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19世紀末,厄爾尼諾事件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對厄爾尼諾的認識有了進一步提高,逐步觀測到整個赤道太平洋海水的變化,發現每隔幾年出現一次的暖水現象並不是只局限於南美沿海岸水域,這種海水異常增暖現象從南美沿岸一直發展到赤道中太平洋,持續時間也達數月到一年以上。
厄爾尼諾事件不僅對沿岸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影響或破壞,擾亂了沿岸漁民的正常生活,引起當地氣候反常,而且還會給全球氣候乃至社會經濟帶來重大影響。
2007年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人類活動很可能是導致過去50年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信度為90%)。受厄爾尼諾現象等因素影響,全球平均氣溫在近幾十年中逐步攀升。
如果全球氣溫繼續升高,世界上的冰河將越來越少,很多地區可能都會面臨缺水的狀況;生產企業、運輸業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會受到明顯影響。
簡介
厄爾尼諾現象是大自然氣象循環的一部分,它的反覆出現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約每3-7年循環發生一次,對全球天氣產生的影響可能長達一年。厄爾尼諾是全球氣候信號里最強的,它既會導致洪水,又能引發乾旱。曾有氣候學家警告說,隨著全球厄爾尼諾氣候現象的開始以及其加劇全球變暖影響的事實,未來幾年裡惡劣天氣將會頻現。
對於全球,2009年又是一個“厄爾尼諾”年。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任福民介紹,2009年6月開始,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洋大氣就進入了厄爾尼諾狀態,目前海溫偏暖已持續6個月以上,這就標誌著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已在赤道中東太平洋完全形成。厄爾尼諾現象對全球的影響可能要到明年,但發展趨勢會逐漸衰退。
2009年夏天,厄爾尼諾現象已經“初顯”,比如中國東北地區的持續低溫陰雨天氣,造成農作物生長發育延遲;世界氣象組織在8月也發出警告,“厄爾尼諾現象已經在太平洋東部出現。”該組織發言人穆尼奧斯說:2009年的6月和7月,科學家在赤道東太平洋觀測到了海面溫度上升。6月底,海面溫度普遍超過正常溫度0.5至1℃,7月份也是如此 。
分析
國內
厄爾尼諾現象影響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未來幾個月里的發展情況。研究表明,當海溫偏暖後也會導致海洋上空的大氣偏暖,從而影響整個大氣環流。當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往往會對北半球中高緯地區秋末至冬季的氣候產生一定影響。任福民表示:據最新的氣象資料顯示,太平洋現在的表層水溫比平均水溫高1.3℃左右,從目前的大氣環流狀況看,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偏暖的態勢仍將維持,並且繼續影響大氣環流的正常分布。在這種情況下,專家預測,受厄爾尼諾影響,中國可能會出現“暖冬”。新厄爾尼諾現象的到來的確令人擔憂,它既是一個結果,也是一個橋樑。總體來說,厄爾尼諾的出現並不是好事。因為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厄爾尼諾的出現可能會促使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率更快,強度更大,這將會加劇氣候變化和全球經濟衰退,而經濟衰退必將使人類遭受困境。
國際
2009年5月至12月,太平洋水域溫度持續上升,這將不可避免地引發明年全球範圍內的天氣湍流。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非洲、澳大利亞、亞洲發生了持久性乾旱;卡奇地區的恆河、印度河、達河等河流的水位已經低過警戒水位;北極海冰正在加速融化;而發生在澳大利亞、阿根廷、中國北部和南美內陸的玻利維亞的乾旱,已經對食品供應和水源供應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甚至導致全球的農產品供求關係趨於緊張。上一次較嚴重的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在1998年,致使澳大利亞和亞洲上千人死亡,對農作物、基礎設施和採礦業造成的損失高達數十億美元;它還直接引發了東南亞的森林大火;導致南美漁業資源驟減;以及引發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大旱,致使70萬人口受到威脅。而我國是遭遇了多流域特大洪水,厄爾尼諾便是始作俑者。強烈的厄爾尼諾現象通常會給受影響國家產生持久的社會和經濟影響。1991-1992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導致非洲大旱和食品短缺,致使3000萬人口罹患營養不良,使得非洲的發展倒退十年。
影響
國際
厄爾尼諾現象是通過大氣環流的作用,把熱帶地區的大氣、海洋發生的異常信號傳給熱帶的其他地區和中、高緯度地區,它所帶來的影響是全球性的。自進入厄爾尼諾狀態後,全球天氣、海洋狀況和海洋漁業都受到了重大影響。每當厄爾尼諾出現時,秘魯沿海的一些魚因為人溫升高不得不遷徙他處,但別的魚被吸引過來了。秘魯南部沿海的魚類、扇貝、蝦類的數量大幅度增加,漁民們網不虛發,收成比平時好得多;同時,厄爾尼諾給厄瓜多和秘魯北部的沙漠地區帶來的大量降雨,也使這塊寸草不生的沙漠變成湖泊密布的草原。還有厄爾尼諾造成的大豆、可可、咖啡、橄欖等一些經濟作物的大量減產,對於過熱的國際市場來說並非壞事。大豆價格上升,豆油價格堅挺,咖啡、可可的出口前景看好,這些都可以限制各國之間不斷增產壓價的惡性競爭,使國際市場的期貨價格處於一種比較合理的狀態。另外,厄爾尼諾事件類型複雜,不同類型的厄爾尼諾事件氣候影響也不相同。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厄爾尼諾事件的氣候效應具有更強的不確定性特徵。因此,厄爾尼諾事件的出現不僅增加了氣候異常的可能性,而且也增加了氣候預測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
厄爾尼諾是一把雙刃劍,從積極的一面來看,厄爾尼諾現象可以幫助抑制西北太平洋颱風的活動。在美國,厄爾尼諾現象可以為乾旱的西南部地區帶來有利的冬季降水,北部的冬季暴風雪將會減少,而佛羅里達州森林大火的風險也會降低。
國內
一般情況下,厄爾尼諾事件發生的當年冬季,僅考慮厄爾尼諾事件的影響,中國長江以南的降水易偏多,其中黃淮東部、江南、華南、雲南及甘肅河西的降水可能偏多。受厄爾尼諾事件影響的次年春季,除新疆中西部、雲南南部和廣西西南部地區偏冷以外,全國大部地區以偏暖為主。
看法
古埃及、瑪雅等輝煌的古代文明都曾遭受厄爾尼諾現象的致命打擊。享譽全球的美國考古學家布萊恩·費根曾在他的書中寫道:厄爾尼諾現象不僅導致短期氣候變化,還是一種始終潛伏著的影響歷史的巨大力量。
有人認為,厄爾尼諾是災難的代名詞,將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生命安全;也有人認為,厄爾尼諾在帶給人類災難的同時,也會改善局部地區的環境和促進某些行業的經濟發展。
厄爾尼諾的危害日益受到世界各國關注。美國和澳大利亞的氣候學家認為,2009的厄爾尼諾現象可能是中強度的。但是,他們警告說,東太平洋的溫度還在持續上升,而且厄爾尼諾有可能會進一步發展。
措施
國際社會採取的主要措施就是綠色經濟,這是世界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未來之路。中國像其他國家一樣,以技術進步為基礎,改變能源和產業結構,提高能源利用率,走低碳經濟與高效技術發展之路。同時堅持“發展、適應、減緩”的理念,改變生產和消費模式,在發展中適應氣候變化,在適應中使中國經濟社會邁向可持續發展之路。
大事記
1972-1973年:秘魯經歷了世界上最嚴重的一次漁業資源驟減。
1991-1992年:非洲南部經歷了最嚴重的一次乾旱,影響波及近1億人口。
1994-1995年:美國遭受了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洪水和暴風。
1997-1998年:非洲經歷了一次大範圍的乾旱,厄瓜多和秘魯的降雨則超過正常水平的10倍。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巴西遭受乾旱,導致森林大火頻發。
2002-2003年:澳大利亞遭受了史上最嚴重的乾旱。
相關介紹
“厄爾尼諾”是赤道太平洋海溫持續異常偏暖的現象。它會使原屬冷水域的太平洋東部水域變成暖水域,結果引起海嘯和暴風驟雨,造成一些地區乾旱,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過多的異常氣候現象。當海溫偏暖距平指數超過0.5℃且至少持續6個月,則定義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