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尼鄂拉蜂

卡尼鄂拉蜂

卡尼鄂拉蜂又名卡尼阿蘭蜂,簡稱卡蜂或喀蜂,原產於巴爾幹半島北部的多瑙河流域,包括奧地利南部、南斯拉夫、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希臘北部,是世界四大優良蜂種之一 。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初第一次引進少量卡尼鄂拉蜂試養,後被雜交;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又從奧地利、聯邦德國、南斯拉夫等國引入了幾批卡尼鄂拉蜂王,其原種現僅保存於吉林、北京等少數科研單位,其後代則通過推廣,普及到全國絕大多數省市政,在中國的養蜂生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00年,吉林養蜂研究所又從德國引進抗蟎力較強的新品種,在使用過程中,經濟效益明顯。

基本信息

品種形成

Apis mellifera carnica Apis mellifera carnica

中國飼養的卡 蜂,按其來源可分為奧卡、南卡等品系。奧卡即奧地利卡蜂的簡稱,原產於奧地利,20世紀70年代從聯邦德國引進;南卡是20世紀70年代從南斯拉夫引進的卡蜂;經過幾十年的選育、馴化,卡蜂及其雜交種已經成為我國養蜂生產中的重要品種之一。

形態特徵

卡尼鄂拉蜂 卡尼鄂拉蜂

卡尼鄂拉蜂個 體大小和體形與義大利蜂相似。腹部細長,幾丁質黑色;有些個體第2和第3腹節背板上有棕色斑,少數個體具棕紅色環帶;第4腹節背板上的絨毛頻寬度0.80mm~1.00mm(平均0.90mm),絨毛密集;第5腹節背板上的覆毛長度0.20mm~0.40mm(平均0.30mm);喙長6.40mm~6.80mm(平均6.60mm);肘脈指數1.80~5.50(平均2.70)。蜂王棕黑色,少數蜂王腹節背板上具棕色斑或棕紅色環帶。雄蜂黑色或灰褐色。工蜂絨毛多呈棕灰色。

生物學特性

卡尼鄂拉蜂採集力很強,善於利用零星蜜源,採集花粉能力比意蜂差。產卵力較弱,氣候、蜜源等自然條件對育蟲節律影響明顯。早春外界出現花粉時便開始育蟲,繁殖快;夏季只有在蜜粉充足的情況下才保持一定面積的育蟲期;晚秋育蟲量和群勢急劇下降,很難保持強群越冬。分蜂性強,不易維持強群,但通過選育可以改變,蜜源條件不良時很少發生飢餓現象。性情較溫馴,不怕光,開箱檢查時較溫馴。定向力強,不易迷巢,很少作盜。較少採集樹膠,在緯度較高地區越冬性能良好。在原產地幾乎未發生過幼蟲病。蜜房封蓋為乾型。研究人員發現南斯拉夫卡蜂有較強的抗瓦蟎性。

原產地

卡尼鄂拉蜂原產於巴爾幹半島北部的多瑙河流域,從阿爾卑斯山脈到黑海之濱,都有其蹤跡。自然分布於奧地利、前南斯拉夫、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希臘北部,其自然分布的東部界限不明顯,有資料表明,土耳其西北部也有卡蜂分布。原產地氣候、蜜源條件總的特點是,受’大陸性氣流影響,冬季嚴寒而漫長,春季短而花期早,夏季較炎熱。在類似上述的生態條件下,卡尼鄂拉蜂可表現出很好的經濟性狀。因此,很多原來沒有卡蜂的國家,也紛紛引種飼養,例如,德國已用卡蜂取代了本國原有的蜂種——歐洲黑蜂。近幾十年來,它的分布範圍已遠遠超出了原產地,成為繼義大利蜂之後廣泛分布於全世界的第二大蜂種。卡蜂有若干個生態型(即品系),如奧地利卡蜂(奧卡)、羅馬尼亞卡蜂(喀爾巴阡蜂)。

生產性能

卡尼鄂拉蜂產蜜力強,在群勢相同的情況下,其產蜜量高於義大利蜂20%~30%,是較理想的生產蜂蜜的蜂種。產漿能力較弱,不宜用其進行王漿生產。和其它蜂種雜交後,可表現出較顯著的雜交優勢,產卵力、哺育力和採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收到很好的增產效果。蜜房為乾型,可生產潔白美觀的巢蜜。

利用與評價

卡尼鄂拉蜂採集力很強,生產王漿、花粉能力較差。分蜂性強,不易維持強群,節約飼料,性情較溫馴,不怕光,定向力強,不易迷巢,很少作盜,抗病力強,與意蜂雜交後能夠產生強的雜種優勢。

卡蜂大大地改善了其繁殖力和對氣候環境的適應性,對外界環境條件反應靈敏,當外界蜜粉源缺乏時蜂群育蟲就受到限制,飼料消耗少,耐寒力強,通常不以強群越冬,但它具有十分優良的越冬性能,越冬工蜂死亡率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