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廟

古中廟

古中廟,位於山西省高平市。古中廟是古炎帝中廟的簡稱。此外上廟和下廟分別在高平莊裡和高平城關。古中廟中殿是一間正方形小殿,呈元代建築風格。闌額和普拍枋的斷面內部梁架是用斗拱組成的藻井,與長治五鳳樓相似。

基本信息

簡介

古中廟古中廟
古中廟位於高平市區東北10.5公里下台村西北的高地上。
該廟創建年代不詳,元、明、清歷代均有修葺,現存無梁殿為元代建築,其餘皆為清代重修,該宮坐北朝南,二進院落,東西寬41米,南北長65.4米,占地面積2655平方米,中軸線上有山門,無梁殿,正殿,兩側有廂房、配殿,山門外築東西戲樓各四間,山門西側有磚券偏門一座,額“炎帝中廟”原為廟的入口。
無梁殿(又稱獻亭)創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築為元代建築,因殿不設梁栿而俗稱無梁殿,石砌台基高1.2米,面闊一間(6.3米),進深一間(8.56米),單檐九脊歇山頂,筒板布瓦屋面,四架椽屋,周檐施用大額枋,老角梁後尾架抹角梁,上施斗拱承屋架,殿內施八角形藻井,中懸垂蓮柱。柱頭斗拱五鋪作,柱底施用方形素麵柱礎,裝修均用隔扇。

相關信息

古中廟古中廟
它巍然屹立於突入湖中數十米的磯石上,地如棲鳳,赤磧硃砂;而盤踞磯巔的廟宇,赭牆碧瓦,重檐流丹,疊閣飛甍。帶隊的說,這就是被譽為“湖天第一勝境”的古中廟。
從船上橫看中廟,鳳凰磯高出水面五、六米,下有古穴數個,俗稱鰲背洞。湖濤不斷地湧進洞內,如槌擊鼓,動人魂魄。磯台猶如巨盆,四壁又生無數大大小小的雜樹,使古廟好像模型一般,分明是一座新穎別致的天然大盆景。船漸駛漸遠,從正前方縱看中廟,前門(一進殿)、二進殿及後面的三層藏經閣合成一體,古香古色,堅固異常,非常像一艘中世紀的三桅戰艦,正駛向三百里波浪翻滾的巢湖。
至廟門。大門兩側的牆壁上有八個直徑一米的圓框,內書:“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據《巢湖志》載,中廟始建於東吳赤烏二年(239),因位居巢州(今安徽省巢湖市)、廬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之間而得名。它背倚淮北平原,橫峙湖岸,凌空映波。明代詩人儲良材曾贊道:“氣吞吳楚千帆落,影動星河五夜來。”氣宇軒昂的廟門,迎面是明人黃道日題寫的“鰲戴”門額,清逸峻拔。廟內台供神龕,梁橫匾額,柱豎楹聯,壁描神鬼,廊畫天珍,琳琅滿目,美不勝收。當然,最讓遊人展玩不已的還是壁上石濤的《中廟阻風登閣》等詩。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苦瓜和尚石濤應友人的約請,自揚州到合肥盤桓了一段時間,後沿長江水路返回,途經巢湖,因風受阻而停舟。在逗留的日子裡,他用如椽的大筆勾勒出傳世名作《巢湖圖》。畫面下部截取湖中姥山的一角,來眺望展示煙波浩淼的巢湖,右上方那雲煙氤氳的重重殿宇,猶如空中樓閣、又似湖上仙境一般的,就是奐輪飛動的古中廟。同時,他又以畫家獨具的空間感受,用詩描繪出古剎的風姿:“無邊山色排青影,一派濤聲卷白頭。且蹈浮雲登鳳閣,漫尋濁酒問仙舟。”“波中遙望鳳雀嵬,鳳閣琳琅台壯哉。樓在半空雲在野,櫓聲如過雁聲來。”院內有一古井,因直通洞穴,從井口俯視,飛沫噴雪,似冰花碎玉,層出不二進殿為佛事活動的場所。大殿正中供奉著慈眉善目的觀世音,雍容,端莊,閒雅,腳下刻繪著朵朵蓮花,儼然裊娜飄蕩於萬頃波浪之上。中廟,又叫聖妃廟,據傳,原供奉的是泰山碧霞元君(又名聖妃)。說的是有一羽士前往泰山進香,夢見一神女說:吾是泰山聖妃,知巢湖北岸有一塊赤如丹、形似鳳的仙磯寶地,欲借汝之力遷居彼處。羽士醒來覺得蹊蹺,果然在碧霞宮見到如夢中所見的聖妃像,於是當天晚上,就將聖妃木身請出,並由一朵祥雲浮載,飄然南去。東方欲曉時,便到了巢湖北岸的鳳凰磯。訊息傳開,人們不勝驚喜,於是建殿供奉,吸引了無數的善男信女前來頂禮膜拜。好道好佛的中國人,乾什麼都喜歡隨心所欲,所以,會幻化成女人模樣的大士觀世音,一進入中國,便將他變成了徹頭徹尾的女菩薩,不僅能送子送財,還可祛病消災。於是,“鵲巢鳩占”的事當然也就免不掉了。
藏經閣,其實一、二、三層樓內並不見什麼經書,也是供奉如來等佛像的殿堂。登樓遠望,雖再見不到古時上下船行“於數十里外,檐廟而拜”的盛況,但聽說這裡的簽一直很靈驗。廟院內還有數間偏殿,供奉著五花八門的神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