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全鄉轄東風、鐵馬山、湄水、石灰堂、觀嶺、段家灣、梅子坳、白馬、河田、鹽井灣、澎沙灣、仙神寨、蘇龍、茅侖、大橋、岳家、建強、四灣、楊柳井、吳灣、光華、龍華、大楓、金塘、思誠、大井、謝塘、大埠、印泉、印塘、金開、宋江、石灣里、戴家灣、石峽、段家、麥園、新園、楊眉、澤石、花街、進前、新澤、土畲、大橋邊、大元、全心、柿灣、愛心、大坪、石龍殿51個行政村,55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78萬人,總面積為9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668.1公頃,其中水田2273.9公頃。 於1989年撤區並鄉時由原新澤、湄水、印塘鄉合併而成,轄51個行政村、537個村民小組。地理及基礎設施
印塘鄉地理位置優越,印塘鄉丘陵廣布。東南部有黃龍大山,東北部有叢毛大山,北部有梅山侖。湄水河蜿蜒迴環流貫東西,四安埠河繞經北部,沿河兩岸山清水秀,良田萬頃。交通十分方便,通訊暢通,電力充足,320國道橫越東西,上瑞高速公路引線、婁衡公路、縣繞城線交匯於此。湄水河與新澤河橫穿其中,水資源豐富。全鄉已開通程控電話4500餘門,行動電話、載波電傳、國際網際網路一應俱全,是投 資經商辦廠的理想場所。資源及經濟發展
印塘鄉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個體私營經濟突飛猛進,傳統的農產品——生豬、茶油、茶葉長盛不衰,年產布鞋1000萬雙的鞋業城已初具規模,農機機電產業蒸蒸日上,建材業異軍突起,創立了一大批地方知名品牌。近10年來,印塘鄉黨委、政府以黨的十四大、十五大精神為指針,大力實施"市場導向、科技興鄉、品牌興業、強鄉富民"的發展戰略。牢牢把握"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強化管理、加速發展、確保穩定"的工作大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共同致富奔小康為目標,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10年中,全鄉水利建設累計投資750萬元,新修和整修高標準渠道52公里,整改高標準山塘570口,維修水庫、水壩、電排等210處,從根本上保障了農業的持續增長。2000年糧食總產量4.28萬噸,生豬飼養量達13.5萬頭,分別比1991年增長35%,227%。農民人平純收入2080元,比1991年增長2.1倍。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狠抓了煤炭、建材、農產品深加工開發,先後引進外資570餘萬元,創辦外資企業5家;1995年新建了年產量4.4萬噸的岳家水泥廠,歷年來其產值產量居同行業、同規模廠家之首。村級集體企業飛速發展,個體私營企業來勢看好。2000年企業總產值為10億元,與1991年相比增長12倍。財政收入1200萬元,比1991年增長3.5倍。
交通及社會事業
公路建設成績斐然。近10年來,全鄉先後投資近800萬元,加寬和鋪沙改造了岳湄、新四兩條主要交通幹線,新修鄉村公路74公里,婁衡公路印塘段路基工程全部完成。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全鄉有3所學校建起了衛星地面接收站,6所中國小創建為"園林式"、"花園式"學校。共擴建、改建校舍10所,面積達12000平方米,教學質量名列全縣前茅。
展望未來任重道遠
回顧過去,成績斐然,展望未來,任重道遠。勤勞勇敢的印塘人民在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鄉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進程,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總體目標,以加快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為主要任務,以加大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力度,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為手段,一心一意搞建設,聚精會神求發展,努力把印塘鄉建設成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小康印塘”、“平安印塘”、“和諧印塘”。突出經濟發展
一年來,印塘鄉以主動、開放的思維,創新招商方式,實行“走出去,引進來”戰略,黨政主要負責人帶領招商小分隊北上南下,赴北京、廣州、深圳、佛山、中山等地上門招商,先後引進正佳特種材料、約溪花崗岩、永固混凝土、中南新型材料、晶成鞋業、利民牆體材料等6個較大的投資項目,契約引進資金1.93億元,已經到位1.08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500萬元以上的產業化項目達4個。在招商引資方面,印塘鄉是全縣超額完成任務的鄉鎮,並且連續五年居於兄弟鄉鎮前列。在引進工業企業的同時,印塘鄉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培育特色經濟,並形成了鞋業、建材、機械製造等優勢行業。今年全鄉完成工業企業總產值22.75億元,同比增長30%,完成工業增加值7.21億元,同比增長30%,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72億元,同比增長38%,完成工業增加值6100萬元,同比增長40%。規模以上企業利潤620萬元,同比增長13%。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300萬元,同比增長20%,民營經濟增加值6.98億元,同比增長21%,民營經濟稅金同比增長21%,民營經濟從業人員14275人,同比增長15%。從數據可以看出,通過近年來堅定不移地突出工業主導地位,印塘鄉正加速由農業大鄉向工業強鄉轉變,工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成為印塘崛起的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