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溪村

占溪村位於福建省寧德市福安市穆雲畲族鄉,是一個隱身在大山深處的古村。村口有一個寧靜的湖泊,波光瀲灩,綠意無邊;漁人撐著竹筏,逶迤其間,悠然自得,令人艷羨。

基本信息

占溪村簡介

進村路口有一座石橋。這裡原來是一座木拱廊橋,後來村里為了方便機動車輛的進出,就把廊橋拆了,改建成石橋。和許多地方一樣,路是好走了,橋是堅固了,可是原有的古雅和風韻也隨之永遠地消失了。

占溪村歷史文化

村名叫做“占溪”,與“詹”姓或許多少有點兒關係。誰知村裡的兩座祠堂一座姓楊,一座姓吳,沒有姓詹的。村邊有一處廢棄的土木建築,殘垣斷壁上赫然幾個大字:“國營福安蟾溪林(場)”,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遺蹟。原來這個村子本來的名字是“蟾溪”,這“占溪”之名是被貪圖方便的現代人莫名其妙地硬改過來的,也只好無可奈何地跟著將錯就錯了。
占溪村最古老的建築恐怕就是這座楊氏宗祠了。族譜上記載,它初建於明天啟三年也就是公元1623年,迄今將近四百年。和許多地方的清代祠堂不一樣,這一座宗祠的正門建在台階上,不很高,卻挺寬闊,或許這就是明代後期閩東民居的風格?
楊氏宗祠的內部與多數其它地方的祠堂相仿,前後兩進,戲台、天井、正座。但是柱石有些特色,有的邊沿突出,有的在各個方向都刻上凹型的雕飾。戲台正壁上方“今古奇觀”四個字筆力蒼勁,周邊的彩飾已經剝蝕,當是原汁原味的原創作品。
吳氏宗祠緊挨著楊氏祠堂。占溪吳姓的始祖是楊家的女婿,比楊姓約晚三百年遷入。現在占溪吳姓人丁比楊姓還要多,楊姓三百人,吳姓五百人。
占溪人靠山吃山。全村現有一百八十多戶、八百餘丁,主要經濟收入一靠茶葉,二靠山林,再就是外出打工。
自古以來茶葉是占溪人的當家產業,全村各家各戶都少不了它。今天占溪村仍藏有兩塊清代同治年間的“茶碑”,楊氏、吳氏各一塊。碑上面清楚地記載著各自的茶山地界,是閩東少有的以茶為主題的石刻文物。
直到今天,茶葉依然是占溪人的衣食所依。光茶這一項,多的農戶每年可有一二萬元的收入,少的也可有近萬元。
占溪村給人的印象是古樸、潔淨、清幽。
這條水泥路面的村道,連線著村裡的家家戶戶。村中央有一個開闊地,是占溪人的活動中心。老人們在這裡聚會、聊天,擺“龍門陣”;篾匠坐在這兒不慌不忙地侍弄著手中的活;婦女們三五成堆,閒話家常,編織毛線,享受冬日的暖陽
路邊有一隻小石獅,個頭不大,憨態可掬,看樣子該有些時日。村民說這是占溪的“鎮村之寶”,可以“避邪消災”,還給村裡帶來好運。
一道清澈的小水渠,把我們引到村子的另一頭。這裡緊靠著村後山,迎面一泓山泉,從石罅里溢出,涓涓而下,不緊不慢,十分清爽,給我們許多驚喜。
最引人注目的是夾雜在房子中間的這許多巨大的怪石巉岩。這些石頭模樣怪異,很能引發人們的奇思妙想。你看,這塊石頭多像一頭水牛;假如給它安上一對牛角,或許就可以下地犁田了。還有這塊,人們叫它石馬,正昂著頭,張大嘴巴,等待人們給它餵草料呢!
占溪村的後山是一個石頭的世界。這些石頭各具形態,很有景致,而且還流傳著許多有趣、動人的傳說。可惜我們沒有更多的時間,只好把機會留給“下一次”。
一道山溪從占溪村邊流過,這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蟾溪。發源於白雲山麓,從北向南,匯入穆陽溪
然而近些年,這條寂靜的山溪竟然引發了人們從未有過的格外關注。
從山溪的下游一直到上游白雲山麓的九龍洞,長達數十千米的河床上,“長”著無數的被稱為“冰臼”的奇岩怪石。有的像石臼,有的像漏斗,有的像交椅,有的像板壁;有的地方一個圓坑連著一個圓坑,像一個連環的灶台;有的地方圓坑較淺,排列緊密,像是大象走過的痕跡……簡直就是一個現代派雕塑的藝術大觀園。加上溪水的填充、映襯,更顯得光怪陸離,妙不可言。曾有省里的專家來這裡考察過,說這是典型的第四冰川期形成的地貌特徵,具有很高的地質科研價值,是地質旅遊的首選景觀。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37畝(其中:田118.4畝,地118.6畝),人均耕地1.16畝,主要種植烤菸、洋芋等作物;擁有林地10549畝,其中經濟林果地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畝,主要種植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4畝,其中養殖面積0畝;草地35畝;荒山荒地51畝,其他面積54畝。有水、林等資源。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電、路、電話,無路燈。全村有0戶通自來水,有36戶飲用井水;有50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8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戶(分別占總數的30%和10%);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未硬化;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36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6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輛,機車35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5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5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18.4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18.4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64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0.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2.3萬元,占總收入的68%;畜牧業收入9.5萬元,占總收入的7.9%(年內出欄肉豬55頭,肉牛2頭,肉羊11頭)林業收入1萬元,占總收入的0.83%;工資性收入1.5萬元,占總收入的1.25%。農民人均純收入234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人(占勞動力的2.5%),在省內務工3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養殖,主要銷售往縣內、省內、省外。2006年種植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82.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8%。

人口衛生

該村有農戶50戶,共鄉村人口204人,其中男性110人,女性94人。其中農業人口204人,勞動力120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漢族204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65人,占人口總數的32%;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02人,參合率99%;享受低保2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4公里,距離鎮衛生院27公里。該村建有公廁3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否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15戶,占農戶總數的30%。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天花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小百戶中學中學。該村國小距離中學27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7人,其中小學生29人,中學生8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37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5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一事一議籌勞240個(勞均2個)。年末集體總收入2萬元,有固定資產6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政務。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7人,黨員中男黨員5人,女黨員2人。該村有團員14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