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歷史
該寺由瓊追·晉美南卡多傑興建。1924年瓊追赴阿里時,確信卡爾東便是傳說中的象雄王宮穹隆銀城。那次他和博尼加贊共同轉完神山岡仁波齊後,赴芝達布日寺,又折至卡爾東,參拜了本教大師占巴南喀的修行洞及卡爾東的石佛像,最後到附近的曲龍村修行了一百天。在曲龍村,他查看了曲龍遺址,因為有人認為該遺址才是穹窿銀城。當時,卡爾東周邊土地均屬札達縣曲龍村(日後調整行政區劃時, 古如江寺及卡爾東均被劃給噶爾縣門士鄉,從此同曲龍村分屬兩縣。)瓊追想在卡爾東建雍仲本教寺院,首先要經曲龍村頭人同意。
瓊追的親傳女弟子次仁卓瑪回憶稱:“曲龍村信佛教,比較虔誠,瓊追大師總是說本佛一家,感動了他們。他在印度的時候,這邊派人派馬從印度請他回來,捐地給他建寺廟。他那時身體好,親自帶人去印度買木頭,用牛車從札達運過來。”
德康·索朗曲傑介紹稱,建寺時,瓊追的父親派人用35匹氂牛送來一套《甘珠爾》、一套《丹珠爾》以及其他經文。1936年,本教寺院梅日寺堪布丹巴羅追應邀來古入江寺,同意古入江寺成為梅日寺的分寺,並且認定瓊追為8世紀本教聖人占巴南喀的轉世。瓊追成了本教後弘期在阿里重興雍仲本教的第一個人。
教學體制:
按照苯教傳統,入寺僧人按照戒律可以分為“格次”、“宗竹”、“格龍”三個層次,初入寺的僧人稱為“格次”,在研習各種苯教經典的同時嚴守4條戒律:不亂淫、不偷盜、不殺牲、不說謊;熟背經文《根扎》、《東疆昂尚》、《足戈》等。宗竹則要求在格次的基礎上遵守25條戒律, 而等級最高的格龍,則要在“宗竹”規範的基礎上再遵守250條戒律,要學習般若經、九乘學、中觀論、俱舍論、戒律學等,必須在密宗學院修煉坐禪3年,修完後3年內不允許吃晚飯,不吃宰殺的牲畜肉。在職銜上,苯教寺院也和其他藏傳佛教相仿,設有總理寺院事務的“堪布”,以及負責向僧眾講經的“苯洛”。小小的古如江寺只有7名僧人,我們在正殿中見到了滿臉微笑、神態虔誠的住持索南和,身兼“苯洛”和“堪布”兩職於一身的次成平措。44歲的住持索南是扎達縣達巴鄉人,1987年至1988年曾跟從丹增扎旺活佛學習藏醫,1998年正式入寺。索南每天的安排既一成不變又忙碌:每天清晨7點鐘,準時起床誦經至下午15點,然後就前往寺院附屬的藏醫院裡為前來看病的當地民眾診治,再回寺簡單處理一下每天的管理瑣事,整理經文典籍,最後回到自己的僧舍里念經、打坐、學習藏醫經典,零點準時就寢,而自13歲開始學經,來自苯教信仰氣氛濃厚的那曲縣的次成平措則花費了20年,已經拿到“格龍”稱號。他告訴我們,古如江寺現存經典超過2萬冊,其中苯教經卷大約為50%,其他則囊括了藏傳佛教格魯、噶舉、寧瑪等派的重要典籍。每年接近藏曆新年的時刻,古如江寺還會按照苯教傳統舉行法會,進行“羌姆”演出,以驅鬼祓魔,在鐃鈸、巨型鼓等樂器的伴奏下,僧侶身著華麗的長袍,頭戴巨大的面具進行舞蹈,在古如江寺羌姆表演的角色中,除藏傳佛教神祇之外,還保留著苯教傳統信仰的“年神”、“贊神”等。
雍仲本教:
雍仲本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萬八千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古象雄的王子幸饒彌沃如來佛祖(釋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師父),為了救度眾生而慈悲傳教了“古象雄佛法”,也就是“雍仲本教”,“雍仲本教”是幸饒彌沃如來佛祖所傳的如來正法。雍仲本教的《甘珠爾》其實就是藏族一切歷史、宗教和文化的濫觴與源頭,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極其珍貴的資料,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無法繞過的一塊重要領域。2013年7月,“古象雄佛法”大藏經漢譯工程已經被列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重點科研課題。
從公元七世紀印度佛教傳入吐蕃以後,印度佛教與本波佛教之間各自互相吸收了許多對方的內容而各自得到了發展,因為印度佛教與本波佛教在信仰的本源上是完全一致的。 印度佛教大量吸收了本波佛教的內容,使其能夠更深入地根植於當時的社會並逐漸發展成為了現代的“藏傳佛教”。
在富饒燦爛的藏族文化遺產中,輝煌鼎盛的古象雄文明以 “雍仲本教”的傳播為主線而得到發展,由於本教文明產生的年代久遠,傳播地域廣闊,對藏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都有著極其深遠的重要影響。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很多世人根本不知道“古象雄文明”,甚至連許多西藏人自己都不了解。他們只認為印度文化對西藏文化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所有來自印度的文化” 都具有偉大的價值,並且錯誤地認定西藏本土宗教以及印度文明以外的東西對西藏文化的形成都沒什麼貢獻和價值。就連很多藏人自己也都誤認為,在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之前,西藏根本沒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而且文化非常愚昧落後等等。這種荒謬的說法被一些正統的狂熱者宣揚了數個世紀,正是由於這種狀況的長期延續,導致了西藏真實歷史和本土文化的遺失,同時也限制了學者們對古象雄文明和本教研究的興趣,但此狀況已經有所改變。
據考古學家們的探索發現,藏族同胞族在青藏高原的發祥史非常悠久而古老,距今已經有13000年至17000年的歷史了。那么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去思索這樣的一個問題:“久遠古老的藏族同胞族文化,它的源頭究意在何方?” 答案是: 就在西藏古老的本教!
我們現代藏族同胞許許多多的習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時代所留傳下來的。比如藏族同胞的婚喪嫁娶、天文歷算、醫學文學、歌舞繪畫、出行選宅、則選吉日、驅災除邪、卜算占卦等等在某種程度上也仍沿襲著本教的傳統。藏族同胞還有許多獨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轉神山、拜神湖、撒風馬旗、懸掛五彩經幡、刻石頭經文、放置瑪尼堆(本教傳統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薩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瑪盤、酥油花甚至使用轉經筒等等,這些都是本教的遺俗。
寺院建築
古如江寺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築類似。正殿中央為瓊追的靈塔,並掛有一張瓊追的大幅黑白照片。
小小的古如甲寺,是阿里地區現存唯一的苯教寺廟,
坐落在象雄瓊欽崩巴山麓。主要建築由卡洞拉康、祖拉康(有立柱24根)、藏康(有立柱5根)、噶丹居拉康(有立柱6根)等單元組成。按照苯教傳統,古如甲寺的兩間正殿和偏殿等主要建築都以醒目的白色為主色,正殿“祖拉康”中的44座轉經筒,前來膜拜的藏族信眾也嚴格按照苯教傳統按照逆時針順序一一旋轉。在苯教寺廟中,裝飾、法器、壁畫、殿堂大都嚴格遵守3、6、9、12等以3為倍數的比例建造。
歷任堪布
瓊追·晉美南卡多傑(第一任)
丹增旺扎(第二任)
古象雄王國遺址
穹窿銀城,是西藏傳說中的象雄都城,在西藏阿里地區噶爾縣門士鄉卡爾東城址,位於海拔4400米的卡爾東山頂,面積10餘萬平方米。2012年6月—8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聯合對“穹窿銀城”及故如甲木墓地進行了測繪和試掘。
據漢文和藏文典籍記載, 古象雄王國在7世紀前達到鼎盛。《藏族人口史考略》一文記載,根據軍隊的比例,象雄人口應不低於1000萬。後來,吐蕃逐漸在西藏高原崛起,到公元8世紀,徹底征服象雄古國。此後,象雄文化漸漸消失。
西藏本土古老佛教雍仲本教的文獻被專家稱為“象雄密碼”。《吐蕃王統世系明鑑》記載:“自聶赤贊普至墀傑脫贊之間凡二十六代,均以雍仲本教護持國政。”而當時的古象雄文字,主要用於本教經書典籍的書寫。據《西藏王統記》《朵堆》等典籍記載,象雄人辛饒米沃佛祖對過去原始本教進行了許多變革,創建雍仲本教,被稱為西藏最古老的古象雄佛法。辛饒·米沃佛師首先創造了象雄文字,並傳授了“五明學科”:工巧明(工藝學)、聲論學(語言學)、醫學、外明學(天文學)和內明學(佛學)。古象雄文明就以“雍仲本教”的傳播為主線而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