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時代

在人類傳播史上經歷了五次革命——語言傳播、書寫傳播、印刷傳播、電子傳播、互動傳播(以電腦為主體、以多媒體為輔助的多種功能的信息傳播)。每一次傳播革命都對社會進步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將人類帶進一個新的境界,新的時代。每個國家或地區傳播上的優勢地位必然會導致競爭中的優勢地位。它警示我們,必須積極參與傳播革命,十分重視傳播科技的開發、引進和運用,否則,國家付出的代價將是極其巨大的。

印刷時代

人類傳播革命

在人類傳播史上經歷了五次革命——語言傳播、書寫傳播、印刷傳播、電子傳播、互動傳播(以電腦為主體、以多媒體為輔助的多種功能的信息傳播)。每一次傳播革命都對社會進步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將人類帶進一個新的境界,新的時代。每個國家或地區傳播上的優勢地位必然會導致競爭中的優勢地位。它警示我們,必須積極參與傳播革命,十分重視傳播科技的開發、引進和運用,否則,國家付出的代價將是極其巨大的。
人類傳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創造了語言——發生在10萬年前;人類在公元前約3500年發明了文字,實 現第二次傳播革命;在第三次傳播革命中,中國人在唐朝初期首先發明了印刷術;1844年,人類進行第四次傳播革命,迎來了電訊傳播的曙光;1946年,電腦在第五次傳播革命中出現。
在人類傳播史上,五次傳播革命所產生的巨大作用,不僅有力地改變了人類在過去的所感所觸和所見所聞,而且深刻地影響著人類在現今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為。因此,對人類傳播史上的五次傳播革命的起因、過程和意義進行分析研究,無疑既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又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語言傳播:第一次傳播革命
語言的產生,是人類第一次傳播革命的直接推動力。那么,語言是何時產生和怎樣產生的呢? 菲利浦·列 伯曼在《人類說話的進化》(1984)中推斷:人類的遠祖大約在9萬年前的某個時候開始“說話”,大約在3.5萬年前的某一時期開始使用語言。羅伯特·芬(1985)的推斷與此稍有不同。至於語言是怎樣產生的?各種猜測可謂異彩紛呈:“汪汪”派認為,言語是通過模仿狗叫等自然的聲音形成的;“哼喲”派認為,言語是在從事某項群體的重體力勞動時為協調動作發出的聲音形成的;“感嘆”派認為,語言是由偶然地表現感情(疼痛、高興、恐懼、悲哀)所產生;“唱歌”派認為,語言是從傳播感情和歡樂事件的歌聲中演變而來。在眾多的猜測中,恩格斯的“語言起源於共同勞動”的假說〔1〕,百多年來受到非議最少。
關於語言的產生,我們傾向於這樣的假設和猜測:它起源於勞動,但並不局限於群體的共同勞動;它出現 在簡單勞動之後和製造工具之前,而不是在製造工具的過程之中或之後。顯然,勞動不僅鍛鍊雙手,也鍛鍊大腦,同時它也是人類積累經驗、發展知識的源泉。而製造工具,光有靈巧的手和發達的腦是不夠的,還必須有足夠的經驗和知識。但經驗和知識的積累和發展,任何單個人猿或人都是無法完成的,它必須通過無數個體間的信息傳遞與交流來實現,而在當時,用來傳播信息的最佳手段只有語言。
人類創造了語言,語言也就成了人類的標征,成了人類進行交際與傳播的工具,也成了人類認識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有力武器。據考古發現,在人類漫長的進化史上,最先出現的尼安德特人在沒有天災人禍的情況下奇怪地絕種了,而後起的克羅馬農人卻成了人類最直接的祖先。一個十分有力的推論是:前者沒有語言,而後者創造了語言。語言拯救和幫助了克羅馬農人,人類也從此脫離了動物的信號傳播藩籬,踏上了人類的語言傳播大道。第一次傳播革命中的語言傳播,使個人經驗和見聞為大家所共享,使前人的文化積累為後人所繼承。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祖先懂得了鑽木取火、草藥治病、保藏食物、飼養動物、耕種糧食、敬奉神祗,還掌握了“知識含量”很高的制陶、紡織、煉鐵等技術。若沒有語言傳播,這些轉變就不會發生,“社會就會停止生產,就會崩潰,就會無法作為社會而存在下去。”〔2〕
書寫傳播:第二次傳播革命
在第二次傳播革命中,人類發明了文字,開始進入書寫傳播時代。以往的語言傳播,是人與人之間的口耳 相傳、心記腦存,既不能“通之於萬里,推之於百年”,亦不能保證信息在傳播中不被扭曲、變形、重組和丟失。因此,文字的發明及其套用於文獻記錄,可謂是人類傳播史上的一大創舉。它一方面引導人類由“野蠻時代”邁步進入“文明時代”,另一方面從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闊上實現了對語言傳播的真正超越。
論及文字的產生,埃及人歸功於智慧之神,巴比倫人歸功於命運之神,希臘人歸功於奧林匹斯的傳令官和 使者赫耳墨斯,只有中國人將文字發明的功勞歸之於人自己——倉頡。現在,我們無需再作種種猜測,地下文物和文獻記錄,已一再向我們表明了文字的最早存在,就像語言一樣,文字也不是先在一兩個地方形成的,形成的也不是只有幾種文字,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它們都是從古老的圖畫或洞穴圖畫經驗中演變而來。易言之,文字源於圖畫。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在古埃及、克里特和中國大地上就最先出現了“圖畫文字”和“形象文字”,它們一畫一“字”,一“字”一意,幾個畫組合在一起則構成一個故事或事件。到了商代,中國人創造了“象形文字”,而那些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則叫“甲骨文”。這些文字基本上仍是圖畫的和表現性的,有的就是簡單的圖畫(如日、月、山、川等字),進一步發展才形成後來的指事、形聲、會意等文字形態。
自從有了標準化的文字,人類既可以用它來記載口語、描繪事件、傳播信息,也可以通過它反覆閱讀、慢 慢譯解那些超越時空的來自遠方的信息或早已死去的人留下的信息,並用它來保存和繼承人類積累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而不必費盡腦汁去銘記,從而將較多的時間用於處理現有信息和為未來制訂計畫。
由於書寫傳播時代初期的圖畫文字或形象文字在發展中先後分化為符號——音節體系(如英語、法語等) 和單字——表意體系(如漢語、日語等),結果其功能與優勢亦有差異。研究表明:英語、法語就比較容易學、容易使用,也容易變化,這可能導致了西方人較為關注變革和發展的精神傾向;漢語、日語要花較長的時間才能掌握幾千個單字,用來閱讀較為淺顯通俗的文章,這同東方人關注穩定、團結和懷念過去的深厚感情頗為一致。不過,雖然漢語和日語不易學習和掌握,然而一旦具有閱讀能力,人的大腦對單字——表意體系的文字的反映明顯快於其它體系的文字。東京電機大學教授小谷城(1996)的研究進一步指出,同在單字——表意體系,人的大腦對漢字反應的速度要比假名(日文)快三倍。他說,人們認識漢字單詞,不需多聲轉化過程,從字形就可以直接理解意思,具有其它文字所沒有的快速閱讀優勢。此外,漢字還不會隨著口頭語言的變化而改變,因此,人們有時雖聽不懂(如方言),但能看得懂。於是在某種意義上,漢字成了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特 殊凝聚劑,成了社會和諧、安詳、穩定的潛在力量。這是我們的祖先在發明文字時無論如何也料想不到的巨大貢獻。
在第二次傳播革命中,書寫媒介則經歷了從沉重的石頭、泥土逐步向較輕的龜甲、獸骨、木板、竹簡和軟 綿、便攜的羊皮、絹帛、紙張的轉變,而書寫工具則經歷了從劃字的樹枝、棍尖到刻字的石刀、鐵刀到寫字的的毛筆的轉變。這些轉變反映了當時中國人在傳播的文明程度上是怎樣地讓西方人所望塵莫及。對於這些,用施拉姆(1982)的話說:“它是歷史上震撼地球的大事之一。”
在充分肯定了中國人在文字發明上的成就之後,德弗勒(1981)接著寫道:“與此同時,中國人又在另一 項發明——印刷方面,領先於西方。”
印刷傳播:第三次傳播革命
 印刷術的發明,不僅給中國,也給歐洲和整個世界的文明帶來了曙光,使人類社會發生了翻來覆去的巨大變化,並引導人類傳播真正步入了一個嶄新的大眾傳播時代。
以往,由於媒介笨重、符號複雜、複製困難和傳播壟斷,書本知識只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竹簡、帛書等書 寫媒介也只在上流社會流傳。只有印刷術的產生和流傳才打破了少數人對知識的壟斷和在傳播上的特權,衝破 了黑暗的中世紀宗教牢籠,開始了文藝復興,進而又導致了工業革命。
印刷術起源於公元200年的中國拓印術,大約在唐朝初年(627 —649)中國人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唐長慶 年間,白居易的作品即常被人“繕寫模勒(刊刻),炫賣於市井”(唐·元稹,824)。世界上現存的第一本印刷品是我國唐鹹通九年(868)印刷的佛典《金剛經》。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畢升①發明 了活字印刷術。元朝後期,我國的印刷術連同其它發明隨著蒙古軍隊傳向西方。許多年後,德國鐵匠古登堡在 此基礎上經過20多年的摸索和鑽研,發明了鉛活字和手壓印製設備,於1456年首次印成了42行本的《聖經》。
隨著印刷業的飛速發展,在15世紀末和16世紀初,整個歐洲的主要城市幾乎都有了印刷所,印刷傳播業日 益興旺。印刷品的大量出現,大大激發了人們的求知慾望,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文化的普及和科學啟蒙、社會進步;反過來,公眾文化知識的提高又導致了對宗教、科學、哲學、文學書籍等印刷媒介的更大需求,於是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也加速了歐洲封建主義的崩潰和資本主義的誕生
按照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庫利在《社會組織》(1909)一書中的觀點,報紙、書籍和雜誌作為新的大眾 媒介,它不僅消除了人們相互隔絕的障礙,影響到社區相互作用的方式,而且推進了社會的組織和功能的重大變化,甚至永久地改變了那些使用者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結構。一句話,印刷傳播革命使人類社會在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
電訊傳播:第四次傳播革命
千百年來,人類一直夢想自己能有兩隻“順風耳”、一對“千里眼”,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迅速而 真切地得到遠方的信息;更夢想自己的聲音和形象能夠記錄下來,傳之千里,流之百年。這曾被認為是天方夜譚。但是,自從美國人莫爾斯於1844年發明了電報,貝爾於1876年發明了電話,愛迪生於1877年發明了留聲機,法國人馬瑞根據中國燈影原理於1882年發明了攝影機,以及隨之而來的電影、廣播、電視的相繼出現,人類的夢想已不再是夢想了,而是實實在在的存在。
在人類的第四次傳播革命中,以廣播和電視為主體的電訊傳播,不僅徹底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信 息傳播瞬息萬里,而且掙脫了印刷傳播中必不可少的物質(書、報、刊)運輸(通過人及交通工具把印刷品送 到讀者手中)的束縛,為信息傳播開闢了一條便捷、高效的空中通道。特別是廣播、電視一旦插上衛星轉播的翅膀,這種傳播就已不再是通常的大眾傳播了,而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跨國傳播甚至全球傳播了。因此,電訊傳播正被人們看作是繼武器仗之後的符號仗,軍事大戰之後的信息大戰,而且肯定會隨著傳播科技的進步愈演愈烈,並日益成為強國爭霸的工具。
同時,電訊傳播也不象印刷傳播那樣是將人推向信息,而是將信息推向人。電訊傳播是“在沒有識字需要 的情況下,為人類提供了超越識字障礙,跳入大眾傳播的一個方法。”(羅傑斯,1988)。電視集聲、光、電和音、字、形於一身,一出現便光彩照人,這又曾讓報紙和廣播自慚形穢,大聲呼救,唯恐陷入滅頂之災。事實上,今日的報紙、廣播、電視已在新聞傳播領域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它們各有特點,互動互助,共演共進,一起為人類的傳播事業作出貢獻。相信這種共同發展的趨勢還會繼續下去。
互動傳播:第五次傳播革命
互動傳播是指以電腦為主體、以多媒體為輔助的能提供以交談方式來處理包括捕捉、操作、編輯、存貯、 交換、放映、列印等多種功能的信息傳播活動。由於它是指各種數據和文字、圖示、動畫、音樂、語言、圖像、電影和視頻信號組合在電腦上,並以此互動,所以我們以1946年埃克特等人研製成功的世界第一台電腦主機“埃尼阿克”的誕生年,作為第五次傳播革命的紀元。接著,蘇聯於1957年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美國於1969年實現電腦對接,又於1980年結成網際網路;1994年各已開發國家紛紛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計畫”,中國亦宣 布跟進。50年來,電腦更新換代愈來愈快,初期每四年換一代,接著一年換一代,而1995年卻換了兩代,即在486之後又研製成586(奔騰)和686 (高能奔騰)。個人電腦的體積越來越小,造價越來越低,而功能卻越來越多,操作也越來越方便。如今,電腦以及部分多媒體系統已進入千家萬戶、尋常人家。預計到2000年,電腦將在全世界的各行各業和眾多普通家庭中使用。在這一次的傳播革命中,電腦加上各種軟體和多媒體(諸如電話、錄像機、錄音機、收音機、電視機、傳真機、印表機、遊戲機等),將成為人們綜合處理人際傳播、組織 傳播、大眾傳播和跨國傳播乃至全球傳播的主要媒介。人類已經進入信息社會,並且即將進入一個綜合傳播的新時代。
互動傳播與傳統的印刷傳播、電子傳播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它是在電話高度網路化的基礎上形成的,因 此它除了具有其它傳播的特點之外,還具有自己的主動性、參與性、交談性和操作性的特點。以往,人們只是 被動地閱讀、收聽和觀看他們所“不討厭的內容”,傳播者積極地將信息推向客群,客群則消極地打開“開關”等待信息的來臨;而互動傳播中的人則必須自己主動地去尋找信息、追逐信息,向資料庫、電子圖書館、影視中心索要信息。以往,客群對傳播的參與和交流程度極低,互動傳播則要求人們有很高的個人參與性,即不僅要主動地選擇、尋找、索要信息,而且要積極地向“信息高速公路”輸送信息,或者通過“電子信箱”交流信息,或者通過網際網路(INTERNET)召開會議、遠程會診、合作攻關,甚至可以遠距萬里而在網路上對同一 檔案進行共同修改。此外,互動傳播中的各種媒介將在發展中有機地組合、集成為一體化多功能的多媒體電腦 ,而各大傳播機構(如郵局、報社、電台、電視台、電影公司、圖書館等)也將有序地聚合成一種鬆散的超級信息傳播系統。互動傳播和信息革命正在進入一種“臨界狀態”,一個嶄新的社會即將到來,新的社會包容著整個世界,互動傳播連線著整個人類。每一種傳播科技的出現與發展都在縮短著時間和空間,消彌著文化差異,擴展著思想觀念。
結語:主要觀點及其推論
通過對人類傳播史上的五次傳播革命的描述與分析,本文的主要觀點及其推論為:
從五次傳播革命的歷程所呈現的狀態看,我們認為有四種狀態應引起傳播學界的重視:(1)人類傳播革命 的步伐一直呈加速度狀態發展。從動物傳播進化到人類的語言傳播用了200萬年,從語言傳播進入書寫傳播用了9.5萬年,從書寫傳播跨入印刷傳播花了約4千年,而從印刷傳播邁進電訊傳播只用了1200年,從電訊傳播進入互動傳播的時間更短,只有102年,而互動傳播至今只有50年。可見,傳播革命的步伐、傳播技術和手段的革新 在時間上是以逐步加快、越來越快和間隔越來越短的情勢發展的。(2)傳播符號、傳播媒介和傳播科技始終呈疊加性狀態發展。即新的傳播革命爆發後,人類在舊的傳播革命中所使用的傳播手段不會被隨之拋棄,而總是以一種新的面貌又出現在新的傳播活動之中。它們的生存與發展似乎不遵循優勝劣汰物競天擇的法則,好像更符合互動互助、共進共演的原理。因為,書寫傳播並未淘汰語言傳播,電訊傳播並不排斥印刷傳播,而互動傳播的發展似乎要將各種傳播的形式與手段集於一身。(3)疊加性狀態又導致了整合性狀態。如電話是對語言傳播和電報傳播的整合,廣播是對電話和唱機的整合,電視是對廣播與電影的整合,而電腦的發展將整合一切傳播媒介。(4)信息和知識的增長和積累呈金字塔狀態發展。據統計,圖書館的規模每14年增加一倍,每一世紀增加140倍。14世紀初,巴黎大學圖書館藏書1380冊,當時是歐洲最大的圖書館,現在世界上已有12個圖書館藏書超過800萬冊。目前,全世界每年出版50萬種圖書,平均每分鐘就出版一種新書。科學知識的增長愈來愈快,過去每隔10—15年人類知識就要翻一番,如今3—5年就要翻一番。有人曾對美國化學文摘作過統計分析,發現文摘的數量達到第一個百萬條花了30年,第二個百萬條花了18年,第三個百萬條花了4年,第四個百萬條只用了2年半……還有人統計得知,人類全部科技知識總量的80%以上都是本世紀產生的。〔3〕顯然,這一狀態與前述三種狀態是一種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的關係。
從五次傳播革命所形成的結果看,每一次傳播革命都將人類帶進一個新的境界、新的時代。(1)語言傳播 是人類的重要特徵,也是社會的凝固劑。它拯救了人類,使人類可以交流信息、積累知識,從而由動物世界進入人類社會,由野蠻時代進入文明社會。(2)書寫傳播使人類可以將事件和自己的經歷、見聞、思想固定或記錄下來,並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進行傳播。梁衡(1996)認為:語言文字還是民族生命的一部分。對內,它是整合民族感情的粘接劑;對外,它是抵禦外來文化侵略的一道屏障。(3)印刷傳播打破了少數人的傳播特權,導致了文化和教育的普及,使人類由人際傳播時代進入大眾傳播時代。(4)電訊傳播則將人類由國內傳播引入國際傳播。(5)互動傳播是將以往的各自獨立的單一傳播轉變為綜合傳播,將單功能的媒體轉變為多功能的媒體,將人類由工業社會帶進了信息社會。信息成了社會財富的象徵和社會運作的“核能”。可見,每一次傳播革命不僅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的傳播能力,而且從物質到精神都給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
再從五次傳播革命與社會進步的互動關係來看,我們認為傳播革命對社會進步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1) 每一次傳播革命爆發都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帶來新的機遇,開拓了新的空間。(2)人類傳播革命與社會文明進 步不僅互相促進而且步調一致,在步幅和步頻上基本上成正比關係。(3)最先發生傳播革命的地方或國家,不僅社會進步和文明的程度高,而且在競爭中也處於明顯的優勢地位,如語言傳播時代的克羅馬農人,書寫傳播時代的古埃及人和希臘人,印刷傳播時代的中國人,電訊傳播和互動傳播時代的西方已開發國家。(4)傳播上的優勢地位必然會導致文化上的優勢地位,因此在已開發國家的文化侵略面前,弱小國家幾乎沒有還手之力。於是,小國文化將首先消融在鄰近的發達大國的文化洪流之中,進一步的競爭將會逐步形成幾塊區域文化(如以儒教為核心的亞洲文化,以伊斯蘭教為核心的中東文化,以及以標榜自由與民主為特徵的西方文化,等等)。這一切都警示我們,必須積極參與傳播革命,十分重視傳播科技的開發、引進和運用,同時還要加強對人類傳播活動的研究。否則,國家付出的代價將是極其巨大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