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體結合率

受體象抗體與抗原間的反應一樣,它對激素有高度的專一性和親和性。每一個靶細胞的每一種激素受體數目在一定條件下是相對恆定的,因此激素與受體的結合可以達到飽和。它們之間的反應快速而可逆,服從質量作用定律。業已發現,肝細胞膜上存在兩種結合胰島素受體:解離常數為0.5×10ˉ10mol/L時,每個細胞有3000個胰島素受體;解離常數為3×10ˉ9mol/L時,每個細胞有3000個胰島素受體。數量少而對胰島素具有高親和性的受體是功能性受體,數量多而親和性低的受體不起多大作用。
胰島素的生理效應取決於受體結合率。當受體達到使受體全部飽和濃度時,結合率最高,生理效應也最大。
絕大多數Ⅱ型糖尿病人是在成年發病的,他們的胰島素可分泌正常或超正常量的胰島素。這些病人主要是由於脂肪肌肉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即胰島素抵抗。細胞膜上有特異性受體部位與胰島素及胰高糖素相互作用,以調節細胞的代謝。糖尿病或具胰島素抵抗的肥胖患者有多種細胞對胰島素結合能力比正常人要低的多,而控制飲食或服藥後,結合能力可以恢復到接近正常。利用胰島素結合能力降低特點,可以識別某些易於發生糖尿病的人。
2、胰島素受體的測定
我們採用受體放射分析法(RRA)測定全血細胞胰島素受體。
(1)抽取空腹靜脈血注入含有肝素抗凝的玻璃試管中,保證無凝血塊、勿溶血。離心分離血漿與血細胞,將血細胞用生理鹽水洗滌2次,保溫液洗滌1次,計數血細胞個數,應不少於4.4×10 6/μL。
(2)將細胞混懸液與不同濃度胰島素及1 25I-胰島素共同反應24小時,分離結合(B)與游離(F),經r-計數器測定得出一條結合曲線拐點上段為高親和力低結合容量部分,下段為低親和力高結合容量部分。通過線性回歸計算出受體親和常數k1、k2,進而計算出受體結合位點結合容量r1、r2。
(3)正常參考值
高親和力低結合容量胰島素受體
k1=(1.03~5.21)×10 9LMˉ1r1=40-80個/個細胞
低親和力高結合容量胰島素受體
k2=(1.24~4.86)×10 7LMˉ1r2=1500-3000個/個細胞
3、胰島素受體檢測的臨床意義
(1)受體親和性(K)的改變
體外實驗證明,當pH、離子強度、溫度等條件或受體占有率[HP]改變時,受體分子可產生構象變化而影響它對激素的親和性。如pH=6.8時,胰島素與受體結合可減少一半,提示酸中毒的病人,對胰島素敏感性下降原因是由於受體親和性的降低。
(2)受體濃度[R]的改變
血循環中的胰島素濃度與靶細胞胰島素受體數量成反比,即:血中胰島素濃度越高,則肝、脂肪、肌肉和血細胞的胰島素受體數目越少。這對正常人、肥胖人及成年人發病的糖尿病均適用。胰島素濃度過高時可加速受體損失,在病理情況下,受體數目減少則不能維持原有代謝平衡,受體減少越多,代謝紊亂越嚴重。
高血糖可引起高胰島素血症,後者可降低受體密度,使組織對胰島素敏感性下降。
(3)飲食調節對胰島素受體的影響是研究受體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認識到血胰島素水平和受體密度,能夠以調節飲食方法來控制,在11個肥胖人的胰島素結合試驗中,胰島素濃度高時單核細胞受體數目減少,而控制熱量攝入可使胰島素降低和受體增多,稍減體重便能恢復正常。3例肥胖糖尿病人也觀察到相同結果。另一重要啟示是:成年糖尿病患者80%都是超體重型,過量飲食引起葡萄糖代謝紊亂,而周密的飲食調節可使疾病完全控制。
(4)降糖藥對胰島素受體的影響
磺脲類藥對胰島素結合受體呈明顯作用。無肥胖成年發病的糖病患者服用氯磺丙脲時,空腹高血糖降低、受體增加,但二者均不能恢復正常。因為藥物是通過控制機理增加受體而不是直接對受體起作用。
(5)胰島素受體的抗體
黑棘皮病患者頸背、腋窩、腹股溝皮膚皺褶有絨毛狀色素沉著。這種患者每日胰島素用量高達4萬8千U,血漿胰島素高達4萬3千μU,每日尿排出胰島素達580U,其單核胰島素受體明顯下降,甚至低於肥胖型胰島素抵抗者。與肥胖不同的是,其靶細胞不與胰島素結合是因受體被其抗體封閉,阻斷了與胰島素結合。胰島素受體與相應抗體結合則產生嚴重的胰島素抵抗性糖尿病。
(6)胰島素受體水平缺陷
受體濃度[R]減少則為:肥胖症、非酮症糖尿病、尿毒症、肢端肥大症、A型綜合症。
受體親和力[K]減少則為:脂肪萎縮性糖尿病、糖反質激素過量、酸中毒。
產生受體抗體則表現出B型綜合症。該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發生於12-60歲女性。病人顯著高血糖,每日用胰島素2萬5千U,空腹及糖負荷後,血漿胰島素水平為正常人的5-50倍。靜脈注射胰島素耐量試驗,需用正常量(0.1U/kg體重)的3-200倍才引起低血糖反應,表現為嚴重胰島素抵抗。少部分患者有酮症。臨床表現為:關節痛、皮膚白斑、腮腺腫大、黑棘皮病。實驗室檢查為:血沉增速、白細胞降低、血漿γ球蛋白增多、抗核抗體陽性、蛋白尿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