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卡拉西方細盲蛇”(Leptotyphlops carlae)是在巴貝多島東側的一片森林裡發現的。卡拉西方細盲蛇應該是世界上最細小的蛇,只有10厘米長,細得有如意大利麵條一樣,小到足夠蜷縮在一枚硬幣或鐘錶之上。在紀錄中,成年卡拉細盲蛇的體長最長也只有10.4厘米。上方顯示了一條卡拉細盲蛇與一枚直徑長24.26毫米的25美分硬幣並列的情況,可以作為此蛇體型的比例參照。
生活習性
卡拉細盲蛇以白蟻及蟻卵為主要食糧。這類細盲蛇的雌蛇每次只能產出一枚較大的蛇卵;初生幼蛇的體型,已足有母蛇的一半體積。卡拉細盲蛇似乎慣性以森林地帶為棲息對象,威脅。基於暫時所知的少量卡拉細盲蛇只集中分布於巴貝多島的東部,因此其未來的生存空間是一個相當值得顧慮的生態問題。
卡拉西方細盲蛇是一種“世界上最小的蛇”在加勒比島國巴貝多引發了強烈的反應。該國居民紛紛撰寫措辭強烈的部落格,表達自己對一個美國科學家的憤慨。原來此前美國科學家海吉斯宣布,自己“發現”了世界上最小的蛇,並將其命名為“卡拉西方細盲蛇”(Leptotyphlops carlae),其中的“卡拉”是他妻子的名字。他在《動物學》期刊(Zootaxa)上稱,這種小蛇非常小,可以蜷縮在一個兩角五分的美元硬幣上,成年蛇不會超過10厘米。不過,很多當地人卻不這么看:事實上,這種蛇在當地司空見慣,很多當地人從小就認識這種小蛇。這難道也算是被一個美國人“發現”,而且“命名”的“新物種”嗎?
規則命名
阿金斯宣稱:“如果他想自己吹喇叭,就讓他吹好了,但是我要告訴他,我老媽,她就是一個單純的家庭婦女,在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給我看過這種蛇。”另一個“巴貝多自由表達”部落格群的用戶“瑪格麗特騎士”的語言更加激烈,他說:“這個傢伙怎么敢來到這裡,用他老婆的名字命名一種蛇?”那么,海吉斯的命名法符合科學規定嗎?如何看待在新物種命名方面的民族主義問題?下面讓我們和中科院的專家一起探討一下這個歷久彌新的問題。規則命名要用拉丁文,關於這個問題,接受記者採訪的所有中國專家都表示,海吉斯的命名方式在科學上沒有問題。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裸子植物專家傅德志表示,國際通行的植物命名法是“屬名+種加詞(或稱“種名”)+定名人”。一般性地使用名稱的時候,也可以不加定名人。而種名有的時候也會直接使用形容詞化的人名。那個美國科學家用形容詞化的人名作為種名是完全允許的。符合國際命名法規規定發表的物種名稱叫做學名。
科學研究
中科院動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昆蟲學家楊星科表示,生物命名在國際上都有法規,動物方面有專門的《國際動物命名法》。屬名和種名必須是拉丁詞或者拉丁化的詞語,且都應為形容詞,屬名和種名詞性要一致。如果以人的姓氏命名,,男性姓氏後面加“i”,女性要加“ae”。“卡拉西方細盲蛇”學名中的“Carlae”就是“Carla”這個詞加上“ae”構成的,如果“楊”這個姓作為種名,就要寫成“yangi”。發現者不能用自己的名字為新物種命名,只能藉此向某人“致敬”。傅德志說,在中國用人名命名的物種很少,因為這種方式並不被學術界所鼓勵。一般來說,用標本採集地名稱作為種加詞的情況比較多,更常見的是以物種的某個顯著特徵命名。不過也有例外,中科院地質所研究人員、古脊椎動物專家邢立達就舉了一個例子,2002年出土的一種新翼龍化石被我國古生物專家命名為“張氏朝陽翼龍”。其中的“張氏”是指一位名叫張萬連的記者。他一直對古生物方面的報導非常熱心。
“以前,中國的生物分類學家可能怕拉丁文水平不高,怕出錯,所以喜歡用人名、地名命名。”楊星科說,“但是外國人不熟悉漢語拼音,不知中文人名地名,所以會造成困惑,所以他們一直表示不希望用拉丁語化的中文命名新物種”。而且用地名命名新物種還有個問題,發現地可能並非一種生物的主要分布地。所以隨著中國學者拉丁文水平的提高,一般儘量不用這種方式命名新物種,而代之以真正的形容詞,比如“特殊”、“美麗”等等。
美刊公布2008十大新物種
美國《連線》雜誌網站公布了2008年度十大新發現物種,世界上最小的蛇、史前金色火星螞蟻和可能已經有12萬歲的微生物均上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