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安徽省蕪湖市轄縣]

南陵[安徽省蕪湖市轄縣]
南陵[安徽省蕪湖市轄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陵縣位於安徽省東南部,是蕪湖市管轄縣之一,地處皖南丘陵向沿江平原過渡地帶,是通往“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的重要門戶。 先後獲得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縣、中國最具魅力文化休閒旅遊縣、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安徽省投資環境十佳縣等榮譽稱號。 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始置春谷縣,三國名將周瑜為南陵首任春谷長,南朝梁武帝(公元525年)始置南陵縣。南陵銅礦采冶始於西周,為中國青銅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境內遺有大工山銅礦遺址和皖南土墩墓群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安徽南陵國家鳳丹生物產業基地”獲得國家林業局批准認定,成為本次認定的全國3個林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 合福高鐵南陵站已建成,2015年6月28日通車,南陵進入高鐵時代。 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春秋,自周武王封泰伯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立吳國)始,縣境為吳地。

戰國,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王勾踐兼併吳,屬越。周顯王十四年(前355年),楚滅越,又為楚地。

秦朝,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歸秦。秦始皇贏政二十六年(前221年),設郡縣,屬鄣郡。

南陵[安徽省蕪湖市轄縣] 南陵[安徽省蕪湖市轄縣]

西漢,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始置宣城縣(治今弋江鎮)、春谷縣(治今繁昌縣境內),縣域屬上述二縣,隸屬丹陽郡。

東漢,宣城縣廢,改設宛陵、春谷二縣,縣境屬丹陽郡春谷縣地。

三國入吳,恢復宣城縣。

西晉,晉武帝太康二年(281年),分丹陽郡一部為宣城郡,宣城縣隸屬宣城郡。

東晉,成帝鹹康末,淮北居民隨晉室南渡,於今南陵縣北僑置當塗縣,屬淮南郡。

南朝,梁普通六年(525年)置南陵縣,以今南陵、繁昌、銅陵等縣地為境域。晉末,分於湖為境,隋徙治於姑孰(今當塗縣),遂廢。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改春谷為陽穀,屬宣城郡,又為淮南郡地。安帝義熙九年(413年),並陽穀縣入於湖,沿用繁昌之名(治今蕪湖縣陶辛圩內),屬淮南郡繁昌縣地。東晉於沿江赭圻城(今繁昌蘆南鄉)置南陵戍。

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以赭圻城置南陵縣,兼置南陵郡。陳兼置北江州。隋平陳,州郡並廢。

隋,開皇九年(589年),並石城、臨城、定陵、故治諸縣入南陵縣,屬宣州。時改宛陵縣為宣城縣,改故宣城為青弋江(鎮)。大業元年(605年),改宣州為宣城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屬池州。貞觀元年(627年),又歸宣州,屬江南道。長安四年(704年),移治青陽城(今南陵城關鎮),屬江南道宣州。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屬江南西道宣州。天寶元年(742年),屬江南西道宣城郡。乾元元年(758年),屬宣歙觀察使宣州。文德元年(888年),析南陵縣地置義安縣。大順元年(890年),屬寧國軍宣州。

五代,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屬寧國軍宣州,隸江寧府。南唐升元年間(937~943年),割南陵五鄉,復置繁昌縣。保大九年(951年),析南陵縣地置銅陵縣。

北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年),南唐平,改寧國軍,仍稱宣州,隸江南路。天聖八年(1030年),分東西兩路,屬江南東路宣州。宋,縣境東西寬70里(即35公里),南北長85里。東至宣城縣境35里,以青弋江為界,自界首至縣70里;西至銅陵縣境40里,以趙村為界,自界首至縣50里;南至青陽縣境70里,以金山鎮為界,自界首至縣50里;北至繁昌縣境15里,以駱師橋為界。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升為寧國府,屬江南東路(亦稱江東路)寧國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屬江浙行中書省寧國路。至正十七年(1357年),屬江浙行省寧國府。至正二十六年,改為宣州府。

丫山牡丹花 丫山牡丹花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屬中書省寧國府。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屬六部直隸寧國府。永樂元年(1403年),屬南京直隸寧國府。明,南陵縣境東西寬70里,南北長85里。東至青弋江宣城縣界40里,到宣城縣城105里;西至界石銅陵縣界35里,到銅陵縣城135里;南至十八社橋青陽縣界75里,到青陽縣城140里;北至界橋繁昌界15里,到蕪湖縣城105里;東南至分界山涇縣界30里,到涇縣65里;西南至二十二都青陽縣界65里,到青陽縣130里;東北至太平(豐)圩蕪湖縣界75里,到蕪湖縣160里;西北至分界山繁昌縣界30里,到繁昌縣11里。距(寧國)府西105里。

清,行省下沿明制(寧國府),直至宣統,所屬府如故。順治二年(1645年),屬江南省徽寧道。康熙六年(1667年),屬安徽省徽寧道。太平天國期間,由浙江巡撫兼轄。同治四年(1865年)仍由安徽省徽寧池太廣道分轄。清,南陵縣在寧國府治西90里。東至青弋江宣城縣界28里,南至十八社橋青陽縣界75里,西至界牌湖銅陵縣界35里,北至小石橋繁昌縣界15里。東南至分界山涇縣界25里,西南至黃山青陽縣界70里,東北至石石危河蕪湖縣界80里,西北至石岡山繁昌縣界30里。東西寬80里,南北長90里,通境面積2970方里。

民國元年(1912年)1月,裁府,直屬安徽省。民國3年6月,劃屬安徽省蕪湖道。民國17年8月,廢道,直屬安徽省。民國21年10月,劃屬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區。民國27年10月25日,劃屬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8月6日,劃屬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民國,南陵由縣治東至青弋江30里,界鄰宣城縣;西至牧家亭40里,界鄰銅陵縣;南至若坑55里,界鄰涇縣;北至奎潭60里,界鄰蕪湖縣。

1949年4月22日,南陵解放。同年5月13日,屬皖南行署蕪當專區。1950年5月26日,劃屬皖南行署宣城專區。1951年,宣城縣原轄湯家篷(街)及曹家灣、新灘李、洪村章、汪家村、斗家村、西梅村、洲上自然村劃歸南陵縣。同時,南陵縣原轄蔣家村(自然村)劃入宣城縣。1952年2月4日,劃屬皖南行署蕪湖專區。是年8月27日,改屬安徽省蕪湖專區。1955年,銅陵縣原轄土勘上張、櫻桃山、何家沖、楓樹余自然村劃入南陵縣。1956年,涇縣原轄李家沖(自然村)劃入南陵縣。同年,宣城縣原轄方家灘、嘴頭上、下埠里、糟坊、侉子澇自然村劃入南陵縣。此後,縣四境無變更。1971年3月29日,屬安徽省蕪湖地區。1980年1月29日,屬安徽省宣城地區。1983年6月7日,劃歸蕪湖市。

行政區劃

鄉鎮名稱 面積 人口 居(村)委會數量
籍山鎮 172.12平方公里 12.64萬 10個居委會,30個村委會
許鎮鎮 178平方公里 11萬 3個居委會,28個村委會
弋江鎮 159.1平方公里 10.9萬 4個居委會,28個村委會
三里鎮 172.36平方公里 4.74萬 1個居委會,16個村委會
何灣鎮 217.13平方公里 4.62萬 1個居委會,18個村委會
工山鎮 180.1平方公里 5.76萬 18個村委會
家發鎮 81.2平方公里 3.1萬 11個村委會
煙墩鎮 107.89平方公里 2.05萬 1個居委會,7個村委會

資料來自2010人口普查數據

地理

地貌

南陵縣地處皖南山區與沿江平原的過渡地帶,內力作用以斷塊或輕度抬升與坳陷作用為主,外力作用抬升區以侵蝕、剝蝕和溶蝕作用占主導地位,坳陷區則發生地面加積作用。構成了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的地貌組合。各地因內、外力作用的差異,西部邊緣以低山、丘陵地貌組合為主,中部以丘陵、台地和平原地貌結構占主導地位,東部則以圩區平原和窪地平原為主。

氣候

屬北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區,東亞季風盛行,受冷暖空氣頻繁交替顯著。氣候的特徵表現為:氣候溫暖濕潤,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季風明顯;光照充足,雨熱同季;氣象災害,特別是水、旱災害較為頻繁。

多年平均氣溫15.8℃。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為2.8℃, 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為28.3℃,氣溫年較差25.5℃。春、秋兩季的月際氣溫升降幅度大。春季氣溫由3月的9.2℃升至5月的20.9℃,氣溫上升11.7℃;秋季氣溫由9月的22.7℃降至11月的10.9℃,氣溫下降11.8℃;而冬、春兩季的月際氣溫變化幅度均較小,都在3.5℃以下。

水文

南陵縣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東部為青弋江河谷平原,東北部為水網圩區平原,西南和西北部為低山丘陵。境內主要河流有青弋江、漳河及其30餘條支流,主要湖泊是奎湖。在青弋江、漳河下游,河湖交織,相互串通,港汊密布,水體流向多變,汛期極易形成洪澇災害,為一縱橫交替的水網地帶。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南陵縣土地總面積1263.72平方公里,合189.55萬畝,人均3.68畝。其中圩畈平原432.12平方公里,占總面積34.2%,主要分布在南陵縣東部和北部;低山丘陵山地831.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65.8%,主要分布在南陵縣西部和南部。

該縣土地構成包括耕地、林地、園地、水面和其它非農業用地。

生物資源

南陵縣水熱條件優越,利於動植物繁衍棲息,生物資源十分富饒。有多種珍稀動物,如揚子鱷、梅花鹿、金錢豹、穿山甲、鬛羚和白鷳等;森林資源逐步恢復;另外,中草藥資源也很豐沛,尤以丹皮、明黨參和桔梗著稱。

礦產資源

縣地處長江下游成礦帶,尤其中生代地質構造運動頻繁,發生一系列岩漿侵入和噴出活動,成礦條件較好,形成了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和燃料礦產等中小型礦床和礦化點,礦產資源比較豐富。

金屬礦中以銅礦儲量最多。遠景儲量礦石量800萬噸,平均含銅品位0.88%,金屬量近76萬噸,分布於桂山、工山、戴鎮、丫山等鄉鎮。主要礦床有代腰山礦段。龍池庵礦段、沙灘腳礦段、破頭山礦段、小工山礦段、雞公山礦段、馬腰山礦段、衝口王礦段、戴匯礦段、仙人沖礦床、大元嶺礦點。

境內非金屬礦種類繁多,為南陵縣主要優勢礦產,大部分分布在西部“丫山—戴鎮—桂山——麻橋一線"。尤其桂山~麻橋段,地質上稱中生代火山盆地,非金屬礦產豐富多采,南部山區也有少量分布。主要成因類型為沉積型、火山型和變質型,計有13種各類礦產,產地20餘處。其中包括建築材料非金屬礦產有石灰石、石英砂岩、石英岩、大理岩、花崗岩、玄武岩、安山岩、珍珠岩、沸石、石墨、白雲岩、粘土等。化工原料非金屬礦體有磷、鉀長石等,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礦產有白雲岩石灰石。

人口

南陵縣籍山鎮行政區劃 南陵縣籍山鎮行政區劃

明洪武十年(1377年)南陵縣人口75607 人;永樂十年(1412年)有1816戶,71312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有9127戶,93890人;萬曆十九年(1591年)有8237戶,90953人。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已發展到33.9463萬人。民國8年(1919年)全縣19.8846萬人;民國17年為45482戶,25.3974萬人;民國28年,共45979戶,25.2152萬人。1950年南陵縣人口28.42萬人。1970年南陵縣人口39.1萬人。1990年南陵縣人口51.52萬人,2010年55.88萬人。

2017年末,公安戶籍人口551447人,比上年減少910人。全縣人口中,男性人口285540人,女性人口265907人。全年人口出生率為11.1‰,死亡率為8.1‰,人口自然增長率3.0‰。

經濟

綜合

2017年,南陵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15837萬元,增長8.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5670萬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1109557萬元,增長9.3%;第三產業增加值900610
萬元,增長8.9%。三次產業比重由上年的14.5:47.3:38.2調整為13.2:47.9:38.9。
財政收支。全年實現財政收入283579萬元,比上年增長10.0%;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00960萬元,增長3.8%。各項稅收133709萬元,增長8.3%。全年完成財政支出407558萬元,比上年增長18.8%,其中,住房保障支出10305萬元,增長418.6%;科學技術支出13785萬元,增長188.8%;城鄉社區支出83847萬元,增長56.1%;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3240萬元,增長32.2%。

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961626萬元,比上年增長12.5%,其中,第一產業投資148687萬元,增長5.8%;第二產業投資1642890萬元(工業投資1615881萬元,增長23.2%),增長24.1%;第三產業投資1170049萬元(房地產開發投資260257萬元,增長20.4%),增長0.3%。全年銷售商品房59.6萬平方米,增長13.5%;商品房銷售額257473萬元,增長18.4%。

第一產業

2017年,南陵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62987萬元,下降3.4%。糧食種植面積54679公頃,油料種植面積3361公頃,棉花種植面積272公頃。糧食產量38.4萬噸,比上年下降4.2%;油料產量8684噸,下降9.4%;棉花產量355噸,下降22.0%;蔬菜產量158445噸,下降6.4%;肉類產量60570噸,增長3.3%;水產品產量36156噸,增長1.2%。當年完成造林面積1020公頃。全年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3.47萬噸。

第二產業

2017年,南陵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25戶,共完成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5.4%,比上年同期提高6.6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9%,比上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分門類看,採礦業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長1.7%,製造業累計同比增長12.1%,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3.2%。

規模以上工業中,全縣總產值前十位的行業分別為汽車製造業398264萬元 、非金屬礦物製品業362091萬元 、通用設備製造342498萬元 、農副食品加工業316230萬元 、紡織服裝和服飾業238321萬元 、專用設備製造業213520萬元 、金屬製品業 205417萬元 、橡膠和塑膠製品業193934萬元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製品業175818萬元 、有色金屬礦採選業 149065萬元 。其中,以寶騏新能源、順榮汽車部件、大創裝備為主導的汽車裝備製造業實現產值114028萬元,占全縣汽車製造業比重為28.6%,貢獻率為7.9%。

工業效益。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532067萬元,比上年增長11.8%;實現利潤總額153969萬元,比上年增長22.0%。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308.1%,比上年上升3.5個百分點。

年末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23家,完成總產值883814萬元,比上年增長13.8%,實現增加值225766萬元,比上年增長8.2%。全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786.9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94.9萬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243萬平方米,比上年減少23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17年,南陵縣實際利用外資2176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4.3%;實際利用內資346.6億元,比上年增長28.3%,其中省外資金178.1億元,比上年增長23.9%。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42830萬元,比上年增長12.2%。分區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457833萬元,增長 11.9%;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84997萬元,增長12.7%。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655161萬元,增長12.0%;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87670萬元,增長13.5%。建成春谷農貿市場。

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12593萬美元,比上年增長59.8%。其中,進口總額3657萬美元,增長145.9%;出口總額8936萬美元,下降0.5%。

全縣共接待遊客377.2萬人次,增長27.5%。實現旅遊總收入34.3億元,增長19.7%。獲安徽十大全域旅遊目的地稱號。大浦鄉村世界成功創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靄里獲批國家3A級旅遊景區。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88150萬元,比上年增長4.7%。全縣公路里程2441公里,其中高等級公路130公里。

全年郵電業務總量52947萬元,比上年下降21.8%,其中,郵政業務總量19813萬元,下降20.7%;電信業務總量33134萬元,下降22.4%。本地固定電話用戶2.36萬戶,下降11.4%;行動電話39.5萬戶,增長10.3%。年末計算機網際網路用戶9.2萬戶,其中光纖用戶8.85萬戶。

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2349575萬元,比年初增加261370萬元。其中,住戶存款1738171萬元,比年初增加169104萬元。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1457710萬元,比年初增加86711萬元,其中,短期貸款374010萬元,比年初增加23006萬元;中長期貸款976828萬元,比年初增加67999萬元。

交通

1950年10月,南陵縣成立皖南公路整修指揮部第一整修隊,組織沿線民眾開展大整修,至1951年8月整修結束。整修後的路基寬7.5米,泥結碎石路面寬3~4米,修復險橋和毀壞的涵洞,實現晴雨通車。1962年起對澄清橋等7座木質橋進行改建,於1965年竣工,建成空腹式鋼筋混凝土橋樑。1972~1980年,國家投資40萬元,鋪設渣油路35.7公里,路面寬5.5~7米。

1990年5月,為緩和城關西門交通阻塞狀況,將後港橋至春谷飯店長870米路段拓寬至11米。蕪大線在南陵縣境內有橋樑4座,全長136.4米,涵洞120道,系永久性橋涵。晝夜交通量1475輛次。

京福高鐵南陵站 京福高鐵南陵站

宣(城)南(陵)線(318線國道),南陵縣境內由青弋江大橋至城關鎮西門段,長14公里。(不含其林橋至城關西門南雄線重複里程5公里)。該路1956年興建,組織沿線民工修築,投入建勤工日21.84萬個,國家投資19.27萬元,以南(陵)宣(城)大道為線型改造而成,1957年5月1日建成通車。1978~1980年,鋪設渣油路面寬5~7米,沿途建護坡及擋土牆總長1320米。宣南線縣境內有橋樑4座,全長373.4米,涵洞27道,為永久性橋涵。

蕪(湖)南(陵)線(205線國道),南陵縣境內從奎湖鄉南陵渡橋1389k至城關東門1418k(不含城關改線4.3公里),全長29公里。1974年張公渡大橋建成,1980年奎湖至南陵渡橋段竣工,溝通南陵至蕪湖。1982年成立蕪南路工程建設指揮部,進行拓寬改造,按二級路標準施工。1984年蕪南線被省列為重點工程,1988年開始澆築蕪南線水泥路面。

國道205、318線和省道320、216線交匯於縣城,銅南宣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之中,是皖南重要的交通樞紐。該縣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標,縣、鄉主要幹道均已達三級以上公路標準。

南陵站月台 南陵站月台

合福高鐵南陵站已建成,2015年6月28日通車,屆時從南陵到北京、福州分別為3小時。

文化藝術

南陵縣黃梅戲劇團,集體所有制,建於1957年,前身是蕪湖市新聲廬劇團,1957年11月由蕪湖地區劃歸南陵縣作為基本劇團並一名為南陵縣廬劇團,1960年2月轉為地方國營。同年4月與縣文工團合併,改為南陵縣劇團,既演黃梅戲也演廬劇。1962年正式定名為南陵縣黃梅戲劇團,轉為集體所有制,1972年曾轉為地方國營,後又轉為大集體。

文化遺產:南陵位於九華山山系與長江平原的過渡地帶,南有次原生態的省級大、小格里森林公園,北有水波浩淼的萬畝水鄉奎湖;東有千年古鎮弋江,西有烏霞奇峰怪石;西南有西山花海石林、縣邑鎮山戴公山。

南陵春谷公園 南陵春谷公園

從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1279年,長達2300餘年的大工山銅礦采冶,煉銅十萬餘噸,至少打造了百萬件青銅器,在中外青銅歷上所罕見,為中華青銅文明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南陵縣已調查發現地域內地面、地下文物遺蹟130餘處,以青銅業發展的“國保”大工山古銅礦,因此形成的管理居住區“省保”牯牛山古城和墓葬區“國保”皖南土墩墓群,以及家發永林六朝古墓群、家發墩山古墓群,弋江漢代宣城縣城址,三里鎮輞峰恐龍化石遺址,丫山雙龍井古動物化石遺址,籍山鎮徐家大屋,黃墓三國東吳偏將軍黃蓋墓,丫山鎮龍山的明清神仙洞,丫山鎮龍山明代燕伲洞,綠嶺青山燕子洞,城關的小喬墓,奎湖的浮城寺商周遺址,家發泉塘的商周甘羅城遺址。城內的玉帶橋、黌塘橋、龍會橋、惠民橋、畢家橋等等。館藏文物千餘件,標本近兩千件。南陵以銅的採礦、冶煉、鑄造形成了獨具一格的 “青銅文化”;以雄姿英發的東吳大都督周瑜任該地春谷長,堪稱世界軍事史上間諜“先父”的大將軍黃蓋,風姿傾國傾城的絕佳美人小喬,從而形成了的“三國文化”;以大唐李白、王維、杜牧等傑出詩人遊歷南陵名山秀水,留下絕妙詩篇,又形成獨特的 “大唐文化”。

西周青銅龍耳尊,是用當地的銅原料,由當地鑄造工匠製作的具當時中國南方最高工藝水平的精美青銅器。此尊被國家文物局在安徽省選中的唯一的一件青銅器,參加北京奧運園區的“奇蹟天工——中國古代發明創造文物展”。這是繼90年亞運會後第二次入京參展,可謂南陵“鎮縣之寶”。

南陵鄉村風景 南陵鄉村風景

南陵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流傳千年的神怪、勸善的戲種“目連戲”,有“南陵大鼓書”,“十獸燈”,以及喜慶的龍燈、魚燈、羅漢燈、舞獅子等,有膾炙人口民歌、小調,有別於他地的“六月六奎湖賽龍舟”,有蜚聲海外的丫山鳳丹和留傳千年傳統製作工藝的脆酥香甜的綠色食品藕糖,還有遠近聞名的南陵風味“弋江三老太羊肉”、“界山老鴨湯”、“奎湖飄魚”、“城東牛歪子牛肉羹”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香菜”、“炸藕圓子”、“糯團”、“蒿子粑”等等,多則不可勝舉。

南陵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即有古人類棲息生衍,西漢時期開始設縣施政,名為春谷,三國時吳國大將周瑜、黃蓋、周泰曾分別任過縣令,公元525年(南朝梁帝)時置南陵縣。黃蓋、小喬墓葬於境內,西周至唐宋,這裡“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是中國青銅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南陵銅礦采冶經歷了東周、漢代、唐代,長達千年的煉銅歷史創造了燦爛的古銅冶文化,為中國青銅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大工山古銅礦冶遺址與周朝時期的千峰山土墩墓群同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近代,南陵人徐乃光曾出任清朝駐美國紐約第一任首席領事,文學博士梅光迪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抗日戰爭時期,陳毅、譚震林將軍都曾在南陵指揮作戰。新中國成立後,南陵湧現出了特等功臣、一級戰鬥英雄李家發,一等功臣周可玉英雄人物。

社會事業

教育

截至2017年,南陵縣共有普通中學30所,專任教師1493人,在校學生25432人;職業高中學校2所,在校學生2230人;國小47所,專任教師1429人,在校學生26189人;幼稚園73所,在園兒童10398人。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階段適齡人口入學率100%。實施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縣聘校用改革。獲全國青少年普法教育示範區稱號。

文化

截至2017年,南陵縣擁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 1個,館藏圖書 17.2萬冊,鄉鎮文化站8個,舉辦訓練班75次,訓練班結業人員2500人次。秋浦公園建成運營。徐家大屋修繕完成並免費對外開放。

體育

截至2017年,南陵縣參加市級以上運動會,我縣運動員共獲得獎牌23枚,其中金牌8枚。舉辦縣鄉運動會3次,參賽運動員達1210人。

衛生

南陵縣醫院 南陵縣醫院

截至2017年,南陵縣擁有各類衛生機構30 個(不含村衛生室),其中,醫院、衛生院25個,疾病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院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專科疾病防治院2個。衛生機構擁有床位1690張,其中醫院、衛生院1385張。有衛生技術人員1221人,其中執業(助理)醫生594人,註冊護士423人。縣中醫醫院順利搬遷。縣殘疾兒童康復中心投入使用。

科技

南陵中學 南陵中學

南陵縣2012年共申報註冊商標276件,“古麒”商標榮獲中國馳名商標,南陵縣擁有中國馳名商標總數達3件,居蕪湖四縣之首;新增省著名商標14件、市知名商標6件;新增安徽省名牌產品2個、市名牌產品4個。全年專利申請數達1936件,再次躋身安徽省“專利申請十強縣”。

名優特產

筆山芽尖(又名片茶)產於南陵縣桂山筆架山(又名蝌蚪山,射的山)。創製於1984年,1985年被南陵縣評為一等獎,獲蕪湖市二等獎。至1977年,已有成片茶園70畝,年產乾茶2000公斤。1989年,茶葉再次獲縣一等獎。

南陵大米生產歷史悠久,素有“蕪湖米市、南陵糧倉”之稱。自1985年以來,該縣先後被確認為國家優質米基地縣、國家商品糧基地縣,並榮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全縣擁有無公害稻米生產基地30萬畝、綠色食品原料(水稻)生產基地20萬畝。2010年,“南陵大米”被批准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大浦鄉村世界-海嘯館 大浦鄉村世界-海嘯館

奎湖糯又名九月紅,從紅殼糯中選穗出來,是南陵縣的地方品種,原產於奎潭湖沿岸,即奎湖、黃塘、黃墓等地,後繁衍到附近鄰縣,一般畝產400-500公斤,1985年,在黃塘鄉林塘村發掘,1986年試種良好,宜作單晚,至1990年,農戶零星種植。

“廣善酥”通過省專家技術委員會的鑑定,並榮獲國家經貿委,中國貿促會“94首屆全國城鎮集體企業成果展覽會”部優“成果獎”。95國際食品及加工技術博覽會“金獎”,99東方食品國際會議精品獎。

蕪湖南陵的馬頭牆黃酒一直是中國黃酒業里的佼佼者,使用“南陵貢米”釀造,使用工藝之曲“桂花曲”,於每年農曆八月,由紅小麥、山泉水為原料按一定比例拌合。

風景名勝

南陵現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縣,縣境內山清水秀,擁有萬畝牡丹園和溶洞、奇石、瀑布為一體的西山風景區;古秘幽遂的烏霞寺風景區;煙波浩渺的奎潭湖風景區,地球上同一緯度植被種類最齊全原始次生林的小格里森林公園等。南陵迄今為止已調查發現地域內地面、地下文物古蹟130餘處,主要有:以青銅業發展的“國保”大工山古銅礦,因此形成的管理居住區“省保”牯牛山古城址和墓葬區“國保”皖南土墩墓群,以及城關地區的玉帶橋、黌塘橋、龍會橋、惠民橋、畢家橋、仙酒井、小喬墓、謝家阡、南山寺遺址、柳拂庵遺址等歷史文化遺蹟;有展現近現代南陵人民光榮革命傳統的李家發烈士陵園和三里新四軍軍部舊址等革命歷史教育基地。

工山削翠

工山,又名大工山,位於該縣西南方。主峰海拔523米,是該縣內最高之峰。縣誌註:工山位於縣西三十里,高數百丈,周圍數十里,是“縣治之鎮山也”。

射的占豐

射的,指射的山,即今日在桂山鄉境內的筆架山。著名的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中有該山的記載,說它“望之似射候因名。

鵝嶺橫雲

鵝嶺,現屬三里鎮。峨與鵝音同字異。如果究其原意,峨嶺的“峨”字很可能是“鵝”字。這還得從一則傳說說起:“舊傳有金鵝自涇之蠻飛來棲此。”由此得名,稱為“鵝嶺”。

漳水拖藍

漳水,即漳河,是發源於縣境內的第一條大河,也是南陵的一大水系。

奎湖泛月

奎湖,原來稱作奎潭,後來才叫奎湖。也有稱作為“奎潭湖”的,反映了它從潭變成湖的過程。奎湖是南陵縣最大水面。縣誌說,奎湖有九十九個汊、三道關、三道鎮。湖中有七個土墩,座落狀如奎星,由此得名,稱為奎湖。

龍池布雨

南陵風景 南陵風景

龍池,舊名龍湫池,即工山東山腰的龍潭池。龍池布雨,意即龍池鋪雲布雨。龍池原是個求雨的場所。縣誌說,“龍池歲旱禱雨,輒應。”因此,龍池布雨這一景,也有稱為“龍池禱雨”的。


元觀仙題

元觀,指承天觀。承天觀位於“縣東南四百步”(縣誌載)。觀建於宋朝。明朝洪武十五年在觀中開設了道會司,可見當時道教活動在南陵十分活躍。

大浦鄉村世界

以打造農業生產、旅遊度假、生態人居三大功能為核心,集農業科技展示、農產品生產、農業觀光、農業休閒、親水休閒、戶外運動、商務會議、養生居住為一體,大浦鄉村世界合型生態休閒旅遊區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區。景區主要包括農民新居、主入口橋、環湖公路及其景觀帶、生態美食園、植物園、遊客接待中心、26000平方米生態停車場、體驗農業觀賞園、兒童農教樂園,還有現代農業技術中心及馴化中心、避雨葡萄園及葡萄廣場、特色果蔬園、有機果品園、標準化良田景觀帶、污水處理廠等。

著名人物

徐勣 字元功,今南陵家發鎮徐橋人在城西建“元功書院”(即黌塘書院,為南陵縣最早的書院),親自主講,為桑梓培養人才,卒年79歲,贈資政殿學士。
丁鎡 (1380-1451),字永時,西鄉綠嶺人,明朝一位文武兼備的顯宦。永樂元年(1403年),他因擅長書法被明成祖征入國子監,參加編纂了由太子少師姚廣孝和翰林大學士解縉主持的《永樂大典》。
李白 (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原籍四川江油人,是中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譽為“詩仙”。
周瑜 (175-210),字公瑾,廬江舒城人,東吳四英將第一位。
高恆發 (1895-1948),革命烈士。民國32年4月。
鮑成昌 (1920-1947),革命烈士。
李家發 (1934-1953)。1951年6月,家發報名參軍,參加抗美援朝,被編在中國人民志願軍67軍595團1營1連2排6班。榮立三等功,被譽為“鐵腿通訊員”。
周可玉 (1944-1976)。1961年入南陵國中,兩年後輟學務農.1964年12月參軍,在青島海軍空兵獨立第6大隊直升機機務中隊服役.歷任學員、機械員、機械師、空中機械師,1976年殉職。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黨委追記一等功,葬北京八寶山烈士公墓。
董學財 (1964-1988),中共南陵縣委、南陵縣人民政府授予董學財“舍已救人好公民”的光榮稱號。團省委追認董學財為共青團員,省人民政府追認他為烈士。

所獲榮譽

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