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核趨性情感

人類的高層次情感是從低等動物的低層次情感逐漸進化而來的,情感的本質是主體對於價值關係的主觀反映,價值是一切生命的動力源,情感是一切價值的驅動器,生物的進化決定著價值的進化,價值的進化決定著情感的進化。每一個層次的情感分別是主體對於不同層次的價值所產生的主觀反映。生物的進化經歷了原核生物、原生生物、感覺類生物、認知類生物、評價類生物、意志類生物等六個基本階段,價值的進化經歷了無機能量價值、有機能量價值、環境要素價值、生理性價值、個體性價值、社會性價值等六個基本階段,生物情感的進化也相應地經歷了原核趨性情感、原生趨性情感、感性情感、知性情感、彈性情感、理性情感等六個基本階段。其中,原核趨性情感是生物界第一個層次的情感,它是原核生物對於無機能價值所產生的主觀反映形式。

情感的本質是人腦(或生物體)對於價值的主觀反映,其客觀目的在於引導生物體能夠更好地利用這些價值。一般來說,有什麼樣的價值形式,就有什麼樣的情感形式與之相對應。自然界最早出現的生命形態就是原核生物,最早被原核生物所利用的原始價值形態就是無機能價值(它主要由無機化學能或光能轉化而來),最早出現的情感就是原核趨性情感(或原核趨性)。

一、原核生物的形成

原核生物是由原核細胞組成的生物,包括藍細菌、細菌、古細菌、放線菌、立克次氏體、螺旋體、支原體和衣原體等。原核生物由於沒有核膜,因此DNA的複製、RNA的轉錄與蛋白質的合成與轉運都是同時進行,在空間上也沒有嚴格的界限區分,而不像真核細胞那樣這些生化反應在時間和空間上是嚴格分隔開來的。

不同的原核生物,有不同的環境要求。例如,按細菌對氧氣的需求來分類,可分為需氧(完全需氧和微需氧)和厭氧(不完全厭氧、有氧耐受和完全厭氧)細菌。按細菌生存溫度分類,可分為喜冷、常溫和喜高溫三類。有的種類能在飽和的鹽溶液中生活;有的卻能在蒸餾水中生存;有的能在0℃下繁殖,有的卻以70℃為最適溫度;有的是完全的無機化能營養菌,以二氧化碳為唯一碳源;有的卻只能在活細胞內生存。在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中,有的放氧,有的不放氧;有的能在pH為10以上的環境中生存,有的只能在pH為1左右的環境中生活;有的只能在充足供應氧氣的環境中生存,而另外一些細菌卻對氧的毒害作用極其敏感;有的可利用無機態氮,有的卻需要有機氮才能生長;還有的能利用分子態氮作為唯一的氮源等。

原核生物的發展主要表現在:種類越來越多,對於各種無機能和光能的利用越來越多樣化,所能適應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嚴酷。

二、原核生物的主要動力源

原核生物種類雖不甚多,但其生態分布卻極其廣泛,生理性能也極其龐雜。根據能量的不同來源,原核生物可分為自養型與和異養型兩種。自養型原核生物又可分為化能自養型和光能自養型。其中,化能自養型原核生物是以無機化學能作為其生命的動力源,其生命過程是將各種形式的外界無機能轉化為體內生物化學能的過程;光能自養型原核生物是以光能作為其生命的動力源,其生命過程是將外界的光能轉化為體內的生物化學能的過程。

1、 化能自養型原核生物。它能夠利用各種形式的無機化學能。以細菌為例,主要有紅色無硫細菌、紅色硫細菌、綠色硫細菌、硝化細菌、硫細菌、氫細菌、鐵細菌、一氧化碳細菌等(反硝化細菌除外),它們分別吸收和利用硫化物、硝化物、氧化物、氮化物、含鐵化合物、含氫化合物等無機物中所蘊含的無機化學能。

2、 光能自養型原核生物 (如 藍細菌 。它能夠通過其中所含的葉綠素和藻藍素產生光合作用,從而將光能(即無機無序化能量)轉化為體內的生物化學能。

3、異養型原核生物。它是在自養型原核生物的基礎上進化而來,主要是通過腐生的方式,將自養型原核生物所產生的各種有機能量作為其生命的動力源。由於異養型原核生物是原核生物出現變異和進化以後的產物,而且它的能量轉換模式或價值運行模式與其它自養型原核生物不同,因此它不作為原核生物的典型代表。

三、生物化學能

從能量的角度來看,原核生物(自養型)的生命過程實際上就是能量方面的新陳代謝過程(即能量代謝過程),它是外界的無機能(包括無機化學能與光能)與體內的有機化學能之間的相互轉化與循環往復的過程。

為了區別外界的無機化學能與體內的有機化學能,現提出“生物化學能”的概念。

生物化學能:生物機體在進行新陳代謝過程中,通過吸收外界的無機能(包括無機化學能與光能)而在其體內所形成的、用以推動生命過程所需要的動力源,就是生物化學能。

原核生物的生物化學能是由外界的無機能(包括無機化學能與光能)經過有序化轉化而產生的,由於它基本上總是處於瞬間形成、又瞬間消失的狀態,因此生物化學能是一種過渡性價值形式。“生物化學能”是生物界最初級的過渡性價值,生物的所有食物都必須轉化為有效的生物化學能才能真正體現出它的價值。

生物化學能的主要載體是三磷酸腺苷(即ATP)和二磷酸腺苷(即ADP),它們都是高能化合物。生物體內的生物化學能主要來自於三磷酸腺苷(即ATP)與二磷酸腺苷(即ADP)的相互轉化:其中,三磷酸腺苷(即ATP)通過水解轉化為二磷酸腺苷(即ADP),並釋放出大量能量,從而為細胞的一切活動提供動力源;同樣,在提供能量的條件下,二磷酸腺苷(即ADP)又轉化為三磷酸腺苷(即ATP)。

ATP可通過多種細胞運動途徑產生,最典型的細胞運動途徑是線上粒體中通過氧化磷酸化由ATP合成酶合成,或者在植物的葉綠體中通過光合作用合成。ATP合成的主要能源來自於葡萄糖或脂肪通過氧化分解所釋放出的能量。對於動物來說,ADP轉化成ATP時所需要的能量,來自呼吸作用;對於綠色植物來說,ADP轉化成ATP時所需要的能量,來自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在生物體的活細胞中,內部時刻進行著ATP與ADP的相互轉化,同時也就伴隨有能量的釋放和儲存。因其是能量“攜帶”和“轉運”者,生物學家形象地稱ATP為“能量通貨”。

此外,生物體內的生物化學能還有其它的載體形式,如三磷酸鹽、三磷酸鳥苷等。

這裡要注意:“生物化學能”不同於“有機化學能”,有機化學能的範圍非常廣泛,其中,只有能夠轉化為ATP或ADP的化學能才能稱之為“生物化學能”,因此“生物化學”只是“有機化學能”的特殊形式。

四、無機能價值

價值必須是直接或間接的有序化能量,因此無機物(或光)中所蘊含的化學能(或光能)如果不能有效地轉化為生物體內的生物化學能,就不能稱之為價值。如果它們能夠有效地轉化為生物化學能這種過渡性價值,才能稱之為價值。因此,為了將這些無機能與生物化學能進行區別,現提出“無機能價值”的概念。

無機能價值:各種無機物或光中所蘊含的、能夠被生物所吸收和利用的、並轉化為其體內生物化學能的無機能(包括無機化學能與光能),就是無機能價值。

顯然,無機能價值具有很強的相對性和針對性。例如,光能只有對於光能自養型原核生物(如藍細菌)來說,才具有真正的價值特性,而且只有在特定的波長範圍內的光能,才能具有真正的價值特性;硫化物中所含有的化學能只有對於硫細菌來說,才具有真正的價值特性。

生物化學能是瞬間形成、又瞬間消失的過渡性價值形式,而無機能價值是可以長期存在的穩定性價值形式。

五、原核生物的價值運行

原核生物的生命過程可以分為兩個基本部分:一是,從外界獲取食物(即無機能價值)的過程,即生產過程;二是,在體內消化和吸收這些食物(即無機能價值)的過程,即消費過程。由於原核生物的生命過程是最低級的生命過程,並且總是以體內的新陳代謝為其生命的核心內容,因而稱之為代謝性過程。

原核生物的代謝性過程實際上就是無機能價值與生物化學能之間的循環轉化過程,因此其代謝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代謝性生產過程,它實際上就是生物化學能轉化為無機能價值的過程;二是代謝性消費過程,它實際上就是無機能價值轉化為生物化學能的過程。如下圖所示:

原核趨性情感 原核趨性情感

對於原核生物來說,代謝性生產過程與代謝性消費過程通常是同時進行的,混合在一起的,兩者還沒有具備相對獨立性。如果代謝性消費過程因故而中斷或停止,代謝性生產過程就會立即中斷或停止;相反,如果代謝性生產過程因故而中斷或停止,代謝性消費過程也會立即中斷或停止。

原核生物的出現,使許多的無機能(包括無機化學能與光能)能夠轉化為體內的生物化學能,其中,一部分生物化學能用於原核生物的生命過程而立即被消耗掉了,另一部分生物化學能將會轉化為另一種化學能並貯存於各種有機物之中,這些有機物將成為原核生物的機體組成部件,從而為其它腐生性、寄生性和掠食性的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來源。也就是說,一部分生物化學能將會以有機物(或有機能)的方式貯存於原核生物的體內,從而轉化為其它腐生性、寄生性和掠食性生物的“有機能價值”。

六、原核趨性情感的定義

原核生物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存,必須通過一定的反應方式以獲取外界的能量(如無機化學能、有機化學能、光能等),並將這些能量在其內部組織中進行連續的、穩定的、有序化的轉化,這種反應方式就是原核趨性。

原核趨性情感:原核生物吸收和利用外界各種無機能量(如無機化學能、光能等)的反應方式,就是原核趨性情感,也稱原核趨性。

根據原核生物獲取能量的不同途徑或不同方式,原核趨性可分為:嗜鹽性、耐熱(或耐冷)性、耐酸(或耐鹼)性、厭氧(或喜氧)性、嗜氮性、光合性等。原核生命的適應性反應(即原核趨性)所對應的能量主要是各種無機能(即無機化學能量和光能)。這些無機能經過原核生物的利用轉化為體內的有序化能量,從而形成最原始的價值形式。異養型原核生物主要以有機能作為其生命動力源的反應方式,不屬於原核趨性。

情感的本質是人腦(或生物體)對於價值的主觀反映,其客觀目的在於引導人類或生物體能夠更好地利用這些價值。原核生物對於無機能價值的利用過程(即無機能與生物化學能的相互轉化過程),實際上就是原始價值(即無機能價值)的生產過程與消費過程,也就是原核生物對於無機能價值的主觀反映過程,因此“原核趨性”是一種特殊的、最低級的情感形式。

原核趨性情感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原核趨性的種類越來越多,它們所對應的無機能價值形式越來越多樣,它們所適應生存的環境越來越嚴酷。

高等生命對於客觀事物的反映方式(即意識)可分解為(即感覺)、知(即認知)、情(即情感)、意(即意志)四個相對獨立的部分,情感的進化過程,實際上就是感、知、情、意不斷走向獨立與分離的過程,就是各種主觀反映方式不斷走向專業化與功能化的過程。然而,原核生物的意識是一種混沌的意識,它集感(即感覺)、知(即認知)、情(即情感)、意(即意志)於一體,也就是說,“原核趨性意識”、“原核趨性感覺”、“原核趨性認知”、“原核趨性情感”、“原核趨性意志”等概念,均具有完全相同的內涵。。

總之,“原核生物”就是最原始的生命,無機能價值(或原核生物化學能)就是最原始的價值,“原核趨性”就是最原始的情感或最原始的意識,原核生物實現了無機能價值與生物化學能之間的循環轉化。而且,原核生物能夠把自然界的無機能(無機化學能與光能)轉化為生物化學能(主要載體是ATP和ADP),而這種生物化學能屬於原核生物的自身機體以及整個生物界的“能量通貨”,因此原核生物實現了從不可通兌能量向可通兌價值的轉化。

七、生物進化論、價值進化論與情感進化論

編輯

達爾文認為,人類機體狀態與生物機體的發展是一個不斷進化的過程,具體表現為生物種類不斷分化而增多,細胞結構不斷複雜而有序,組織功能不斷深化而加強。[3]人類的價值發展也必然是一個不斷進化的過程,具體表現為價值的表現形式不斷分化而增多,價值的層次結構不斷複雜而有序,價值功能不斷進化而加強,把辯證唯物主義與生物進化論的基本思想套用於價值領域就形成了科學的價值進化論。人類的情感發展也必然是一個不斷進化的過程,具體表現為情感的表現形式不斷分化而增多,情感的層次結構不斷複雜而有序,情感的行為驅動功能不斷進化而加強,把辯證唯物主義與生物進化論的基本思想套用於情感領域就形成了科學的情感進化論。

由於情感是人對於價值關係的主觀反映,那么情感的進化在根本上起源於取決於價值關係的進化,即人類價值關係的進化推動著人類情感的進化。人類價值關係的發展過程既有緩慢的量變,也有快速的質變,它是一個漫長的、曲折的、自然的、分層次、分階段的進化過程,那么人類情感的發展過程也必然既有緩慢的量變,也有快速的質變,也是一個漫長的、曲折的、自然的、分層次、分階段的進化過程。[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