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原才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曾國藩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原才(1)風俗之厚薄奚自乎(2)?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3),有一二賢且智者,則眾人君之而受命底焉(4);尤智者,所君尤眾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義,則眾人與之赴義;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則眾人與之赴利。眾人所趨,勢之所歸,雖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撓萬物者,莫疾乎風(5)。”風俗之於人心也,始乎微而終乎不可御者也。先王之治天下,使賢者皆當路在勢,其風民也皆以義(6),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謂一二人者不盡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勢不能不騰為口說而播為聲氣(7),而眾人者勢不能不聽命而蒸為習尚(8),於是乎徒黨蔚起(9),而一時之人才出焉。有以仁義倡者,其徒黨亦死仁義而不顧;有以功利倡者,其徒黨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濕,火就燥(10),無感不讎(11),所從來久矣。今之君子之在勢者,輒曰天下無才,彼自屍於高明之地(12),不克以己之所向(13),轉移習俗而陶鑄一世之人(14),而翻謝曰(15):“無才。”謂之不誣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義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16),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村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則轉移習俗而陶鑄一世之人,非特處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17),皆與有責焉者也。有國家者得吾說而存之,則將慎擇與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說而存之,則將惴惴乎謹其心之所向,恐一不當,以壞風俗而賊人才。循是為之,數十年之後,萬一有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18).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1)原:推究、探討。
(2)厚薄:淳厚樸實與浮薄衰弱。
(3)戢戢(jí):聚集、眾多貌。
(4)君之:以之為君,尊敬他。
(5)撓:攪動,動搖。疾:急速、猛烈。這二句出自《易說卦傳》。
(6)風民:教育感化人民。
(7)聲氣:聲勢,風氣。
(8)蒸:興起,含漸成之意。
(9)蔚:聚集。
(10)二句出自《易經·乾卦》。
(11)讎(chǒu):應答,回響。
(12)屍:主持,居於。高明:地位尊貴。
(13)克:能。
(14)陶鑄:培養造就。
(15)翻:反。
(16)移:改變,影響。
(17)一命:命,官階。周代時官階從一命到九命,一命為最低級別。後泛指官職低微。
(18)逆睹:預見。
作品譯文
社會風尚的淳厚和浮薄是從那裡產生的呢?產生於一兩個人的思想傾向罷了。百姓們中間,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兩位賢能有智慧型的人,大家就會擁戴他們並聽從他們的教導;特別賢能有智慧型的人,擁戴他的人就特別多。這一兩個人的心傾向仁義,眾人便和他一起追求仁義;這一二個人的心傾向名利,眾人便和他一起追逐名利。眾人所奔赴的,就是大勢所趨向的,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沒有誰敢違背它,所以說:“搖撼天下萬物的,沒有比風來得迅速強勁了。”社會風尚對於個人的思想影響來說,起初很微弱,最後將是不可抗拒的。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賢能智慧型的人都居要職、掌權勢,他們教化人民也都用仁義道德,所以那時社會規範統一而風尚相同。世道教化衰微後,前面所說的那一兩個人並不全在重要的職位上,因此他們的志向主張,勢必不能不從口中極力宣揚出來、廣為傳播而造成聲勢。那么眾人也勢必不能不聽從他們的號召而漸漸形成習俗風尚。這樣,他們志同道合的跟隨者就聚集增多,一時的人才就從這裡產生出來了。倡導仁義的人,他的追隨者會為仁義而死,義無反顧;號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隨者也會為功利而犧牲,決不回頭。“水向潮濕的地方流,火接近乾燥的東西燒。”沒有什麼感召是得不到回應的,這種情況已經由來很久了。
現在掌握權勢的君子,往往說:“天下沒有人才。”他們身居高位顯貴,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轉變風尚、造就當代人才,卻反而推辭說“沒有人才”,認為這不是自欺欺人的話,行嗎?不行的!
十戶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義的君子,他的智慧型足以改變十個人,就一定能選拔十人中的優異者栽培成材;如果他的智慧型能夠改變一百個人,就一定能選拔一百人之中的優異者栽培成材。然而移風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並非僅僅是身居顯貴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職的人,都有責任參與此事。
主宰國家行政的人如果採取我的主張並且身體力行,就會謹慎選擇能共同維護帝位的人才;士大夫如果採取我的主張並且身體力行,就會認真小心謹慎自己的志向,擔心稍有閃失,就會敗壞風尚摧殘人才。照這方法去做,幾十年以後,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這就不是我所能預見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