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是在第五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全書講述了口腔頜面外科的基礎理論、麻醉、牙槽外科、種植外科、感染、腫瘤、唾液腺疾病、顳下頜關節疾病等內容。
內容簡介
隨著近年來我國科學技術創新熱潮的掀起,特別是在強調要培養創新型人才,以及大學蓬勃開展學生創業活動之際,這條潛規則已有必要重新予以定位。為適應目前科學技術發展的這一新趨勢,本書第6版作了如下修訂: 1.作為一項十分有效、有用的新技術——頜面骨牽張成骨術,國外臨床套用已有十幾年,國內開展也有十多年歷史。為了今後的推廣和發展,本版將其獨立成章,進行了全面和較詳細的論述。 2.睡眠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人的一生中,約1/3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現代醫學對睡眠問題給予了高度的重視,每年3月21日還是世界法定的睡眠日。口腔頜面外科醫師具有診治睡眠呼吸疾病的能力,也是多學科參與的重要力量之一。為此,本版將“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礙疾病”也單列一章。 3.作為外科治療的主要方法,手術既可以治癒疾病,也可以帶來生理及心理上的創傷。因此,自從手術問世之日起,在手術發展的歷程中,外科醫師白始自終都在追求手術的微創。上世紀80年代後期正式問世的微創外科(minima11y invasive surgery)進展迅速,並被認為是21世紀外科發展的主流。雖然口腔頜面外科微創手術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套用範圍上都還不夠成熟和在繼續探索之中,為了指明方向,本版新增“口腔頜面微創外科”章,以期能推動口腔頜面微創外科的發展。 4.現代醫學已從單純的生物治療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對疾病治療的結果和期望也已從單純治癒到追求治癒和生存(活)質量並重的時代。功能性外科(functional surgery)就是生存(活)質量的保證。隨著數字科學(digital science)的飛速發展,計算機輔助外科(computer aided surgery)也應時而生,並促進了微創外科與功能性外科的進步。為此,本版新列“功能性外科與計算機輔助外科”章,以期能傳播和推廣新概念與新知識。 5.為了適應長學制學生在學期間必須完成的1臨床科研和論文撰寫,本版增加“臨床醫學論文撰寫與臨床醫學科學研究”一文。鑒於長學制學生已有學習《臨床流行病學》以及《醫學統計學》等課程的基礎,故僅作為附錄以供參考。 由於內容的更新和新列章節,全書由原14章增至19章(含附錄),文字已達87萬。限於學制的長短不一和教學時數,各校可根據不同學制和自身條件有選擇地進行講授;餘下部分可因材施教及作為學生自學參考之用。
作者簡介
邱蔚六(1932.10.13-)口腔頜面外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1955年畢業於四川醫學院。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抗癌協會頭頸外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現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第九人民醫院終身教授、上海市口腔臨床醫學中心主任。長期從事口腔頜面外科醫教研工作。主攻口腔頜面部腫瘤、口腔頜面部畸形與缺損的整復及顳下頜關節外科。在國內率先開展顱頜面聯合切除術治療晚期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首次提出全額隧道皮瓣一次轉移立即修復口腔癌術後缺損獲得成功。70年代末率先將顯微外科技術套用於口腔頜面外科整復畸形與缺損。倡導口腔癌的綜合序列治療,使生存率與生存質量都獲得明顯進步。創造性地提出經顳下頜關節鏡滑膜下硬化療法治療復發性顳下頜關節脫位及關節紊亂病及顳下頜關節強直伴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的外科治療。1980年以來共獲國家發明獎2項,部市級科技進步獎23項和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國內外發表論文300餘篇。主編《口腔頜面外科學》、《口腔頜面外科理論與實踐》等教科書及參考書12本。主編《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誌》,並為《Chinese J Dental Research》副主編,以及國際雜誌《Oral Oncology》編委。先後培養畢業博士研究生32名,碩士研究生25名,博士後出站5名。曾獲全國優秀教師、上海市勞動模範、全國衛生先進工作者以及首屆中國醫師獎等榮譽稱號。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口腔頜面外科臨床檢查
第一節 一般檢查
一、口腔檢查
二、頜面部檢查
三、頸部檢查
四、顳下頜關節 檢查
五、唾液腺檢查
第二節 輔助檢查
一、化驗檢查
二、穿刺檢查
三、活組織檢查
四、塗片檢查
五、超聲檢查
六、X線檢查
七、電子計算機X線斷層攝影
八、磁共振成像檢查
九、數字減影血管造影
十、放射性核素檢查
十一、核素髮射計算機斷層攝影檢查
十二、關節 內鏡檢查
十三、唾液腺內鏡檢查
十四、手術探查
第三章 口腔頜面外科麻醉、鎮痛及重症監護
第一節 局部麻醉
一、局麻藥物
二、局麻方法
三、局麻的併發症
第二節 全身麻醉
一、口腔頜面外科手術全麻的特點
二、口腔頜面外科常用的全麻方法
第三節 鎮靜與鎮痛
一、鎮靜
二、鎮痛
第四節 重症監護
一、ICU的分類
二、口腔頜面外科的ICU
三、口腔頜面外科重症監護
第四章 及牙槽外科
第一節 牙拔除術
一、適應證
二、術前評估與禁忌證
三、術前準備
四、拔牙器械
五、拔牙的基本步驟
六、各類牙拔除術
七、牙根拔除術
第二節 阻生牙拔除術
一、下頜阻生第三磨牙拔除術
二、上頜阻生第三磨牙拔除術
三、上頜阻生尖牙拔除術
四、上頜前部埋伏額外牙拔除術
第三節 拔牙創的癒合
第四節 牙拔除術的併發症
一、牙拔除術中併發症
二、拔牙後反應和併發症
第五節 牙槽外科
一、修復前外科
二、其他牙槽外科手術
第五章 種植外科
第一節 概論
一、口腔種植學的發展簡史
二、口腔種植體分類
三、種植材料
四、種植外科手術器械
第二節 口腔種植的生物學基礎
一、種植體與骨組織間的界面
二、種植體與牙齦軟組織間的界面
三、影響種植體骨結合的因素
……
第六章 口腔頜面部感染
第七章 口腔頜面部損傷
第八章 口腔頜面部腫瘤
第九章 唾液腺疾病
第十章 顳下頜關節 疾病
第十一章 頜面部神經疾患
第十二章 先天性唇齶裂與面裂
第十三章 牙頜面畸形
第十四章 頜骨牽張成骨在口腔頜面外科的套用
第十五章 口腔頜面部後天畸形和缺損
第十六章 口腔頜面微創外科
第十七章 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礙疾病
第十八章 功能性外科與計算機輔助外科
附錄 醫學論文寫作與臨床醫學科學研究
中英文名詞索引
英中文名詞索引
歷史研究
外科學是現代醫學的一個科目,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外科手術方法去解除病人的病原,從而使病人得到治療。外科學和所有的臨床醫學一樣,需要了解疾病的定義、病因、表現、診斷、分期、治療、預後,而且外科學更重視開刀的適應症、術前的評估與照顧、手術的技巧與方法、術後的照顧、手術的併發症與預後等與外科手術相關的問題。
早在古埃及出土的木乃伊,就可以發現頭顱的手術痕跡。而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國,也就已經從戰爭、生產和生活的實踐中總結出一些外科的實踐經驗。現代外科學開創於19世紀末,起先經常由受過培訓的理髮師代理執行手術——即所謂的“醫療理髮師”(barbersurgeon),因此在今天的許多大英國協國家外科醫師被稱呼為“先生”(Mister)而不是“醫生”(Doctor)。在20世紀初,隨著消毒、麻醉、止血、輸血等技術的產生和進步,現代外科學得以逐
外科學
漸深化及完善。 現代外科學奠基於是19世紀40年代,先後解決了手術疼痛、傷口感染和止血、輸血等問題。
手術疼痛曾是妨礙外科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846年美國Morton首先採用了乙醚作為全身麻醉劑,並協助Warren用乙醚麻醉施行了很多大手術。自此,乙醚麻醉就被普遍地套用於外科。1892年德國Schleich首先倡用古柯鹼作局部浸潤麻醉,但由於其毒性高,不久即由普魯卡因所代替,至今普魯卡因仍為安全有效的局部麻醉藥。
傷口“化膿”是100餘年前外科醫生所面臨的最大困難問題之一,其時,截肢後的死亡率竟高達40%~50%。1846年匈牙利Semmelweis首先提出在檢查產婦前用漂白粉水將手洗淨,遂使他所治療的產婦死亡率自10%降至1%,這是抗菌技術的開端。1867年英國Lister採用石炭酸溶液沖洗手術器械,並用石炭酸溶液浸濕的紗布覆蓋傷口,使他所施行的截
消毒止血
肢手術的死亡率自40%降至15%,從而奠定了抗菌術的基本原則。1877年德國Bergmann對15例膝關節穿透性損傷傷員,僅進行傷口周圍的清潔和消毒後即加以包紮,有12例痊癒並保全了下肢,他認為,不能將所有的傷口都視為感染的,而不讓傷口再被沾污更為重要。在這個基礎上他採用了蒸氣滅菌,並研究了布單、敷料、手術器械等的滅菌措施,在現代外科學中建立了無菌術。1889年德國Furbringer提出了手臂消毒法,1890年美國Halsted倡議戴橡皮手套,這樣就使無菌術臻於完善。 手術出血也曾是妨礙外科發展的另一重要因素。1872年英國Wells介紹止血鉗,1873年德國Esmarch在截肢時倡用止血帶,他們是解決手術出血的創始者。1901年美國Landsteiner發現血型,從此可用輸血來補償手術時的失血。初期採用直接輸血法,但操作複雜,輸血量不易控制;1915年德國Lewisohn提出了混加枸櫞酸鈉溶液,使血不凝固的間接輸血法,以後又有血庫的建立,才使輸血簡便易行。
1929年英國Fleming發現了青黴素,1935年德國Domagk倡用百浪多息(磺胺類藥),此後各國研製出一系列抗菌藥物,為外科學的發展開闢了一個新時代。再加以麻醉術
外科手術用的止血鉗
的不斷改進,輸血和補液的日益受到重視,這樣就進一步擴大了外科手術的範圍,並增加了手術的的安全性。50年代初期,低溫麻醉和體外循環的研究成功,為心臟直視手術開闢了發展道路。60年代開始,由於顯微外科技術的進展,推動了創傷、整形和移植外科的前進。70年代以來,各種纖維光束內窺鏡的出現,加之影像醫學的迅速發展(從B型超聲、CT、MRI、DSA到SPECT、PET)大大提高了外科疾病的診治水平;特別是介入放射學的開展,套用顯微導管進行超選擇性血管插管,不但將診斷,同時也將治療深入到病變的內部結構。此外,生物工程技術對醫學正在起著更新的影響,而醫學分子生物學的進展,特別對癌基因的研究,已深入到外科領域中。毫無疑問,外科學終將出現多方面的巨大變化。 隨著現代外科學在廣度和深度方面的迅速發展,現在任何一個外科醫生已不可能掌握外科學的全部知識和技能;為了繼續提高水平,就必須有所分工。因此,外科要進一步分為若干專科;有的按人體的部位,如腹部外科、胸心外科;有的按人體的系統,如骨科、泌尿外科、腦神經外科、血管外科;有的是按病人年齡的特點,如小兒科、老年外科,有的是按手術的方式,如整復外科、顯微外科、移植外科;還有的是按疾病的性質,如腫瘤外科、急症外科等。特別是由於手術範圍的 重大發現—青黴素
日益發展,對麻醉的要求不斷提高,就需要有麻醉專業;建立監護病房,也是為了達到同一目的。臨床外科學根據治療目標的不同有著明確的分工,可分為普通外科(現專指各種腹腔、乳房、甲狀腺及簡單的皮膚外科)、心臟外科、胸腔外科(兩者可合稱心胸外科)、血管外科、神經外科(有時簡稱腦外科)、頭頸外科、泌尿外科、整形外科、矯形外科(即骨外科)、小兒外科、移植外科等。廣義的外科學則尚可包含眼科、耳鼻喉科、婦產科、牙科(口腔面頜外科)等。
外科經常處理的問題包含了創傷、各種胸腹部急症、先天/後天性畸形、惡性腫瘤、器官移植等,在臨床套用上和麻醉學、特級護理學、病理學、放射學、腫瘤學等其它醫學專科工作關係極其密切。隨著藥物、早期診斷技術與其他醫療科技(比如介入放射學)的發達,許多疾病的治療都轉變為非外科治療為主,然而外科手術仍然是這些治療無效或產生併發症不可或缺的後線支持,而外科微創手術(內窺鏡手術)的領域也在蓬勃發展。
中醫外科學
中醫外科學,中醫學以外科命名本專科者始於宋。見宋代伍起予《外科新書》,為存目外科專書。宋代以前之外科多以瘍醫之類名之。是研究體表病證的病因、病理、證候、診斷、治法、醫療技術等之專門學科。包括有癰、疽、瘡、瘍、疥、癬、傷折等等疾病。宋以後此類疾病之專門著作多以外科名之。 關於外科的起源
今天使用的手術器具與十世紀時一位名叫扎哈拉維的穆斯林外科醫生所設計的手術工具一摸一樣。另一位阿拉伯醫生在13世紀就描述了血液循環的概念,與威廉.哈維相比早了3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