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石刻
古代石刻是古代人類有意識的對岩石進行有意義的刻畫。具體指刻著文字、圖畫的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碑碣等石製品或石壁,主要包括石碑、畫像石、摩崖石刻和岩畫。聊城地處平原,古代石刻十分珍貴,種類繁多、製作精美的漢代畫像石、碑刻、石雕等是源遠流長聊城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國的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是石刻中的—個類別。 所謂摩崖石刻, 就是利用天然的石壁以刻文記事的石刻。 這種摩崖石刻,尺寸不—,長寬各異,文字多少也不相同,總之無固定規格,只要能滿足刻字者的需要就行了。根據現在所知,我國摩崖石刻的分布地區較廣泛,差不多各個省市都有,其中如陝西漢中的褒斜道玻璃鋼雕塑,山東泰安的泰山、掖縣的雲峰山,湖南祁陽的浯(wu) 溪,江蘇鎮江的焦山等,都是著名的摩崖石刻區。關於我國摩崖石刻文字出現的時間,有很多說法,有的說出現於周代,有的則說在商代就有了,但都缺乏可靠的證據。根據可靠記載和現有實物考察,可以確指為摩崖石刻雕塑者,最早見於東漢時期。這時摩崖數量不少,已達到了—個相當水平。漢代以後,各朝代都有摩崖石刻,有的也很著名。現根據不完全統計,比較著名的摩崖,漢朝有10 多處,魏、兩晉、南北朝有近20 處,隋唐時期有10 來處。宋以後也有—些,總共約有50 處。
陝西漢中地區摩崖石刻,集中於褒城縣石門地區。所謂石門,就是東漢明帝(劉莊)永平年間 所開鑿的—段隧道。古代褒斜道南出褒谷,就穿行於這個隧道中。褒斜道是由陝西關中地區通到蜀郡(今四川省西部)去的—條道路。石門所在地兩山對峙,有 “虎峰”、“熊山”之勝,有漫道雄關之險,褒水奔流於兩山之間,其浪激時如飛雪翻滾,沉靜時如“浮浪玉盆”,勝似圖畫—般。這裡的摩崖石刻很多,達到百餘品。其中《石門十三品》尤為著名。它們分別刻在褒谷水兩岸石門內外,雕鑿時間以漢魏等朝為主。如東漢的 《漢鄞(c行眾) 君開通褒斜道摩崖》、《故司隸校尉犍為楊君頌》、《右扶風丞李君通閣道摩崖》、《楊淮、 楊弼表祀摩崖》,三國時期的《李苞通閣道題名》,北朝時期的《石門銘》以及南宋時的《山河堰落成記》等。這些摩崖都是在遠離鬧市的幽谷之中,由於有深澗絕壁為屏障,歷代禍亂未能波及,所以保存較好。以後,由於興建褒水大壩等水利工程的需要,將其中主要部分遷到現在漢中博物館保存。
巨大收藏潛力
把人類的史前歷史劃分為石器時期是很有道理的。石頭作為人類主要工具的時間從距今100萬年開始,一直延續到距今4000年前。從人類誕生的那天起,人類就把石頭當做了最親密的夥伴,如影隨形。隨著銅礦石和各種金屬的發現,更為鋒利和堅固的金屬器具開始進入歷史,石器漸漸退出了人們的生產活動。但人們對石頭的興趣卻一天比一天更強烈,石頭成了人類藝術創作的工具兼對象。石,無所不能。
六朝石刻 南京博物院藏
在成都的金沙遺址,考古專家們對出土的那些石雕產生了極大興趣。它們被雕成人或動物的形象,可能用於祭祀活動。這表明,在古老的蜀王時期,原始先民已經賦予了石頭超出實用工具的意義。紅山文化出土的大量的石或玉製品也說明了古人對石頭的重視程度。
六朝石刻 南京博物院藏
中國古代石刻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帝王和顯貴者陵墓的石刻,有巨型的石刻雕塑,也有石刻的浮雕、壁畫;如明代帝王陵寢前的文武大臣與石獣;另一部分是佛教傳入後,在中國興起的修鑿石窟和製作石刻佛教造像,如唐代雕鑿的世界最大石刻彌勒坐像------樂山大佛,通高71米,頭部直徑10米,眉長3.7米,眼長3.3米,鼻長5.6米,嘴長3.3米,耳長7米。腳背上可站百餘人。自開元初年至貞元十九年(公元713-803年),歷時90年才完工。這兩部分的石刻精品都堪稱世界藝術的瑰寶。
中國古代的石刻是一個相當豐富的文化寶藏。它的品種繁多、數量浩大,分布範圍更是十分廣泛。幾乎可以說自先秦以來,無石不刻,無地不刻。從泰山石刻到西安碑林,從安徽古民居的石刻到陝西渭南鄉村的拴馬石,從雲岡石窟到大足石刻,洋洋大觀,不一而足,雖然由於歷代大量破壞,但是至今遺存下來的石刻仍然數量驚人,使我們可以感覺到各個時代各個地區石刻的興衰,把握石刻發展變化的大致脈絡。
我國古代石刻藝術的精華數不勝數,在世界石刻藝術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一席地位,也為後人所傾倒。僅列舉若干為例:
東漢石騎馬傭 東漢石雕珍品。1955年河北望都漢墓出土;高76.5厘米。為石灰岩整材立體雕成。馬首昂起,雄健有力;騎馬人形象似侍從,左手提一扁壺,右手提魚兩尾,悠然自得。石雕簡練明快,比例勻稱,線條健壯有力而不繁瑣,整個造型樸素渾厚。
商代石雕坐食人像 商代石雕人像中的珍品。傳1943年河南安陽四盤磨出土。高14.5厘米。白石雕成,為商代後期遺物。此像保存完整。作袒胸、縮腿、緊膝、兩手支地、箕踞而坐之狀。頭戴平頂而周廓稍高之圓帽,身穿無紐對襟衣,衣上以雲雷紋為飾。面稍仰,雙目平視。形象質樸,雕技較精。
商代石雕人殘件 河南安陽侯家莊商代後期甲種I式大型墓出土。白大理石雕像。頭部殘缺,作跪坐狀。上身穿大領衣,衣長益臂,右衽,腰束寬頻,下身外著裙,過膝,脛紮裹腿,足穿翹尖鞋。衣之領口、襟緣、下緣和袖口等處,似刺繡之花邊,腰帶也有刺繡花紋。裙似“百褶”,亦有繡紋。從中可看出商人當時的服飾打扮。雕刻手法簡練,精緻。
商代虎紋大石磬 商代石雕珍品。1950年河南安陽殷墟武官村大墓出土。磬為古代樂器,用石或玉雕成,懸掛於架上,擊之而鳴。虎紋石磬用整塊白中透青的石頭琢成,長84厘米、厚2.5厘米。正面雕有虎形紋飾。虎張口露齒,瞪著大眼,豎耳翹尾,威勢十足。虎紋用線條刻出,運線流暢。敲擊時,其音悠揚清越。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大型樂器之一。
戰國浮雕石板 戰國浮雕石板中的珍品。1974年河北平山縣戰國中山王墓出土。高12.5厘米。寬14.8厘米。兩對角為獸紋,回首卷尾,作側面形,兩足。另兩對角,形似獸面紋。雕刻精工,布局優美。
帝後禮佛圖石雕 北魏時所刻的兩塊大浮雕。原鑿於龍門石窟賓陽中洞前壁的左右兩旁,描繪北魏孝文帝與後在禮佛時的情景。構圖、雕法精美,人物富於情態,是中國美術史上著名傑作之一。1933、1934年被盜運到美國,現分別藏於紐約市藝術博物館和堪薩斯納爾遜藝術館中。
北魏石雕柱礎 北魏石雕珍品。1666年山西大同司馬金龍墓出土。高16.5厘米。上部為鼓狀復盆,頂部雕蓮花,周圍為高浮雕的蟠龍和山形;下座淺浮雕盤繞的忍冬紋、雲紋和伎樂童於。座四角各圓雕一伎樂童子,作擊鼓、舞蹈等姿勢,形象生動,雕刻精美。
順陵石雕 唐代石雕藝術珍品。順陵是唐代武則天之母楊氏的墳墓,在今陝西鹹陽城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順陵有南北東西四門;現南門遺有立獅、天祿(鹿)各一對;北門有坐獅、鞍馬各一對;東、西二門還遺有坐獅。其中以立獅和坐獅雕刻最為宏偉。立獅高約2.5米,雙目圓睜,大鼻闊口,胸肌突起,作昂首行進狀。坐獅高約3米,為歷代石雕坐獅中最大,張口吐舌,筋肉突出,前肢和足爪,刻劃特別堅實粗大,把獅子雄健的形象,加以有力的誇張。整個石雕,都刻制精美,強勁有力,氣勢懾人。表現了盛唐時期石雕藝術的宏偉風格。
北宋石雕函 1974年,江蘇連雲港海青寺阿育王塔發現。石函用整塊青硯石雕成,下連須彌座。連蓋長90厘米、寬40厘米、高60厘米。邊坡四周浮雕四神: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出土時石函正按照四神所在方位安置。石函兩側浮雕內容相同的事面:前半部是諸天降十二部天樂來迎佛入涅盤境。前導者撐傘,第二人擊鈸,第三人執幡,第四人吹法螺。後半部兩面各有二小人架扶一頂冠長袍的長者,一為帝釋,一為梵天,帝釋和梵天后面是佛的十大弟子。有的仰天長哭,有的俯首哀泣, 極其生動。架扶二人頭扎雙髻,其餘人眾頭部皆有項光,著寬肩大衣。這是一幅生動的"涅盤變圖"。石函下連須彌座,浮雕四力士肩扛舍利困函,手托函底。上部方梟部位陰線刻纏枝花草如意紋。束腰部位和下部方梟淺刻雲氣紋。整個石函造型凝重、雕刻細膩、形象生動。石函槽內前部較淺,為13厘米,後部較深,為20,5厘米,全由人工鑿成。
元雙風麒麟石雕 元代石雕藝術珍品。1966年北京市明代城牆中出土。石雕高105厘米。鳳和麒麟是古代傳說中象徵祥瑞的動物,以漢白玉雕成,中心雕展翅狀的雙風,兩風相對盤鏇,上部左右兩角各飾牡丹,下部雕海濤雙麒麟紋,雕工極為精美,技法純熟,構圖豐滿,主次分明,生動傳神。
霍去病墓石雕 漢代雕刻藝術珍品。霍去病是西漢武帝的名將,因有戰功,封為驃騎大將軍,死後陪葬武帝茂陵旁。有大型石雕散置墓旁,以作紀念。石雕作於西漢元狩六年前後(約公元前117),有象、牛、馬、豬、虎、羊、"怪獸食羊"、"人與熊斗"和"馬踏匈奴"等16件。多是根據原始自然形態,運用圓雕、浮雕、線刻等手法,雕刻而成。渾厚深沉,粗放豪邁,簡練傳神。是現存時代最早、保存完整的成組石雕。代表作品為"馬踏匈奴"、"伏虎"、"躍馬"等。霍去病墓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水興隆寺石雕 在北京房山縣城西北六公里。白水興隆寺,原名興隆寺,俗名大佛寺,建寺年代不祥。明成化元年(1465)重修。'現今存無梁殿和三尊石雕像。殿坐北朝南,重檐四阿頂,磚石結構,平面呈正方形,彎廬頂,中央雕龍頭藻井。殿內有三尊花崗岩石站像,中為釋迦佛,高5.8米。螺髻,無高肉髻;面部豐圓,兩耳垂肩,身著袈裟,兩手持印,微露足尖,腳踏橢圓形蓮座。兩旁二脅侍,左阿難,右迦葉。前者雙手合十,後者合撐彎指,均兩耳垂肩,身著迦裟,亦路橢圓形蓮座。三尊石站像衣紋流暢,雕法古樸;但明代重修時均覆以泥皮彩繪,今大部剝落,方顯出雕像原貌,是北京較大型的石雕像。
蘆溝橋石獅 金、元遺物。石獅子是蘆溝橋上的重要雕刻藝術品,名聞中外。獅子數量多,雕技精湛,刻畫獅子形態淋漓盡致。各柱頭獅子無一相同,千姿百態,神氣活現。歷來流傳著"蘆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之說。1962年經北京市文物工作隊調查,大小獅子共485個。獅子石質不同,年代各異,多屬明清以後補配,金、元時代的已經不多。
乾陵石雕 唐代石雕藝術珍品。乾陵是唐高宗與武則天的合葬墓。在陝西乾縣梁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陵前排列大型石人、石獸、華表等石刻,其中著名的有翼馬、石獅、述聖記砷和無字脾等,高大宏偉,雕刻十分精美。是唐代造型藝術的代表作品。
趙州橋蟠龍欄板浮雕 在河北趙縣,又名安濟橋。建成於隋開皇末年至大業初年。橋只用一孔石拱;跨度為37.037米,是世界上現存最古的大型敞肩石拱橋。橋面兩旁有扶欄望柱,欄板有蟠龍石雕。欄板正面刻兩龍奮力鑽穿的形狀,龍頭相背,前腳互相推摯,後尾緊貼板上,龍全身刻鱗甲,構思巧妙,龍的形狀生動,系隋代石浮雕的精品。
對獸紋透雕石板 戰國透雕石板中的珍品。1974年河北平山縣戰國中山王基出土。上為兩獸紋,作對稱排列,下為兩螭紋,作蟠繞狀。中一十字形,空處鏤空。雕刻精細。高11厘米、寬15厘米。
商代石雕虎首人身像 河南安陽侯家莊甲種I式大型墓出土,為白色大理石圓雕像。通高37.1厘米。全身作曲膝跪坐狀,豎耳,雙目圓睜,張嘴露齒,虎爪,滿身施雲雷紋,似虎非虎。形象兇狠,雕刻精美。這種用整塊石材雕刻的動物像,目前還只在商代後期發現。當時作房柱旁裝飾用。為商代石雕中的代表作。 石獸,無論是帝陵前的石麒麟,還是王侯墓前的石辟邪,都是用整塊巨大的石頭雕刻而成,其造型特徵一般都是昂首挺胸,雙眼圓睜,張口吐舌或垂舌,腹例雙翼,長尾曳地,一足前邁。這是漢代石刻的傳統。漢代石刻以力量、運動、速度所體現出的宏大氣勢之美,來彰顯主人生前的權勢與地位。因此在看到貔貅時,就不能把它與普通的獅子或老虎相提並論,而應把它看成是古代工匠為迎合當權者的需要而藝術創作的一種神獣:威而不猛,嚴而不厲,美而不艷,喜而不樂。
除了以上所述,大量的散布在民間的是實用石刻,如柱礎,門當戶對、飲水槽、花壇、石鎖、桌椅等,造型簡練,活潑精巧,也為更多的老百姓和士大夫所喜愛,因此得以流傳更為廣泛並將得到越來越足夠的重視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