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國遺址

南越國宮署遺址是南越國王宮的遺址,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內,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包括御花園遺址、南越國宮殿遺址、南漢國宮殿遺址以及各朝官署遺址等。

概述

南越國遺址南越國遺址
南越國宮署遺址是南越國王宮的遺址,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內,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包括御花園遺址、南越國宮殿遺址、南漢國宮殿遺址以及各朝官署遺址等。御花園遺址是1995年被發現的,在遺址中發掘出方池、彎月池、曲渠、平橋、步石等宮殿園林的遺蹟;宮殿遺址是2000年在廣州市兒童公園被發現的。西漢南越王宮署遺址有三大重點:南越王宮苑的遺址,南漢國宮殿遺址,還有2000年不間斷的城市中心的遺址遺物。1996年11月20日,該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11日,南越國宮署遺址向公眾開放部分已整理修復完的大約3000多平方米的遺蹟,並在10000多件發掘品中精選部分文物向公眾展出。

發掘記錄

1984年

1984年發現的是南越國御花苑的一個大型的石構蓄水池,約4000平方米,當時只挖了400平方米 1995年,一座大型石砌水池在位於中山四路的廣州市長話局的基建工地被發現。經過初步查探,水池面積大約4000平方米,水池中的建築為國內首次發現的石構建築,被認定為秦漢時期南越國的王宮遺址。同年,以“南越國宮署遺址”之名列入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1996年

1996年,在石池之西又發現一口築造精良的南越國食用水井。

1997年

1997年,在信德文化廣場工地發現一條150米的自西向東的曲流石渠,渠底鋪有黑色的卵石。在石渠東面盡頭的彎月形水池中,發現了數百龜鱉的殘骸。石渠中還有果核和樹葉。水自石池處引出,經過石渠後通過木質的暗槽口流入珠江。這條石渠被推斷為南越國宮署內的御花園,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人造園林水景。1997年,以“南越國御苑遺蹟”再次列入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2000年

2000年,考古工作者在御花園遺蹟西側一牆之隔的兒童公園內進行試掘,發現南越國宮殿遺蹟。為此,廣州市政府決定將兒童公園進行搬遷,由文物部門進行全面的發掘。

2002年

2002年9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南越王宮博物館籌建處聯合組成發掘隊,開始對原兒童公園進行發掘。發掘區由南向北被分為3個區。

2003年

2003年5月,Ⅰ區東部和整個Ⅱ區已經被發掘至清代文化層,清理出廣東布政司署、容豐倉、禺山書院及抗戰時期日軍廣州神社的遺蹟。同年8月,考古隊繼續對清代以下的文化層進行發掘,發現了唐、宋、元、明時期的類斯官署的建築,以及五代南漢國的大型宮殿遺蹟。

2004年

2004年底,已經發現了南越國時期的一號、二號宮殿。考古學家認為,“由於對漢初南越國的宮署情況,文獻無證,因此這批建築遺蹟的出現,無疑為研究漢代宮署園林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例”

2007年

2007年5月挖掘出千年歷史的南漢城牆。

構造

內部結構內部結構
南越國宮署遺址面積共15萬平方米,東起倉邊路,西至廣大路,南起中山路,北至越華路,被考古專家稱為東方的“龐貝”古城。
南越國宮署遺址中出土的重點遺址包括南越國宮殿、六朝的高台建築、唐代磚砌路面、五代南漢國的宮殿和苑池、宋代大殿、明清布政司署、法國領事館以及民國時的日本神社和胡漢民公園的遺蹟。 南越國宮署遺址包括御苑、宮殿、廊道與排水設施、井、木簡等亮點。御苑有石構水池(出土的木簡將其稱為“番池”)和曲流石組成。番池中散落八棱石柱、石欄桿、石門楣、大型印花磚、瓦件及鐵門樞等建築構件,還發現疊石柱等遺物。曲流石渠北端與番池連線,石池之水通過木暗槽引入曲流石渠。
宮殿形制模仿西漢的長安城,有規模龐大的排水系統。一號宮殿位於趙佗城的東南方,其東南面是御花園,很有可能是模仿長安城的長樂宮建造,而其西面的二號宮中的散水面上出土的一塊陶器殘片上印有的“華音宮”三字,表示二號宮殿可能名為“華音宮”。
南越國宮殿遺址旁是南漢國宮殿的遺址。遺址建築面積約有1000平方米,在發掘現場西部和南部也各找到其他宮殿的鋪磚鋪石板地面,做工精美。
南越王宮署出土的一些石材、切割技術和砌法有著西亞的風格,目前在中國北方出土的多為圓柱和方柱,菱形的柱子是南越王宮署特有的,這些都與海上絲綢之路發源於廣州息息相關

出土文物

瓦片

在南越國宮殿遺址中發現有大量繩紋板瓦、筒瓦、“萬歲”瓦當、雲紋瓦當、帶釘瓦、大型花紋磚、凹面磚等各類建築材料,大量帶“官”、“公”、“宮”、“居室”等內容的戳印瓦片,少量帶釉的繩紋瓦片;還有陶罐、盤、瓮等生活用品。

植物

在已發掘範圍內共發現南越國井5口,其中一口井現存深14.3米,是中國秦漢考古發現最深的。御苑附近出土木簡的滲水井里,專家從其沉積土中浮選出了不少珍貴的動植物遺存。光植物就有觀賞和食用兩大類,還有材用類(楝樹)、芳香類(山雞椒)、藥用類(紫蘇),其中冬瓜籽是我國現今發現年代最早的實例,幾萬粒甜瓜籽是廣東地區首次發現的古代甜瓜遺存。滲井的淤泥中還有不少植物葉片,主要是木蘭科和榕樹這兩種至今為嶺南園林所廣為採用的園林植物。

木簡

2005年,在南越國宮殿遺址中出土南越木簡100餘枚,為南越王宮中的檔案文書。 出土的一百餘枚南越木簡,內容經初步考察為南越王宮的紀實文書,如宮室管理、職官、地理、法律、風俗等等,從多方面反映出南越國的多種制度,可說是“嶺南第一簡”。這批木簡或是當時廢棄後沖入井內積聚形成的,直接印證了發現的南越國宮殿與宮苑遺蹟,還有明確的紀年,彰顯出南越國遺址的歷史真實性和對該遺蹟定性定位的正確,也為南越國史提供了重要補充。木簡中有好幾處栽培和管理棗的記載,說明兩千年前的廣州地區盛產大棗,但是現在廣州棗樹已經幾乎絕跡。

黃釉陶

黃釉陶脊吻黃釉陶脊吻
2008年3月,遺址中出土南漢國宮殿使用的黃釉陶鴟吻,這件出土的鴟吻殘件全身刻魚鱗紋,背部刻羽翼,龍爪鳳尾,身下刻雲氣紋,頭部殘缺。但仍可以判斷它是一個瑞獸的建築構件,並且延續了唐代鴟吻的敦實風格,線條流暢。 高約一米,寬八十厘米左右,重量逾七十斤。 釉色均勻帶有光澤。這是目前廣東考古發現年代最早的釉陶雕塑鴟吻,比陳氏書院(陳家祠)屋頂上的石灣釉陶鴟吻要早950年,比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山西華嚴寺大殿琉璃鴟吻還要早近100年,可以說,它是廣東石灣釉陶雕塑鴟吻的鼻祖。”

連結—鴟吻

簡述

脊吻又名鴟吻、鴟尾、正吻等,是中國古代大型建築屋頂正脊兩端的特有裝飾,用來表示這類建築的重要地位,有辟除火災之意。據記載,我國現存最大的鴟尾高達一丈多,雄踞屋頂最高處,氣勢雄偉,除了宮殿之外,各州的衙署正門及城門樓頁可以用鴟尾,它的高度與房屋的性質、大小有關。
古代的建築物正脊兩端設鴟尾、獸頭或吻,正吻為正脊的脊飾,最早見於漢代石 闕、石祠及明器上。至南北朝以後,被鴟尾所取代,宋元時期又出現鴟吻,同時又出現龍吻。明以後多用龍吻,改叫大吻。民間建築的吻、獸花樣極多,有鮮明的地方風格。

形態

唐代以前多用鴟尾,為內彎形的魚尾狀,並附有鰭;
宋代鴟尾、獸頭並用,但鴟尾已出現吞脊龍首,並減去鰭;
明清改鴟尾為吞脊吻,吻尾外彎,仍保留獸頭。

意義

一是目前中國境內發現最早的、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代表東方園林風格的王宮園林實例;二是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可與古羅馬建築相聯繫的石質建築構件,是中西方建築文化交流的見證。專家們認為改寫了中國建築史。南越王宮的排水設施規模龐大,形式有明渠、暗渠、地漏和沙井箱,為目前秦漢考古發現所見最完善的城市排水設施。

南越國

南越國南越國
南越國(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1年),是我國西漢初期在嶺南地區建立的諸侯王國(地方割據政權)。始建於公元前203年,於公元前111年為漢武帝所滅,傳國五世,歷時93年。國都位於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疆域包括今天中國的廣東、廣西兩省區的大部分,福建、湖南、貴州、雲南的部分地區和越南的北部。南越國又稱為南越或南粵,在越南又稱為趙朝或前趙朝。雖然南漢國王朝僅存在55年,歷經四主,但宮署大規模修繕建設就達三四次之多,極盡奢侈。
南越國是秦朝滅亡後,由南海郡尉趙佗於前203年起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後建立。前196年和前179年,南越國曾先後兩次臣屬於西漢,成為西漢的“外藩”。前112年,南越國末代君主趙建德與西漢發生戰爭,被漢武帝於前111年所滅。
南越國是嶺南地區的第一個封建制國家,它的建立保證了秦末亂世嶺南地區社會秩序的穩定。來源於秦朝中原地區的統治者,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政治制度和生產技術,使嶺南地區落來的政治、經濟現狀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南越國君主推行的“和輯百越”的政策,促進了漢族和南越國各個民族之間的相互融合,並使漢文化和漢字得以傳入嶺南地區,改變了嶺南落後的文化狀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