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劉立千藏學著譯文集》這套文集不僅僅是劉立千先生個人藏學研究成果的結晶,更重要的是體現了我國老一輩藏學家對藏學事業所做出的重要貢獻,反映了我國藏學事業從舉步維艱發展到今天的“顯學”這樣一段歷程。
本書為藏學大家劉立千先生藏學著譯文集中的一本。全書分前後二編,前編敘印度佛教史,包括小乘分派及發展,大乘始興及發展,小大乘教諸學說及密宗宏揚;後編敘西藏佛教史,包括佛教的傳入,前後時期顯密各派之源流,各系傳承法要等。本書涵蓋了劉立千先生在藏族歷史、藏族文學、藏傳佛教教義和哲學等領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是藏學研究者和藏學愛好者研究或了解藏學登堂入室的必備鑰匙。
作者簡介
劉立千,1910年生於四川省德陽縣。研習藏文和藏傳佛教寧瑪派、格魯派、噶舉派和薩迦派等教法。1936年開始涉足藏學領域,1944年春,正式從事藏學研究。主要著作和譯作《西藏王統記》、《西藏王臣記》、《衛藏道場勝跡志》、《米拉日巴傳》、《土觀宗教源流》等時至今日仍是藏學研究者和藏學愛好者研究或了解藏學登堂入室的必備鑰匙。
目錄
緒言
前編
印度佛教
第一章 佛時與佛後之教法
第二章 小乘之分派及其發展
第三章 大乘之建立
第四章 大乘之發展
第五章 密乘之宏揚
第六章 大小乘之教義述略
第一節 小乘學說 / 第二節 大乘中觀學說 / 第三節 大乘唯識學說 / 後編 西藏佛教
第七章 佛教如何傳入
第八章 譯師及論師
第九章 佛教之分派
第一節 寧瑪巴 / 第二節 迦當巴 / 第三節 薩嘉巴 / 第四節 噶舉巴 / 第五節 系解巴 / 第六節 覺宇巴 / 第七節 覺朗巴 / 第八節 博東巴 / 第九節 布魯巴 / 第十節 格魯巴
第十章 顯密教法之宏布
第一節 律學 / 第二節 對法 / 第三節 波若 / 第四節 中觀 / 第五節 因明 / 第六節 彌勒學 / 第七節 密咒事部及行部 / 第八節 瑜伽部 / 第九節 瑜伽部 / 第一目 集密 / 第二目 大威德 / 第三目 勝樂 / 第四目 摩訶摩耶 / 第五目 四座 / 第六目 歡喜金剛 / 第七目 時輪 / 第八目 六加行
第十一章 顯密教法之理趣
第一節 顯乘/ 第二節 密乘 / 第一目 事續 / 第二目 行續 / 第三目 瑜伽續 / 第四目 無上瑜伽續 / 第一次目 瓶灌 / 第二次目 密灌 / 第三次目 智慧灌 / 第四次目 句灌 / 第五次目 生起次第 / 第六次目 圓滿次第
第十二章 結論
附錄
本書編輯所依據之西藏曲籍目錄
中文參考書
印藏佛教大事年表
內容選讀
第一章 佛時與佛後之教法
佛教創自釋迦牟尼佛(sakyamuni)。釋迦生於印度迦毗羅衛國(kapilavastu)(公元前5世紀半),父名淨飯王(sudohodana),母名摩耶夫人(maya)。因觀世相生老病死及常諸苦,深生厭離,欲求解脫,遂舍位出家,於尼蓮禪河(ne-rang-dsa-na)苦行六年,後在菩提樹下(byang-chub-shcing-drung)證無上道。為教化眾生故,初應下根,往波羅尼斯(wa-ra-na-si)仙人墮處施鹿林中,為五賢部,轉四諦法輪。次應中根,於靈鷲山(bya-rgod-phung-pohi-ri)為諸弟子及五百比丘無量菩薩,轉無相法輪。後應上根,於毗舍離(yangs-pa-canh此云:廣嚴城)為趣一切乘菩薩,轉善辨法輪。佛行圓滿,遂般涅槃。
佛圓寂後,弟子失怙,為恐聖教散失,是年夏季,於王舍城(rgyal-pohi-khab)七葉窟中(nya-gro-dhahi-phug)阿闍世王(ma-skyes-dgra此云:未生怨王)而為施主,大迦葉(hod-srung-chen-po)等集五百羅漢上座,由阿難尊者(kun-dgav-bo)誦出佛語,無增無減,結為修多羅藏(1)(mdo-sde),鄔波羅(nye-bar-hkhor)結毗奈耶藏(2)(hdul-bahi-sde),是為第一結集。(在公元前5世紀,周敬王三十四年。)後迦葉以聖教付阿難陀,阿難付著搦迦(sha-nahi-gos-can),奢付地底迦(dhi-dhi-ka龍樹等所造無上部),地付黑色(nag-po),黑付善見(legs-mthong),是為法藏七傳。佛寂後一百一十年,毗舍離比丘,作十不淨事(4),阿育王(a-sho-ka此云:無憂王)為施主,集七百羅漢而重結集,是為第二次結集。或傳為耶舍比丘(grags-pa)和跋耆族(Vaj-ji毗舍離之一小城)比丘眾,於律部有異議,互相爭執,遂有上座與大眾二根本部派之分,為致結集之因也。
又過一百年,迦膩色迦王(ka-nis-ka)在位,由諍(5)大天(lha-chen-po)五事,遂有部派之分。初分上座與大眾二部,後漸裂為十八部。或雲華莊嚴城(me-tog-rgyan)有四上座,以四種語,誦出戒經,謂善構語、邊方語、庸俗證、鬼趣證,令諸弟子,見不合順,分四根本部,末分十八部。以此因緣,迦膩色迦王遂為施主,在雜倫達惹(dsa-lan-dha-ra)集五百羅漢、五百菩薩、五百智者,誦出佛語。自結集後,十八部異執,釋認為真實佛教,是為第三次結集。
上說乃係小乘所傳。若依大乘所許,謂顯密教法之結集者,乃王舍城南方有無垢生菩薩(dri-med-vbyung-gnas)集十俱胝菩眾,如文殊(vjam-dbyang)、彌勒(byams-pa)、金剛手(phyag-na-rdo-rje),依次結集三藏。又雲集大乘經藏者乃普賢(kun-tu-bzang-po)、文殊、秘密主(gsang-bahi-bdag)、彌勒等。《金剛手灌頂續》說:“一切顯密教法,皆是秘密主之所結集。”若密乘經教,又多是請法者之所集,此廣知續部(6)所說,故不復贅。(上見《薩嘉集續目錄》135、136、137、138、139頁)
注釋:
(1)修多羅,梵語。譯曰,聖人言說,能貫穿諸法,喻如能貫花,通譯為經,即經藏也。
(2)毗奈耶:梵語。譯曰滅。滅三業過非之義,通譯為律,即律藏。
(3)阿毗達摩,梵語。譯曰對法,以對觀真理之勝智而名,通譯為論,即論藏。
(4)或名十非法,其詳可參看呂澂著《印度佛教史略》第二十八頁。
(5)所謂五事及其原末可參看呂澂著《印度佛教史略》第二十九頁。
(6)密乘之經稱本續,全續分為四部,故名續部,四部名義詳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