故作高深的樣子,也從不用術語唬人(其實亂用術語唬不了人,只唬了自己),一句一句,均出自心樞。他做學問,也是實實在在,講經典,一句一句的解,這要比綜論難多了。因為在綜論里,可以挑自己懂的部分講,不懂地方一筆帶過時不大看得出來。一句一句解,如同把自己放在太陽底下曬,懂還是不懂,或懂多少,無法躲避。他講經典,在解釋時常能做到觸類旁通,引證其他典籍比較,開通思路。還把其中最關鍵的部分,用自己的話化衍而出,化繁為簡,化奧為實。最要緊的是,他在講解經典時,加入許多自己的體會,正是這些體會,有著特別耐人尋味的地方,猶如借著老枝開出新花。今摘兩則,待有空時,我會多摘些出來共享。
2、《講要》讀後感(文/螞蟻VS蝴蝶)
期待已久的空閒時間, 終於來了, 隔日去買了上好的豬肉, 今天嘗試了肉圓, 成功無比, 吃的好的時候, 有時候也會極其的滿足, 不在奢, 只在用心.
接著定了一批有一批的書, 相繼到來, 小說讀的一個階段, 這個時期需要營養更加豐富些的內容的滋養, 今天讀了張文江先生的"古典學術講要", 收穫和感觸頗多:
貨殖列傳(貨乃貨物, 殖乃利潤): 史記七十列傳的倒數第二傳, 出去太史公傳的話, 算是最後一個了.
很多人都在讀史記, 書中講的幾種讀法很值得借鑑:
文學的讀法: 看看故事, 也是有趣.
史學的讀法: 考古查閱, 學術研究.
哲學的讀法: 對比古今, 思考人性.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讀法, 有的讀的半懂, 雖說要讀原文, 一些大家的評論實在是透徹, 值得讀, 一讀再讀.
花了幾個小時, 簡要的讀了一些, 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句:
屢空是很好的狀態: 人該時不時的倒空, 人生該有這么幾次.
石破天驚之語: 天下熙熙, 皆為利來; 天下攘攘, 皆為利往. (沒話可講的名句)
乃乘扁舟浮於江湖, 與時逐而不責於人. (前半句是文人的瀟灑, 後半句是生意人的追求)
天下皆知取之為取, 而莫知與之為取. ( 現代的版本是捨得, 有舍才有得)
3、看張先生講記有感(文/螞蟻VS蝴蝶)
看了張文江先生的文章, 不得不買他的書, 買完了繼續看.
原來我連"學記"這本書還不知道, 看了張先生的講記, 真是大呼過癮, 酣暢淋漓的文章, 大氣, 旁徵博引的註解, 不禁感嘆, 他怎么看這么多書啊?
張先生的講記很客觀, 偶爾的主觀點評, 也讓人深省. 能做的是一一記下:
教育講究的是 "時", 時教, 時習, 這個時非常活, 循序漸進才讓人聽得懂. (這個我感悟真的太深了.)
凡學之道, 嚴師為難, 師嚴然後道尊, 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一切教學的基礎.)
善問者如攻堅木, 先其易者, 後其節目, 及其久也, 相說以解. (學會問正確的問題真的很重要)
學問, 是學了, 然後問, 此乃學問之道. (喜歡這樣的拆字, 有理)
很多好的文字, 還沒有太深刻的消化, 只是覺得這樣好的講記多些就好了, 歡喜至極.
聽到一句話, 想了很久: 現在人做的很多事情, 很難確定是不是該做, 但是兩件事情大概是不會錯的, 一件是教育, 一件是環保.
這個TED做得好, 老外有時候就是能領先我們一些, 唐代以前講道, 宋代之後講理, 清末大概就不講道理了, 2010後的我們會如何呢?
後記
大約二十五年來,我一直在試圖理解中國古代的部分典籍,清理它們的源流演變,並探討它們和現實生活的聯繫。從更大的背景上來說,這也同時意味著尋求中華學術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以及厘定其特殊性。因此,在某種意義上,這一工作不僅是中國的,而且也是世界的。在這些典籍中,曾經以為是糟粕的,一部分確實是糟粕,一部分如果深人了解,就不是糟粕。曾經以為是精華的,一部分推廣起來有弊病,一部分其內涵千百年都沒有闡發出來,至今熠熠生輝,足以在世界文化的最高層次占據一席之地。這部分內容不僅是屬於中國的,而且是屬於世界保藏於中國的,本身就是世界的,人類的。保藏並闡發這部分內容,既是中華民族應盡的責任,也是中華學術的向上之路。理解這部分內容,可以跟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相關,但是也不一定直接相關,此可比擬於古希臘羅馬文化。有生命的古代文化永遠是接觸現實的,從現實中汲取營養,並滋養現實。理解這部分內容的人有其獨特的立場,但是一般不會激烈地支持或反對。
由於此一工作規模較大,短時間內難以成就,在2005-2007年間,我選取一些比較深入淺出的典籍,在研究生班上試講,參與者有復旦大學的博士、上海社會科學院的碩士,以及各行各業的一些朋友。“古典學術講要”就是這一課程的名稱,根據錄音整理的部分講稿組成了本書。把課程名稱移用來作為書名,雖然不十分確切,但是也表示了我長期摸索的學術指向。古代典籍是先人智慧的結晶,雖然我的修習工夫不足,理解程度有限,但還是想打破中西體用之類的限制,和求學者一起分享閱讀經典的美好時光。如果讀者能通過此書和經典結緣,感受生命的成長經歷,甚至能跳過此書直接研究經典,得到真實的受用,那正是我所盼望的。
文摘
《宋史》對張商英的評價有好有壞,有些可能是出於偏見,有些也確實很難辯解。對這個人的歷史作用要另外研究,總體上還是功大於過。寫《宋史》的人有道學思想,對北宋的改革有所非議。王安石變法一味地主張富國強兵,有些政策的動機是好的,但是到了執行的官吏手中,反而成了盤剝老百姓的手段。施政者如果對人情沒有完全了解的話,一些看起來利國利民的措施,也可能會有副作用。
我估計很多人是第一次聽到張商英,一般只有研究歷史的人才知道他。張商英是在名人背後低一級的人,正好給名人遮蔽了。在他旁邊的王安石是人人知道的,蔡京是人人知道的,而知道張商英的人比較少。和《宋史·張商英傳》同卷的《侯蒙傳》中,還記有:“(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這就是當時動盪的時代背景,也是後來《水滸傳》的根。這次討論非政治的內容,是張商英的思想變化。
丞相張商英居士,字天覺,號無盡。年十九,應舉入京,道由向氏家,向預夢神人報日:“明日接相公。”凌晨公至,向異之,勞問勤腆。乃曰:“秀才未娶,當以女奉灑掃。”公謙辭再三,向日:“此行若不了當,吾亦不爽前約。”後果及第,乃娶之。
開篇仿佛是一個舊時的戲曲故事,蠻溫馨,蠻浪漫。這個故事發生在應試途中,引出了一段婚姻佳話。這個向氏很有意思,好像英國奧斯汀小說《傲慢與偏見》,一般養女兒的人家,當女兒稍稍長大了一些,做父母的人往往就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心事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於是感應真的來了。新津張氏多青年才俊,在周圍地區有一點名氣,向氏也可能事先隱約有所耳聞,於是在夢裡就顯出來了。
“勞問勤腆”,“勞”是慰勞,“問”是噓寒問暖,“勤”是殷勤,“腆”是豐厚。他看到有這樣一個應試的人來,就把逢年過節的好東西都端出來招待他。這個姓向的思忖著自己總歸有一天會當老丈人,當他看到一個英氣勃勃、長身玉立的青年站在眼前,怎么能不心生歡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