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去個體化,是由費思廷格等人提出的,指的是在群體中人們有時會感到自己被淹沒在群體中,個人意識和理解評介感喪失,個體的自我認同被群體的行為與目標認同所取代,個體難以意識到自己的價值和行為、自制力變得極低,結果導致人們加入到重複的、衝動的、情緒化的,有時甚至是破壞性的行動中去,這種現象叫做去個體化。主要特點
1、人們在群體中,一旦面臨群情高漲,情緒激動,就很容易處於去個體化的狀態,當個體處於去個體化狀態時,個人的行為就較少的受自己的個性和意志的支配,而傾向於依從整個群體的狀態,群體的規模越大,氣氛越強烈,越易於引發人的去個體化狀態。2、投入群體暴亂活動的個人,往往忘乎所以,處於去個體化狀態,去個體化狀態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的意識,降低了個人對於社會評價的關注,因而通常的內疚、羞愧、恐懼和承諾等行為控制力量都被削弱,從而就使平時制約與社會規範下的行為不受規範的制約,使人表現出通常狀態下不會表現的行為,甚至使個人的侵犯行為增加。
3、當一個群體的所有成員都穿著同樣的制服時,個人是不容易被識別的,個體就被湮沒了,被匿名了。另外一個原因是個體處在群體中,會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使自己的主意高度集中於他人的反應以及周圍所發生的戲劇性的事件上,或者由於藥物、酒精、催眠等的作用,使個體進入極端的自我捲入,從而降低了自我意識。
4、穿上馬甲,熟人變成陌生人,擅長用表演來展現人類的怪誕行為,同時從不隱藏自己性格中乖戾的一面,在網上對自己叫罵的人用的都是化名,其中不少人用不同的名字在不同的地方發出同樣的罵聲。而最讓他意外的是,有些和他相識甚至平日裡相處不錯的人,穿了件“馬甲”就在網上對他惡言相加——這些人雖用假名,但輕易可以識破。在網際網路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正是這種隱蔽性,使得網際網路常常陷入語言暴力。
產生原因
1、去個體化現象對我們理解民眾性的反社會行為有很大的幫助。津巴度認為這種現象的產生與三個方面的因素有關:激起(arousal)、匿名性(anonymity)以及責任分擔(diffusedresponsibility),一是匿名性:匿名性是引起此現象的關鍵,團體成員越隱匿,他們就越會覺得不需要對自我認同與行為負責。在一群暴民中,大部分人覺得他們不代表自己,而是混雜於民眾中,也就是說沒有自我認同。相反,如果他們具有某種程度的自我認同,並且保持著個體存在之感覺,就不會出現不負責任的行為。2、巴度的研究對此提供了生動的描述。在研究中由4名婦女組成的團體參與對陌生人實施電擊的實驗。在有些組中,這4個人彼此以姓名相稱,並且胸前掛著名牌,極易辨認;在另一些組中,被試則穿著寬大的衣服,圍著頭巾,極難辨認。結果發現後者電擊他人的可能性是前者的2倍多。顯然匿名性將使侵犯行為急劇增加,結果支持了“去個體化是導致團體中時有暴力及反社會行為的原因”的說法。
3、個體化現象產生的第二個原因與個體自我意識功能的下降有關。迪納(1980)認為引發去個體化行為的最主要的認知因素是缺乏自我意識,人們的行為通常受道德意識、價值系統以及所習得的社會規範的控制。但在某些情境中,個體的自我意識會失去這些控制功能。比如在群體中個體認為自己的行為是群體的一部分,這使得人們覺得沒有必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也不顧及行為的嚴重後果,從而做出不道德與反社會的行為,實際上人們大多數的去個體化都是因為自我意識的能動作用喪失而引起的。
個性特徵
1、去個體化是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用來解釋這種現象的一個專業術語,現在網際網路更給人們創造了近乎無限的機會來掩蔽自己,《去個體化與群體》一書的作者、身兼英國埃克塞特和荷蘭格羅寧根兩所大學社會和組織心理學教授的湯姆·珀斯曼研究這個課題已經20多年。他用一個遊戲中的族群來稱呼那些沉迷於在網上大發雷霆的人——“巨魔”:這些人大多希望自己引人注目、特立獨行,但在有正常約束的環境下往往無法實現;網路恰好給了他們機會,不僅可以匿名,而且處在一群虛擬陌生人中,不需為自己的言語承擔任何責任和風險。2、絡“巨魔”不限於某種特定的類型,這就像在球場上撒野的球迷也有很多種一樣——不看球時,他們過著循規蹈矩的生活,但到了球場就肆意地給自己的道德放一個假。
3、圖爾特·李現在已能坦然面對網上惡評,我發現人們厭恨的,很多恰恰是我想要嘗試的;那些被他們指責為失敗的表演,恰恰是我自認為的成功。這些評論幾乎幫我寫成了《斯圖爾特·李的喜劇手段》系列叢書里的大部分。
現象剖析
1、個體化的確是人性的一部分,人本來就是沒有進化完整的動物,既有神性的部分,也有陰暗野蠻的部分。所謂“論心天下無完人”,首先承認並且接納這一點,是人性得以完善、人類得以繼續進化的重要前提。2、如果大眾能夠適時調整心態,完成心理重建,那么當下鋪天蓋地的網路攻擊,其實是在為個體和社會提供著成長的機會。對被攻擊者來說,由網路攻擊引發的負面情緒有點類似按摩產生的疼痛,後者對應生理問題,前者對應的是性格弱點。將負面評價分類,接受那些雖然刺耳但言之成理的批評,同時以“與我無關”的態度將無理謾罵過濾掉;在此過程中使自己的內心不斷強大,從而變得自在。
3、於網路巨魔,他們在發泄之後正視自己的憤怒,找出憤怒的原因,更加坦然地面對自己和他人,不然狂歡之後仍是孤獨,我只希望他們不會真的對我和家人採取什麼瘋狂行動。而這正是社會和心理學家們最為關注的。重點在於如何保證爆發於網上的憤怒不發展為實際傷害,這需要完善法律和制度,同時也離不開寬容的社會環境,比如要為人們的不良情緒提供適當的宣洩渠道,適度包容而不是壓制網路上的憤怒,我們要相信,人有自我治療和成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